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扬的云
珠峰的云,色彩斑斓,千变万化;珠峰的云,迎风猎猎,如旗飘扬。
藏族同胞将珠峰,视为第三女神,每年都要来到珠峰北坡绒布寺朝拜,并献上心爱的哈达,乞求女神降福人间。传说每当月明之夜,在献给女神的哈达中,只有最真诚奉献者的哈达会冉冉升起,慢慢飘向珠峰的顶部,系在女神的头顶,随风飘动,像挂在顶峰的一面旗帜,故曰“旗云”。
只有在太阳升起、人们开始登山活动时,第三女神才会“扬起哈达”,以不同的“舞姿”向朝山者暗示珠峰山上风云的变化。
珠峰旗云
若朝山者心诚意善,聪明睿智,便能从“旗云”的千姿百态中领悟到风云的变化,遵循第三女神的示意,审时度势,到达峰顶,与第三女神亲近。否则,不能接近峰顶。
神话固然玄妙,其中却暗藏着科学真谛。所谓“旗云”,那是在珠峰顶上不断生成的对流性的“积状云”,受高空强风的影响,随风飘动,波涛起伏。观测研究表明,珠峰顶出现的“旗云”绝大部分是自西向东飘动的,但当特殊天气系统来临时,“旗云”也会自东向西飘动。
在我国,最早在书面上提出珠穆朗玛峰“旗云”概念的人,是地理学家徐近之先生。他在一本内部出版物中指出,“旗云”是“从珠穆朗玛峰东南面上升的潮湿气流和强烈的西风相遇时,山头遂有向东伸出的旗状云”。
中国科学院高登义研究员,曾八赴珠峰,作为一个以科学为“神器”的观天者,他对“旗云”这种特殊的气象,进行了仔细观测和详细研究,记录和拍摄下珠峰“旗云”的变化发现了“旗云”变化所蕴藏的科学奥秘。从多次制作攀登珠峰的登顶天气预告中,高登义等科学家认识到,珠峰顶上的“旗云”的确可称作“世界最高的风标”。
研究成果表明,在高山地区,云与天气变化有一定关系。有经验的登山者,可以通过云的形态变化来推测短期天气的变化,尤其是在珠峰北侧地区登山时,珠峰特有的“旗云”变化与天气变化联系紧密。通过珠峰“旗云”飘动的方向,可以判断海拔8000米以上珠峰峰顶附近的风向;通过“旗云”顶部起伏波涛的形态,可以推测高空风速的级别大小。
而且从珠峰“旗云”的状态,还可以预测未来1~2天内珠峰地区的天气状况。
若“旗云”自西向东飘动,云的顶部平而光滑,并在离开峰顶后云顶高度逐渐下降时,高空西风风速在每秒17米以上,当日不宜进行7000米以上的登山活动。
若“旗云”自西南向东北飘动,云顶起伏波动大,且其在离开峰顶后云顶高度逐渐上升,表明高空风速不超过15米/秒,当日可以在7000米以上进行登山活动。但一天后会有高空西风槽来临,大风伴随降雪发生,2~3天内不宜于有7000米以上的登山活动。
如果“旗云”自东向西飘动,表明高空有偏东风气流,未来1~3天内会有印度低压来临,带来大雪伴随小风的天气,一般不宜7000米以上的登山活动。然而,在珠峰北坡,对于熟悉登山地形和路径的登山家,也可利用这种小风而气温高的天气,在8500米以下从事登山活动,因为从北坡攀登顶峰的主要威胁是大风。
如果在珠峰顶部的云很少,没有形成“旗云”时,有两种情况都表示当日和未来1~3天内宜于7000米以上的登山活动。第一,若在珠峰顶部的云慢慢向东南方移动,表示高空有弱的西北气流,珠峰地区受西风带高压脊控制;第二,峰顶及其附近的云直直上升,宛如炊烟袅袅,表明高空风速极小,珠峰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这两种情况都宜于在7000米以上进行登山活动。如果在珠峰顶部附近有荚状高积云,表明峰顶附近大气层结构稳定,高空风不大,也宜于7400米以上的登山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