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正确认识新环境

“在高中时,大学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进了大学后,天亮了,我们不知道该向何处去。”许多同学进校后便步入了目标盲区,产生了一些失落感、松懈感,再也难以保持高中时期那样的求知热情了。

一、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对教育的投资比重越来越大,大学的硬件设施日臻完善,管理也越来越科学,尤其是重点大学更是名声在外。社会的重视,媒体的宣传,家长和老师为了鼓励学生学习,把大学生活描绘得过于完美,造成了高中学生对大学生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过高的期望值。

但实际上,很多大学,尤其是更多的高职院校,无论从硬件设施还是管理水平上来说,都与学生们心目中的大学相去甚远。所以,当很多大学生带着美好的愿望走进高职院校的时候,面对眼前的景象,他们的心情可想而知。

【案例】

我要退学

某高职院校的黄小美:“虽然我没有考好,只能选择一个高职院校,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我对大学美好生活的向往,我甚至很多个晚上都梦游大学,醒来我还在笑。可是当我从车上下来时,看到破旧的校门、教室、宿舍、食堂,我有些僵住了,我开始怀疑我的眼睛。这种‘第一印象’让我好一阵子转不过弯来,我开始后悔当初怎么就没有努力学习,怎么可以把我的大学梦圆在这样一个破旧的环境之中。于是我要退学,无论老师、同学如何做我的工作,我都不肯接受。我哭,我不去上课,整天呆坐,妈妈、爸爸都请假来陪我,我们三口人一起哭。”

【点评】

像黄小美一样的大一新生有很多,只不过像黄小美这样钻牛角尖的并不太多。时间是医治心灵创伤的最好良药,只要做好心理调节,大多数同学都会慢慢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二、环境变化带来的心理压力

环境的变化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突然间从一个小小的温室跨越到广阔的原野,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同时一切也都显得那么陌生。性格比较内向的和对旧环境特别依恋的同学,会把依恋情绪寄托在新环境中,但友谊是需要长时间累积才能建立的,于是新环境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不理解、不默契,就会使他们产生心理落差。

某高职学生黄明秋在谈到大一生活时说:“刚上大一的时候,我常常有一种莫名的忧伤和茫然,是因为想家,还是因为环境的陌生,自己也说不清楚。上课时,我常常不知道该听些什么,下课后也不知道该复习什么,更想象不出考试时会出什么类型的考题。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想象很快就破灭了。”

三、人际交往障碍带来的压力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家庭条件也都很好,即使条件一般的家庭也都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造成了现在的孩子是在一种优越的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比如家长考虑到孩子要学习,通常都会给孩子一个独立的房间,条件好的还会装有空调,这就从外部环境上使孩子处在一种优越的位置上;很多孩子甚至在房门上贴出了“闲人免进”的告示,在家里面就制造了一个封闭的空间,为今后难以融入集体生活埋下了伏笔。大学通常要住校,而各学校的住宿情况又各不相同,最少的房间也要住四个人,多的还要住八个人,而且是“同龄共处”,不会有人像家长那样处处礼让你。很多孩子上大学要过的第一关就是“寝室关”,如果与寝室中的大多数人关系还处得来,说明交往无困难,如果觉得大多数人都不好,说明其自身存在一定的交往障碍,这也是对人际交往中沟通能力和包容能力的检验。

一名高职学生回忆大一生活时说:“和我同住一间宿舍的另外七名同学,来自天南海北,每个人的性格、生活方式都截然不同,从未体验过集体生活的我处处都十分小心谨慎,几乎时刻都要考虑别人的感受。转眼三年过去了,我反而怀念起了那种既新鲜又陌生的生活,因为正是在那个时候,我学会了包容别人,也学会了照顾自己。”

四、只知个人享受、索取,不知奉献

相信每位家长都品尝过那种艰辛,受过那种痛苦的折磨。在孩子苦心攻读的日子里,父母及所有亲人全力以赴,孩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对孩子照顾得可以说是细致入微,孩子们却享受得心安理得。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虽然在保证他们集中精力学习的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培养他们的勤劳品质、奉献精神等方面却种下了劣根,使他们在安逸的生活中滋生了一种不顾他人、不顾父母劳累,只知个人享受、索取,不思奉献的毛病。他们走进了文明的殿堂,踏进了高等学府,理应养成更高尚的人格风貌,然而那种红榜及第的优越感却使得他们踌躇满志、趾高气扬,更加强化了他们的索取意识,放大了他们的索取范围,吊高了他们的索取胃口。

五、迷失方向

与高中截然不同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氛围,使大一新生找不到目标,从而丧失了前进的动力,这也是大一新生出现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上大学前后的“动机落差”,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远大的理想,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都是导致大学新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某高职院校对100名大学新生进行了“入学后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的调查,结果发现:40%的大学新生回答“希望有丰富多彩的文娱生活”,5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目标不明确”。

