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与安全产业篇
直面阵痛寻求共赢:协力创建21世纪网络空间新秩序
郝叶力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
互联网深刻改变人类生存方式和世界发展进程,同时也把全新的危机模式和更高的危机概率带给人类。对于网络空间带来的阵痛,我们必须发出世纪之问:能否让互联网更好的造福于全人类,而不是危祸于全人类?
一、阵痛——愈演愈烈
如果要给互联网对人类的影响下一个客观的评价,那么一定是“技术与风险齐飞,依赖与恐怖同在”,“便捷”与“风险”宛若剑之双刃。其威胁主要呈现为:空间由“虚拟”向“实体”延伸,如“震网”病毒开启通过信息攻击的软手段摧毁国家硬设施的先河;手法由“猝发”向“潜伏”演变,比如大量APT攻击的渗透和潜伏时间长达数年;能量由“局部”向“海量”辐射,比如去年爆发的“心脏滴血”漏洞波及全球范围,直接影响数百万台服务器和上千万台主机;路径由“一国”向“跨国”发展,比如犯罪分子进行跨国电信网络诈骗、洗钱走私等。互联网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挑战,被众多主权国家视为第一层级的安全威胁。双刃之痛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高悬于人们的头顶,挥之不去。
网络本该造福人类,但有时却成为意识形态和政治斗争的“帮凶”,这就酝酿了一场场触目惊心的主权之痛。尤其一些发达国家的技术和战略优势可以直接转换成政治文化渗透,有时甚至成为政权颠覆的推手。回顾2011年的西亚北非事件,一段街头小贩的自焚视频流传于互联网最终撼动了当局的执政根基,并且迅速向多国扩散。一个月内,突尼斯、埃及政权被推翻,8个星期,利比亚国内政治危机演变为战争。其中网络在激化“矛盾点”、点燃“引爆点”过程中推波助澜作用明显,开创了对主权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政权颠覆的新范式。
网络无国界,而主权有国界。事实证明,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小可杀人、大可覆国,看似无形、实则致命”,其政权面临的风险不亚于实体空间的挑战,弱国小国的主权之痛时刻都在提醒他们保持戒备之心。
今天网络空间的全球治理模式越来越从单极向多极、从独揽向共管的方向转型,而那些掌控欲望强烈的传统强国对此并不甘心,由此引发对大权旁落的忧虑和不安。斯诺登事件更使强权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面临空前信任危机,并陷入难以自拔的强权之痛。
美国总统奥巴马曾比喻说:“网络空间就像19世纪初蛮荒的美国西部”,意即乱象丛生,比如网络空间究竟如何界定主权、区分责任,规则由谁来定,至今仍无章可循。
面对混乱无序的网络世界,处于新规则诞生之前的迷茫、困惑、纠结、难产,正在引发全球范围的混沌之痛。
二、思痛——阵痛症结何在
在了解了网络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机后,我们不得不向自己发问,在网络空间里,痛究竟从何而来?原因或许很多,但其根本恐怕在于新空间与旧思维之间的矛盾,或者说新事物与旧秩序的冲突。“旧思维”是指实体空间的霸权思维,“旧秩序”是指长期以来主导世界的“丛林法则”。对于传统强国习惯沿用的一些思维和做法,我们必须予以反思。
作为世界上信息科技水平最高的国家,美国自冷战结束以来一直秉持先发制人战略,追求绝对安全、单极发展,但其过度忧患意识以及过度依靠自身绝对实力优势,反而导致自“9·11”事件以来陷入“安全困境”和“越反越恐”的怪圈。实体空间的“绝对安全”尚难做到,在边界更加宽泛的网络空间里,要实现单极发展下的绝对安全,也只会造成更多的混乱与风险。
同样是“单极”衍生出的问题,网络空间需要一个以公平为基础的标准和规则。网络空间的标准和规则长期以来都由美国制定,我们曾接受这些标准,因为美国对网络空间发展的贡献无人能及。但斯诺登事件暴露出美国对国际社会实施大规模网络监控,而其反过来却在要求其他国家严格自我管控。这是典型的不对称思维和权力不对等,其他国家当然不会赞同。
此外,各国也应该在面对网络问题时保持理智和克制,因为网络空间里的动武面临很多麻烦。基于虚拟空间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用于实体空间武装冲突法的规则和提法难以在网络空间套用,例如军用目标和民用目标如何区分?“中立”的概念还是否适用?如此等等。武力和威慑无法解决一切问题,尤其在网络空间规则还未确立、共识尚未形成之时,动用武力更不可取。
三、解痛——如何解除阵痛
要想解决网络安全阵痛,构建21世纪网络空间新秩序,我们需要把握四个关键点,即新文明的觉醒、新规则的主导、新型强国的示范、新型大国关系的引领。
(一)新文明的觉醒
每个时代都会形成与之适应的观念和文化,网络时代同样如此。网络空间的本质在于互联互通,互联网精神的核心是开放共享。新技术的发展变革呼唤人类新文明的觉醒,要求建立多元共生、合作共赢的新价值观。进入网络时代,“丛林法则”应让渡于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画地为牢应让渡于开放共享;唯我独尊应让渡于共生共荣;以价值观划线应让渡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二)新规则的主导
鉴于网络空间的新特质和人类文明的大趋势,探讨网络空间规则必须跳出靠武力解决问题的传统思维,确立“和平发展”导向,采取共管共治模式。在制定网络空间新秩序进程中,国际社会应确立“以联合国为核心、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本着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精神,由各国共同磋商制定网络空间行为准则。
(三)新型强国的示范
这个问题之所以关键,是因为当前网络世界掌控资源、主导规则和最具话语权的是网络强国。那么,“新型强国”与传统强国区别何在?我认为是摒弃霸权思维,强大不任性、先进不凌人,讲公平、有担当、负责任。新型强国要尊重别国网络主权,主动填平与发展中国家的数字鸿沟,积极让渡全球共享的网络资源和管理,克制用不对称手段谋取短期利益的冲动,和国际社会一道打击威胁人类生存基础的网络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共同敌人。
放眼全球,美国最具备成为这样新型强国的条件和资质。2014年3月,美国政府公开申明,愿向国际社会交付对ICANN(The 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的管控权。我们期待新型强国以积极姿态迈出实质性步伐。
(四)新型大国关系的引领
如果把新型强国比作全球网络空间的“领头羊”,那么“新型大国关系”就像全球网络巨轮上的压舱石。中美两国网民数量之和已逾全球网民总数的1/3,全球流量前十名网站全部来自中美。在此背景下,网络空间尤须率先成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合作社”,而不是“角斗场”。为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两个基点。
一要保持战略定力,这是增信释疑的基础。近两年来,中美在网络问题上事件频发,麻烦不断。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完全不发生问题,而是大国要保持定力,严格区分是网民自发行为还是国家行为,不能疑人偷斧,动辄猜忌是政府所为,轻易上升到国家对抗。二要坚持战略沟通,这是解决分歧的金钥匙。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可以有矛盾,但不能没沟通。在处理网络空间问题时,中美永远不应以对抗、制裁、威胁、隔空喊话作为选项。越是发生网络碰撞,两国政府越要通过沟通对话管控分歧,努力把争吵议题变成合作议题。
习近平主席成功访美,充分释放了加强合作的真诚和善意,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史上的里程碑。如果美方能理解这种善意,中美两国将为构建21世纪网络空间新秩序释放更多的正能量和新动力。我相信,中美两国的携手合作,一定将给世界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