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 升
一个强大无比的造山运动正在进行,特别是在喜马拉雅地槽中表现最为强烈……不久,第二幕和第三幕造山作用连续发生,促使喜马拉雅和冈底斯山成为世界最高的山脉。在其北,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天山、帕米尔和南山都迅速成长,最后形成今日所见的中亚细亚高山。山麓沉积也受褶皱,而六盘水的成长速度则特别显著。……这个时期,蒙古继续保持稳定,华北大平原开始形成……
黄汲清
1943年11月至1945年2月,正值盛年的中国地质学家黄汲清,在重庆北碚的防空洞里,以英文构思并写下了这些散文诗一样的句子。
不久,黄汲清的这部《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On Major Tectonic Forms of China),发表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地质专报甲种第20号(附中文节要)。在这部已成经典的著作中,新生代以来的造山运动,被黄汲清称之为“喜马拉雅运动”(Himalaya orogeny)。
黄汲清在此书第十章《中国的大地构造格架》指出:“在中国也可能在亚洲,有着三个主要构造型式,即太平洋式、古亚洲式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式。……特提斯—喜马拉雅式,以直接升自特提斯海的正地槽褶皱所组成,构成雄伟壮丽的阿尔卑斯—伊朗—兴都库什—喜马拉雅系统。”
扶摇直上的高原,陡峭参差的山峰,形态多姿的冰川,侵蚀切割的地形,深不可测的峡谷,奔腾不息的河流,生态累叠的系列海拔带,这就是喜马拉雅山脉。
黄汲清著作《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
波澜壮阔的造山运动,因首先在喜马拉雅山区确定而得名。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侏罗纪时代,当时的印度次大陆还与冈瓦纳大陆连在一起。一条深深的地槽——特提斯洋与整个劳亚大陆的南缘交界。那时,古老的冈瓦纳大陆发生破裂,分成几个板块向不同方向漂移。板块之一,形成印度次大陆的岩石圈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逐渐将特提斯地槽局限于自身与亚欧板块之间的巨钳之内。
青藏高原在亚洲大陆广泛发育,使中生代的特提斯海变成巨大的山脉,更新统形成的湖泊、河流堆积物,隆起高达2000多米。这一造山作用,形成了绵延数千千米的纬向山系——著名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这个地壳上最新的褶皱山系,至今仍在强烈活动。
由于印度洋不断扩张,推动着刚硬的印度洋板块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向亚洲大陆南缘俯冲挤压,使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
4000万年前,印度洋板块从南半球脱缰北移,一头撞在亚欧板块的边缘上,并顺着海沟下沉,钻入大陆以下的地幔中。在板块的相互作用下,发生了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
这种以小的倾角俯冲于亚欧板块之下的印度洋板块,持续向北产生强大挤压力,而北部固结历史悠久的刚性地块(塔里木、中朝、扬子)奋起抵抗,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使构造作用力高度集中,引起地壳的重叠。上地幔物质运动的加强,深层及表层构造运动的激化,导致地壳急剧加厚,地表大面积大幅度急剧抬升。于是形成雄伟的青藏高原,构成中国地形的第一级阶梯。
在板块运动巨大力量的冲击下,以喜马拉雅山南北两大断裂带为界,强烈的挤压和不均匀抬升以及南侧的大幅相应沉降,终于使喜马拉雅山南部翘起,形成中部段最高峻的地形。
喜马拉雅山脉从海底隆升,横空出世,拔地而起,成为地球上最年轻、最高大的山脉。而珠穆朗玛峰,在喜马拉雅运动的作用下,年复一年,崛起加速,断块翘起,步步升高,终于以金字塔的体状,在喜马拉雅山脉的群峰之中,出人头地,巍然耸立,夺得世界冠军,成为地球上最年轻的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