自控力实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自控力是先天遗传,还是后天习得

心理观察 双生子自我监控调查实验

1.1 我们是否天生就会控制自己

在幼儿园中,孩子们有一大半的课程是用来玩耍的,尤其是小班的学生。

针对他们好动、不能长时间坚持的天性,每节课的时间都被安排得比较短。幼儿园小班的课时大约为15分钟,中班的课时为20分钟,而大班的课时则为30分钟。当幼儿园的孩子们升入小学后,他们每节课的时长将变为40分钟或45分钟。

为什么学校要做这样的安排呢?很简单,因为孩子小的时候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课的时间很短。而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也随之增强,能够坚持更长的时间学习相同的内容。

可见,自我控制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强的。正因为如此,很多心理学家都在思考一个问题:自我控制能力究竟是天生的,还是个体后天锻炼习得的?它是否会随着个体成长经验的积累而逐渐变强?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心理学家是怎样破解这个谜题的。

1.2 心理实验:遗传与环境,谁在影响你的自控力

1948年,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出版《控制论》一书。随着该控制理论的广泛应用,自我监控理论也开始发展起来。1972年,心理学家斯奈德(Snyder)提出“自我监控”的概念,并在1974年进一步发展了这个概念,用它来解释表情控制和自我呈现的个体差异。

如今,关于自我监控的研究已经非常多,但是在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中,心理学家们对自我监控的定义一直没有统一,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不同的解释。不过,从人格角度来说,心理学家更倾向于把自我监控定义为一种人格特质,是人们对自我表现的一种调控能力。所以,自我监控又被理解为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调整等。

在提出自我监控的概念后,斯奈德对自我监控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其中就包括遗传与环境对自我监控的影响。

1986~1987年,斯奈德以同卵双生子(同一个受精卵的双胞胎)和异卵双生子(两个受精卵的双胞胎)为被试,对遗传和环境对自我监控能力的影响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实验者猜想,假如自我监控能力具有遗传性,则同卵双生子之间自我监控能力的差异必然比异卵双生子之间的差异小。因为,相对于异卵双生子,同卵双生子之间的遗传基因更相似。同卵双生子的遗传基因在未发生突变的情况下是相同的,而基因突变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可以忽略不计。

实验者使用斯奈德自制的自我监控量表对被试的自我监控能力进行了测量,然后又对测量所得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实验者发现,异卵双生子的自我监控能力的差异确实比同卵双生子大。所以,实验者认为,自我监控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1.3 实验结论:自我监控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从实验中,心理学家得出了以下结论。

结论:自我监控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在这个实验中,实验者将自我监控视作一种能力,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自我控制能力。

继斯奈德之后,很多心理学家展开了针对自我监控、自我控制问题的研究。一些心理学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有一个随着年龄增长的发展过程。鲁利亚(Luria)的研究证明了神经系统的发育会直接影响人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总之,这些研究都证明,先天生物学因素对自我控制能力具有很深的影响。

1.4 自控策略:不同的人的自控能力存在差异

从上面的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个体的自我监控能力具有遗传性。但这并没有否定后天环境对自我监控能力的影响。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自己天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还要注意对自我控制能力的后天锻炼与培养。

后天的锻炼也会影响神经发育,比如从小就接触、学习音乐的人,辨别声音的神经就极有可能比一般人要发达。所以,虽然受到遗传的影响,个体在自我控制能力上存在差异,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后天环境对自控力的影响,应该在生活中对自我控制能力加以锻炼。

这个实验对父母教育孩子也有很好的启示。因为先天遗传的影响,不同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不一样,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时,需要适当地根据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水平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