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娆世纪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谁比谁走得更远?

法国女性的域外行走从前多半被男性所主宰的主流探险历史忽略掉了,现在第一次被整体挖掘出来。


3月,巴黎上市一本新书《法国女旅行家的传奇:1800~1900》,好几家法国媒体的书评都作为一季好书在推介。作者弗朗索瓦兹·拉普耶(Françoise Lapeyre)不太有名,之前只出过一本书,写那些独自远离城市生活的女性。在新书里,她从故纸堆里拣出了80个19世纪法国女人游历世界的故事,情节好看不说,也让读者对几个世纪前欧洲的那段东方探险史重新发生了兴趣。法国女性的域外行走从前多半被男性所主宰的主流探险历史忽略掉了,现在第一次被整体挖掘出来。拉普耶自己还说,写这本书有一大动因,就是她不愿意19世纪欧洲女性在发现和探索领域的光彩全被英国人遮蔽了。说得更直白一点,她是想重写历史:英国女性和法国女性,谁比谁走得更远,或者更早?

19世纪是西方女性旅行探险的开始。那时候能够去外面看世界的女人,差不多都是下面三种身份:外交官或商人的家眷,女传教士,旅行者。她们的目的地也大致在三个地方:南美、远东和北非。拉普耶笔下的法国女性似乎更偏爱丛林密布的南美,第一个深入亚马孙河流域的法国女人名叫德·马约尔(Jeanne Goussard de Mayolle),她在野牛出没的阿里诺斯支流一带漫游,和土著部落共处,多次死里逃生。拉普耶写道,很多法文资料里对这位女探险家的记载只有简短的一行字:她曾和野蛮人一起生活。另一位远走秘鲁的女人名叫弗洛拉·特里斯坦(Flora Tristan),她有一个比她更有名的孙子: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高更在绘画后期对于塔希提岛的迷恋,恐怕有对他祖母的冒险和远游性格的遗传。弗洛拉是个私生女,继父来自秘鲁,她便对那个遥远的地方发生了兴趣。1833年,弗洛拉一个人去秘鲁开展社会生态调查,研究标本就是她继父那个错综庞杂的家族。

但在东方,英国人来得更早。仅仅是在19世纪中国,第一批用文字记录行走经历的西方女性几乎全部来自英国。航海探险家布拉西夫人,1877年游历了香港、广州等地,著有《家庭世界旅行记》。传教士阿诺德·福斯特夫人,是19世纪末第一个进入中国内地的西方女性,她将自己的传教经历写成《长江峡谷》一书。还有著名的女传教士、旅行家毕晓普夫人,1879到1896年间在中国旅行,她在著作《长江流域——中国旅行记》中,对京杭大运河沿岸中国人的生活做了详细描述,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至今中外学者研究大运河的历史也会从她的书中进行引据。以上几位英国女性,都是最早得到欧洲社会认可的女性行走者。但是拉普耶想要改变人们既定的印象。她在新书中介绍了早于布拉西夫人的法国女探险家方妮·洛芙约(Fanny Loviot)。1852年方妮到远东淘金,在澳门被中国海盗绑架。1860年她以自己的经历写成一本《中国海盗》,此书在巴黎非常畅销。可方妮仍然不是第一个进入中国的西方女性,在她前面还有英国的安娜·诺贝尔(Anne Nobel),两人经历相似。据西方史料记载,安娜的丈夫诺贝尔是东印度公司“凯特号”(Kite)船长,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凯特号”奉命为英军做后勤保障,安娜带着儿子随船到中国海域。1840年9月“凯特号”在中国东部沿海失事,丈夫诺贝尔和儿子遇难,安娜和其他脱险者被海盗所俘,5个月后经英军交涉获释。被关押期间,安娜给她在澳门的朋友写了很多信,后来这些信被编印出版,她也因此成名。不过安娜是作为家眷随丈夫旅行,她的中国历险属偶然,不比方妮是孤身远游。

