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时空:回望交响音乐历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神学女儿”的禁锢与解放

如果说,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声乐与器乐还不曾有明确的依附关系,那么,到了中世纪,音乐已开始形成器乐依附于声乐的局面。

中世纪,古罗马帝国灭亡的时代。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这近10个世纪成为欧洲大陆的黑暗时期——北日耳曼民族的南侵,湮灭了罗马帝国的文明之光。

中世纪发展缓慢,当时宗教主宰一切。《圣经》是唯一的教科书,科学与艺术成为宗教的奴仆。因此,在那个时代,人们相信“音乐是神学驯服的女儿”,“音乐是上帝创造的”。

此时,音乐已被剥夺表现世俗生活的权利。咏唱圣诗、歌颂宗教精神成为音乐唯一的功能。宗教音乐的发展,实际上是声乐艺术的发展。因为,宗教场所中的音乐,无论是弥撒还是唱诗,总是以人声为载体,而器乐则被视为“魔鬼的工具”,被野蛮地取缔。

据传,12世纪有一位叫作西利尔·多洛弗斯吉的东正教教徒,他梦见群魔乱舞,魔鬼都带着短笛、琉特琴和铃鼓等乐器。由此,东正教派取缔了乐器。又有传说,远在3世纪,圣女则济利亚冒着生命危险把乐器引入基督教音乐之中。

在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大师拉斐尔创作了名画《圣女则济利亚》,人们可以看到这位公元3世纪传说中的“音乐守护神”的美丽形象。她手持小型管风琴,面前摆放着弃用的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宗教音乐初始阶段对于器乐的排斥,造成了器乐一度依附于声乐的不正常局面。

拉斐尔:《圣女则济利亚》

13世纪中后期到14世纪20年代,意大利诗人但丁的巨作《神曲》问世。人文主义的思想曙光冲破了宗教的冷酷桎梏,迎来了文艺复兴的春天。

1600年成为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这一时刻开始,音乐终于从宗教的困囿中走了出来。迟到的世俗音乐,从单声部的“一统天下”,走向多声部交织的对位法与复调时代;从中世纪基督教音乐的象征——声乐,走向曾被取缔和被置于从属地位的器乐。

复调音乐的崛起,本身已提供了多声部旋律交织交响的基础。当时,器乐创作正方兴未艾。16世纪上半叶,法国作曲家约纳庚(Jannguin, 1475—1560)创作了标题音乐作品《马里昂之战》,描写了法国人与西班牙人作战的情景。人们仿佛从音乐中听到了战斗的呼唤、军号的奏鸣以及胜利的欢呼。乐曲始终贯穿着模拟的号角声。这部作品可以看作文艺复兴时期器乐合奏曲表现世俗内容的代表作,也是交响音乐的古老先声。

15世纪,尼德兰(今之荷兰、比利时与法国北部地区)成为欧洲的音乐中心。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深入到了社会之中,并出现许多被史学家称为“真正的音乐家”的人。其间,最著名的音乐团体是教堂唱诗班。他们有时可以用9个独立声部错开一小节同时演唱。尼德兰把复调音乐推向了高峰。

随着唱诗班的不断发展,器乐的禁锢已被打破。器乐不再只居于声乐伴衬的地位,而将音乐重心逐渐移到了管弦合奏上来。器乐的“交响”在尼德兰乐派的作品中已有反映。此外,当时欧洲的罗马乐派、威尼斯乐派也在器乐与器乐合奏方面推进了“交响”的进程。

文艺复兴时期不但在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上有了较大的变革,而且在管弦乐队基本乐器的配置上也有所发展。在古老弦乐器琉特琴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羽管键琴,它是近代“乐器之王”——钢琴的前驱。在文艺复兴时期已拥有了制作精湛的乐器和大批为羽管键琴和管风琴创作音乐的杰出作曲家。

与琉特琴同时问世的是古提琴,又称低音提琴。开始研制时,人们把它捆在两张桌子上,并在共鸣箱内装上木制的圆形“音柱”。人们称之为“苦命人、可怜虫和穷鬼”。到了13世纪末叶,古提琴衍变为音色优美的小提琴。自此,“弦乐之王”小提琴终于进入了器乐世界的行列。

文艺复兴时期,运用气流催动作用而发出乐音的小号、圆号、大管等管乐器也开始出现,并日臻完善。

乐器的形成与发展,促使各种器乐演奏组织应运而生。这些组织被称为行会,实则可视为今日的管弦乐队。斯特拉斯堡的“皇冠会”、汉堡的“音乐协会"、法国的“艺人会”等成为节日庆典、市民欢宴、受洗、婚礼等活动的助兴者。这些行会,常在夏季与冬季进行露天与室内演出。他们使用“管”与“弦”来合奏,在古老的欧洲形成了最初的“交响”乐团。

文艺复兴时期的乐队

文艺复兴的激流使一度衰颓萎缩的乐器与器乐得到蓬勃的发展,交响“童年”经历了曲折之后,终于踏上了健康成长的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