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馔:梁实秋唐鲁孙的民国食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梁实秋

(1902—1987)

散文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名治华,字实秋,以字行。笔名子佳、秋郎等。生于北京,病逝于台北。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1921年与闻一多等成立清华文学社;1923年赴美国留学,就读于科罗拉多学院、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研习英语和英美文学。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任东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暨南大学,同时兼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编辑,1928年与徐志摩等创办《新月》月刊;抗战期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央日报》副刊主编;1948年移居香港;次年到台湾,任台湾大学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国立”编译馆馆长等职。主要著作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偏见集》《雅舍小品》等;译著有《莎士比亚全集》等;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唐鲁孙

(1908—1985)

散文家、民俗专家。满族,镶红旗,姓他他拉氏(其汉姓“唐”即由此老姓的第一个音节而来),本名葆森,字鲁孙。笔名有香庄、蕴光、寤凉、栎泉宦等。生于北京,病逝于台湾。曾祖长善,官广州将军。祖父志钧,官伊犁将军,辛亥死事。曾叔祖长叙,官刑部侍郎,其二女并选入宫侍光绪,为珍妃、瑾妃。鲁孙毕业于北京崇德中学、财政商业学校。年轻时起就离家外出工作,踪迹遍及全国,对民俗掌故、北京文化知之甚详。1946年到台湾,任农渔委员会管理师、烟酒公卖局秘书,历任松山、嘉义、屏东等烟叶厂厂长。1941年在《武汉日报》发表第一篇作品。20世纪70年代退休后专事写作、结集出版的散文有《中国吃》《南北看》《天下味》《故园情》《酸甜苦辣咸》《老古董》《大杂烩》《什锦拼盘》《说东道西》《中国吃的故事》等十二部,作品百分之七十是谈吃,百分之三十是掌故,量多质精,允为一代杂文大家,而文中所传达的精致生活美学,更足以为后人典范。

从左至右:汪朗、张少刚、高振宇、戴爱群

汪朗

吃货一个。曾在媒体工作近三十年,高级编辑。对中国饮食文化稍有涉猎,著有《食之白话》《衣食大义》《刁嘴》等书。

高振宇

当代著名陶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1964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的陶艺世家,1982年拜顾景舟先生为师,学习紫砂传统工艺。1990年考入东京武藏野美术大学工业工艺设计系陶瓷专业研究生院,师从加藤达美先生。1993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创立陶瓷艺术创作研究室并筑窑于北京。1985年至今,在国内外多次参展、举办个展,作品被海内外文化团体广泛收藏。主编《顾景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著有《器皿之心——高振宇、徐徐陶瓷艺术》。

张少刚

中国烹饪大师,北京“御珍舫”总厨,擅长制作山东菜、北京菜。18岁入北京“泰丰楼”学艺,师从李启贵先生。从业26年,第六届烹饪技能大赛荣获热菜金奖。曾任北京“天地一家”总厨。

戴爱群

美食爱好者,电视系列纪录片《中国美食探秘》总策划,著有《舌尖上的舞蹈》《春韭秋菘——一个美食家的寻味笔记》《口福——今生必食的100道中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