拉普耶以浓墨重彩讲述的部分,是法国另一位女旅行家、外交官夫人凯瑟琳·德布尔布隆(Catherine de Bourboulon)的经历。德布尔布隆夫人去过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后来随丈夫到中国任职,拉普耶认为她是第一位在北京居住的西方妇女。法国当代学者缪里尔·德特里写有《法国—中国:两个世界的碰撞》,他也认为,第一位进入北京并在那里居住的西方妇女是德布尔布隆夫人。但她不算真正的法国人,原籍苏格兰,在美国长大,因为嫁给法国外交官德布尔布隆才和法国有了关系。1851年德布尔布隆被派驻中国,一路经澳门、上海等开放口岸,1860年到达刚刚允许外国人进入的北京。德布尔布隆夫人把自己在北京等地的见闻写成一本书——《中国、蒙古旅行记》,书中对北京菜市口、琉璃厂等街市有特别细致的描述,比如她写琉璃厂一带的古玩书市:“我们看到商店里叠满了书,有的列在书架上,有的就放在地上,铜版画挂在天花板上,里面还有大量的卷起来的画、地图,铺面张贴的漫画、广告;书店的摊位出售或出租报纸,里面有一份叫《北京新闻》……珠宝、服饰用品商店展示玻璃珠子、小首饰、扣子、饰针、玉质手镯、服饰用品以及所有其他的廉价大众用品。”德布尔布隆夫人1865年去世的时候只有38岁,距离她奇妙的东方游历不过4年。

真正在远游中成为学者的女性,英国有爱德华兹(Amelia Edwards),法国有大卫-尼尔(Alexandra David-Neel)。爱德华兹1831年出生在英格兰,喜欢旅行。1873年她写了第一本书,讲述自己如何孤身漫游欧洲大陆并穿越意大利北部的阿尔卑斯山脉。但真正让她在欧洲成名的是1874年埃及之行。爱德华兹不再满足于做一个平常的旅行者,她在开罗租了船和船员,沿尼罗河逆流而上,一路测绘、勘查,将两岸的古迹记录下来,1877年汇编成《尼罗河上1000英里漫游记》发表。这本书对英国考古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英国伦敦大学设立专门研究埃及古文物的“埃及学”就受到爱德华兹的推动。1891年爱德华兹出版了第二本有关埃及的书,成为全球考古学界公认的英国第一位埃及学家。

法国藏学家大卫-尼尔活了101岁,长寿帮她把人生最大限度地扩展成一部传奇。1868年她生于巴黎,从小向往东方和佛教,想要一种远游的生活。1891年,在巴黎、伦敦、布鲁塞尔完成了知识储备之后,大卫-尼尔走进了漂泊的终生旅行。她在锡兰和印度研习了两年佛教,然后到达印度与中国西藏的边境,这是她和西藏之间故事的开始。从1918年到1944年,大卫-尼尔先后五次进藏到达拉萨,最后一次进藏她已经75岁。大卫-尼尔的所有旅行笔记在法国都出版了,多数是她写给丈夫菲利普的家信,他们曾离别13年未见一面。第一卷写于1904~1917年,记述她进藏之前的游历。第二卷是1918~1944年写的信件,记载了西藏的山川地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还有一路看到的社会状况。在她的著述中,1926年出版的《一个巴黎女子的拉萨历险记》为人熟知,这本书记录了1923年至1924年间的那次伟大旅行,她在养子庸登喇嘛的陪伴下乔装夜行,选择了一条常人难以坚持到底的秘密进藏路线:从云南出发,翻越横断山脉,入察隅,经波密进入圣城拉萨。为什么选择远游为人生?读到那些书,人们会以为那就是她们出发的目标,其实不是。1893年,大卫-尼尔在印度边界做出决定要去山那边的西藏,那时她并不知道西藏意味着什么,她只是想,那边有一个她所不了解的世界,一个比印度更新奇的地方。

(2007.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