另据对某高职院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大学生学习勤奋程度同高中相比,自认为“有所提高”的仅占5%,“大体相当”的占15%,“有所下降”的占47%,“大大下降”的占33%。在学习的积极性方面,自认为“学习积极主动”的占23%,“一般能完成学业但学习比较被动”的占45%,“对学业采取应付态度”的占23%,“不能完成学业、学习放任”的占9%。这说明在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大学阶段的课程比高中阶段更复杂、更高级,同时大学生的学习也更为自觉、更为独立。因此,学习动力的强弱对大学生的学业成就有着极大的影响。调查发现,造成大学新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1.上大学前后的“动机落差”

在高中阶段,学生以考上大学作为唯一的学习目标,一旦目标实现,便容易产生松懈心理,希望在大学里好好享乐一番,没有及时树立起进一步的学习目标,造成了考上大学前后的“动机落差”。很多家长的意识里也存在着这种思想:“现在苦一点,上大学就好了”。此外,高中阶段很多学生兴趣狭窄,爱好很少,一门心思考大学,没有形成特长。一旦进入大学,就迫切地想培养自己的爱好、特长,把主要精力放在“玩这玩那”、“练这练那”上,而对学习却逐渐地失去了兴趣。

2.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别人的影响

大学新生一般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别人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学习气氛不浓厚,考试不够严格,是造成新生学习能力迅速下滑的主要原因。高职院校底子薄,从基础设施到师资力量都无法和本科学校相比,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都存在严重的不足。很多高职院校只重视招生,忽视了对新生思想过渡阶段的引导,辅导员老师也没能尽到自己的职责,没有全心全意地去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这些不利的因素造成了大部分高职新生缺乏职业生涯教育,产生了“混”的想法。

3.缺乏远大的理想,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很多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一是按部就班,人家都学我也学,受环境的影响;二是被家长逼着学,没有办法。“看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甚至更多的亲人围着我转,不忍心”。高中阶段正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但是很多高中生没有能够及时地树立人生的目标,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考大学。只有明确了“为什么活着”、“为什么上大学”等根本问题,学习动力不足的现状才可能得以消除。

六、缺乏理财意识

大学是很多人走上独立生活的开端,理财的实践也将从这里起步。第一次独自“掌权”,如何理财让不少大学新生头疼。

【案例】

如此高消费

“大一时最头疼的不是学习也不是和同学的关系,而是不知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物。”朱晓玲到大学报到时,父母将她从农村送到沈阳,临走时给她在银行办理了一个5000元的活期存折作为一个学期的生活费,还给她留下1000元现金当做零花钱。可才过四个月,这6000元钱便被花得分文不剩,朱晓玲无奈只得打电话向家中求援。她说:“当时也不知道怎么花销的,反正稀里糊涂地就花没了。”有了大一的理财经历,朱晓玲才渐渐地学会如何控制“财政支出”,认清哪些钱该花,哪些钱不该花。

【点评】

让孩子学会理财不应该等到他们上大学的时候,在初中甚至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孩子们不会理财主要是父母的责任,如果孩子没有理财能力,父母就应该按月发放生活费用,而不应该把一大笔钱放在一个从未有过理财经历的孩子手里。

“可怜天下父母心”,很多家长生怕孩子离开自己后受委屈,便不惜花钱,实际上这样做是对孩子成长的不负责任。

针对大学生理财,专家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1.对家长:用银行卡“管钱”很有效

现在的银行卡其实有很多妙用,合理利用银行卡,相对来说可以有效地限制盲目消费的行为。父母可以每月按时给生活费或者一次性存一学期的生活费,并和银行约定按月划款入户。还有就是利用主附银行卡的特点,父母持主卡,孩子持附卡,主卡和附卡共用一个账户。家长凭主卡存款,子女凭附卡取款或消费。这样,家长可以通过银行卡来有意识地控制子女在校的消费情况,轻松实现远程“遥控”。

2.对学生:个人理财从记账开始

针对大学生个人,专家建议应该有自己的“账簿”,养成记账的习惯,按月份和类别,简单记录每天的开支情况,合理分配生活费用,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3.对教师: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目前大学生对上网、旅游、买时尚的服饰和用品、去饭店的消费已经习以为常。对部分学生来说,出手“阔绰”的大学生活开始了,但过不了一段时间,钱包鼓鼓的日子就变成了“青黄不接”。“月光族”、“负翁”俨然已成了时下大学校园里流行的新名词。特别是大学一年级新生,许多家长担忧孩子们能否适应校园生活,尤其是能否合理安排自己的支出。银行理财专家指出,缺乏计划的盲目消费是导致大学生“钱不够花”的直接原因。

大一新生,经验少、阅历浅、自主能力弱,对大学这个“小社会”充满了好奇,盲目参加各种社团、辅修课,结果一无所获,既浪费金钱,又浪费时间。因此教师应适时地提醒学生,切忌盲目跟风,要根据自身情况去参加这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