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锁高峰
全球最高峰的珠穆朗玛峰,极端最低气温可以达到-34℃~-20℃之间。
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的温度,在海拔4300米处,年平均温度0.7℃。全年最热的月平均温度10.9℃,最冷的月平均温度-11.2℃。全年日平均温度超过5℃的天数,为137天。
珠峰北坡的定日,属于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昼夜温差大,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0.7℃。定日1月最冷,平均气温-7.4℃。7月最热,平均气温12℃。极端最高气温24.8℃,极端最低气温-27.7℃。
科学家在珠峰东西方向600千米处,各选一监测站,将各站五年的自地面到高空所积累的资料进行比较,发现每当春季西风在9000米高空盛行时,东面的站比西面的站温度平均高出3℃。而在夏季,东风吹起时,西面的站则比东面的站高出近1℃。原因就是东风弱于西风。高空气温直接影响地面温度,青藏高原较之两侧同纬度低山平原地区,气温也要高出0.5℃~1℃。
严寒的珠峰
科学家利用珠穆朗玛峰地区北部定日站和西部聂拉木站1971~ 2009年的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及最低气温、月降水量、月蒸发量资料,对珠峰地区1971~2009年近39年来气候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该区域5个自动气象观测站2009年的资料进行了温、压、湿、风等分析。结果表明:1971~2009年珠峰地区气温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该区域内年平均温度、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都呈上升趋势,其中最低温度上升的幅度最大。
这与其他学者研究认为的位于亚洲腹地的青藏高原有着与全球变化一致的增温过程相符。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增温更为显著,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温度变化幅度。定日站增幅较聂拉木站明显,且以冬、春两季的气温增长幅度大。
从年温度距平可以明显看出,年平均温度、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距平值的变化,大致可分成3个阶段:1971~1988年以负距平为主;1989~1997在正负距平间振荡;1998年起均为正距平,且值较高,其中,极端最高温度的距平振幅最大,平均温度的距平振幅最小。
从季节平均温度距平来看,该区域内每个季节的温度都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上升的幅度最大(聂拉木站的极端最低温度表现不是太明显),在0.449℃~0.661℃之间,其次是春季,夏季、秋季相对小一些。
平均温度、极端最高温度、极端最低温度相比,极端最低温度上升幅度最大。1998年前,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温度距平在正负间振荡,而1998年之后,4个季节的平均温度距平值基本上都为正值,其中春、冬两季距平值更高,且振荡幅度较大。
珠峰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年代际变化表明,珠峰地区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仅定日站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分别比70年代降低了0.029℃和0.088℃,下降幅度非常小。聂拉木站20世纪90年代的最高温度比80年代降低了0.256℃,其他各年代际的平均温度、平均最高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的变化都以增温为主,但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变幅最大的为定日站,20世纪90年代平均温度比上一个10a增加了0.479℃。
进入21世纪后,温度有了更为显著的上升趋势,最小的上升幅度也达到了0.633℃·(10a)-1℃,其中,聂拉木站21世纪初的10年的平均最高气温,比20世纪90年代竟高出了1.256℃·(10a)-1℃。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两站的平均温度上升幅度相当。
2009年的资料显示,珠峰地区5个站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中,最高气温都出现在7~8月之间,最低气温在2月,期间温度的一些小波动变化比较一致。相对湿度均为冬季低、夏季高,最高相对湿度出现在8月。
珠峰地区各站的气压与海拔高度成正相关,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每个站的逐日气压变化非常一致,全年气压变化均在16hPa以内。
珠峰地区涵盖区域较大,虽然定日、聂拉木这两个站距离珠峰都不远,但由于所处位置的地形、海拔、经纬度等方面的原因,两站温度与降水、蒸发量的差异是很大的。只能概括地说明该地区的气候背景特点,要想真正了解珠峰的天气气候,还需要对更近站点资料的研究。
从2009年珠峰地区各站日平均温度变化可以看出,这5个站的温度变化有一定的相似性,最高气温都出现在7~8月之间,最低气温在2月,期间温度的一些小波动变化也非常一致。
另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是,靠近珠峰的3个站的温度与站所在的位置有很大关系,离峰顶越近,海拔越高,温度越低。绒布寺站和大本营站相距8千米,海拔高度相差约180米,两站的温度相差不太大。海拔5800米站与这两个站相距较远,海拔相差约600米,温度相差较大。远离峰顶的定日和聂拉木站与此不同,夏半年(5~9月),定日站的温度高于聂拉木站,而冬半年(10月至次年4月)相反,这一特点与这两个站的长期温度变化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