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声之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音乐人读经(代序)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经》)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道德经》)


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般若心经》)


差我来的父……你们从没听见他的声音,也没看见他的形象。(《圣经·新约》)


看不见,听不到,无形无声,成万有却超越万有,非概念,非时间,我体会老子言下之“母”、耶稣言下之“父”、观音言下之“空”,说的是同一本原,超越言说,不在言说,不被言说,语言对它无能为力。


“音乐起始的地方,是语言的终结。”贝多芬的意思,音乐的境界,语言无能为力。

本质上,音乐如同本原,同样不可说,不被说。

佛家有个说法:通音声者得小悟。

以此看,音乐人读经,自有一个层面,“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是音乐人与爱乐人的方便所在。倘能借这个方便抵达对本原的体悟,人生将有一个笃定的根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音乐人读经,虽有一个方便所在,但若心里只有音乐,一不当心,便有可能将经,读成美学专著。


《西藏生死书》里头引有一则典故,说,释迦牟尼佛有一位年轻弟子,不善打坐,一用劲,就紧张,一放松,就睡去了。佛陀问,出家之前你做什么营生?答,弹琴娱众。佛陀再问,你弹琴,琴弦松一些好,还是紧一些好?弟子答,松也不好,紧也不好,不松不紧最好。佛陀说,禅修正是这样,不松不紧,适度取中最合适。

佛陀释迦牟尼,借弟子出家之前的职业特性,因材施教传授禅修技巧。这个故事,到了汉文佛典里头,松、紧二字,译为“缓、急”。对当下心态的譬喻,解为对过程速度的指示。如此的差异,弄得不好,很可能令凡事单想音乐的理论家朋友,自我误导,以为佛家倡导速度适中的音乐。


老子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有音乐人发问:“他是不是不喜欢音乐?”

我体会《道德经》这段话,其旨并非论艺,因而猜测:一、色多眼花,声繁耳背,味杂口败,情乱心伤。自古来,华者不知真,知真者不华。二、色乱目,声乱耳,味乱口,意乱心,随境涣散,迷不见道。所以这段话,既谈适度,也谈警觉、自制、内观。


再比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解读为伟大的音乐只用很少的声音,伟大的美术没有形象,我们一编排,老子不幸沦为音乐美术理论家。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后头,有四个字:“道隐无名。”《道德经》有言:“听之不闻,名曰希。”这个“希”,对应那个“无”,是听不到的意思。“大音”、“大象”,隐喻而已,说的是隐于万相而无名的道性,寥兮寂兮,无形无声。


道隐无名,无形无声,现象界却声色并茂,百态千姿。

业界论音乐,常见犀利评断。比如:“中国音乐之所以落后于西方,是因为没有和声复调。”

学点西洋音乐的,不知不觉,很容易把西方看作先进、奉成唯一、捧为最高。殊不知艺术文化各成所以,各有所长,何以论“先进”?何以论“落后”?何以论“最低”?何以论“最高”?

中国有句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比武摆擂台,一个一个打,定要决出个第一。其实这个“第一”,也终会被击败。世上没听说有不败的拳王、不败的冠军。实在要论一个不败的不败,那就只有死亡。死亡面前,没有赢家。所以,“第一”是个虚妄。做文章,如同修行,讲究内在的圆融完善,不争“第一”,没有“第一”。

有人把交响音乐说得多雅多高,将它理论为“一个民族音乐创作的最高标准”。有人觉得闹心,听不出它“雅”,听不出它“高”,也不在乎有没有“最高”这么个东西,就是不好您那一口。您要急赤白脸口若悬河,居高临下理论、“启蒙”,把人当傻子,如果不躲开,您让人怎么办?

世界之大,气候地理人种物类、吃喝拉撒思维文化,各有千秋。不同国度,东西南北,又各有细微差异。倘若摘掉傲慢而盲目的墨镜,不带鄙薄心,以它观它,而非以“我”观它,细致,敏感,我们将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雅致的人,一个会听的人,一个饶有趣味的文化音乐人,一个来往穿梭于前后高低上下左右东西南北而自如无滞的行者,而非仅唯西方是高的乐匠。


《庄子·外篇》有这么一段对话,幽默粗鄙,颇具深意。


东郭子:“所谓道,在哪里?”

庄子:“无所不在。”

东郭子:“愿闻其详。”

庄子:“在蝼蚁。”

东郭子:“何其低下?”

庄子:“在稊稗。”

东郭子:“怎么每况愈下?”

庄子:“在瓦甓。”

东郭子:“愈加的邪,成什么话?”

庄子:“在屎尿。”

东郭子恼而不应。


我体会庄周的意思,道,无所不在,既在天、在地、在神、在人,也在魔、在鬼,在猪在驴、在猫在狗,在河马、在大象、在鼠兔、在牛羊,在豺狼虎豹,在蝼蚁杂草瓦甓屎尿。

实实在在的,道,无所不在。


这段问答,我们不妨将其换换嘴脸,作个附会。


某甲:“所谓音声之道,在哪里?”

某乙:“无所不在。”

某甲:“愿闻其详。”

某乙:“在驴吼马嘶。”

某甲:“何其低下?”

某乙:“在鸡鸣犬吠。”

某甲:“怎么每况愈下?”

某乙:“在野猫叫春。”

某甲:“愈加的邪,成什么话?”

某乙:“在饱嗝臭屁。”

某甲恼而不应。


我体会某乙的意思,音声之道,无所不在,既在天籁、地籁、人籁,也在魔籁、鬼籁、幽灵籁,在古在今、在俗在雅,在东在西在南在北在上在下,在驴吼马嘶、在鸡鸣犬吠、在野猫叫春、在饱嗝臭屁。

实实在在的,音声之道,无所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