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江山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其他建筑

茅坑[mo22kh44]

即厕所。早期的“茅坑”以茅草或稻草结顶,形似剖去一半的圆锥体,内挖一坑,用黄泥石灰敲实坑壁,以盛粪便。后来草棚变成泥墙或石墙,泥灰坑变成砖坑或陶缸,但仍叫“茅坑”。坑口或缸口上搁两片木板的,供人蹲着如厕(见图1-45);做成木架的,供人坐着如厕(见图1-46)。江山农家的茅坑多不与正屋相连,而是远离住宅。有些村庄会把茅坑集中建在村口路旁,一侧供如厕,一侧堆草灰。

1-45◆雁塘

1-46◆乌龙

粪缸[pɛ̃44kɒŋ44]

积存粪便的陶缸,过去多在稍离主人正屋的田间地头挖坑安放,有的有棚,有些露天,有的盖一小房子。缸口搁上两块木板供人如厕。

1-47◆湖下

猪栏[tɒ24lɒŋ51]

关养猪的圈称“猪栏”。一般三面靠墙,一面设半人高的竹木栅栏,方便主人喂食。猪栏多搭在正屋旁边的“翼屋”(见图1-74)内,也有安放在厨房里的。

1-48◆茅坂

牛栏屋[ŋɯ22lɒŋ225]

安放牛栏的屋称“牛栏屋”,一般为石墙屋或泥墙屋。“牛栏”即关养牛的畜圈,多用四根一人多高的硬杂木做柱,上下各四根碗口粗的木料做横正面用胳膊粗细的木棍做栅栏围搭而成,两栅间距一尺左右,方便牛头伸出饮水。

1-49◆福石岭

鸡舍[iə24suᴇ51]

鸡宿夜的木板笼子,形似小木屋。四面板壁,四脚落地,顶面栅栏透气,正面用可上下抽动的长木板做门,一般放置在“翼屋”(见图1-74)的门边,也有的放置在楼梯口。过年时鸡舍上通常要张贴红纸,上书“六畜兴旺”“千子万孙”一类的吉祥话语。“子”在江山话里义为“蛋”,“千子万孙”寓意鸡多生蛋,子孙繁昌。

1-50◆早田坂

薯窖[dʑiə22kɐɯ51]

储藏红薯的地窖。大多建在住宅旁的土坡上,向里挖成一个洞穴,窖口如门,高可及胸,横条门板可逐片拆卸,里面铺上稻草后即可堆放红薯(见图1-51)。也有些薯窖直接建在厨房的地下,窖口上面铺上木板(见图1-52)。地窖内的温度与湿度适宜储存红薯,防止冻僵、干瘪或发芽。

1-51◆后方

1-52◆毛家

井[tɕĩ241]

指水井。根据井眼的数量有双连井、四眼井之分。井上为安全而设置的井圈称“井栏圈”[tɕĩ44lɒŋ22khyɛ̃44]。图1-53的古井当地百姓称为“八角井”[paʔ5kɒʔ5tɕĩ241],较为罕见。井边常放着一根带短枝的竹竿,用来勾提桶。20世纪70年代以后,不少家庭修建了唧筒式手压汲水井,如今城乡基本普及自来水。

1-53◆南坞

路亭[luə2222]

也称“凉亭”[liaŋ2222],多建在远离村镇的要道或岭顶上,一般每隔数里便有一座,由当地善人出资修建,供过往路人歇脚、避雨、纳凉。江山的凉亭多为对开拱门,两面坡砖木结构,路亭内靠墙砌有石条凳供人歇坐,旧时还放有乐善者布施的草鞋、针线、凉茶等。墙壁上多题有过路文人的诗句,俗称“路亭诗”,也常贴有祈福消灾的红纸条。

1-54◆乌龙

1-55◆乌龙

门亭[moŋ2222]

下面是门、上面是亭子的传统建筑,多建在商业区或居住区的入口处。位于清湖镇的“清溪锁钥”门亭,坐南朝北,形似古城门,为两层三开间砖木建筑,单檐四角上翘,青石拱券门,亭北原为横跨江山港的九清浮桥,是旧时从县城去往仙霞关的必经之处。清湖是历史上江山港的主要水陆码头,南宋时期,去往闽地的行者自此舍舟而陆,来到浙地的行者自此舍陆而舟,清湖的繁盛一度甲于江山全县。

1-56◆浮桥头

拱门[oŋ44moŋ213]

上端呈弧形的门。图1-57位于“清溪锁钥”门亭右侧巷口,为青砖拱券门,空斗“开砖墙”[kʰᴇ44tɕyɛ̃24ʑiaŋ51](见图1-14),墙顶单檐盖瓦,门额题有“万安街”三个繁体浮雕字。拱门常见于街巷的交界处,多无门扇,起标示地名及装饰之用。

1-57◆清湖

牌楼[ba22213]

由并列的两根或四根石柱支撑上部重檐所构成的纪念性构筑物,用于表彰忠孝节义人物。江山的牌楼分功名牌楼与贞节牌楼两类。功名牌楼多横跨街路,人车可从牌楼下面经过,图1-58是一座破损的进士牌坊,建于明朝永乐年间,为表彰曾任多地御史的邑人陆和而立。贞节牌楼多立在路边,与路平行,人车不从牌楼下经过,图1-59为清道光年间为褒奖儒童陆鸿焰之妻及媳同为节孝而立的双节牌坊。据同治县志载,江山时有历代牌坊近百座,现存较完整的尚有八座。

1-58◆和睦

1-59◆和睦

碓[tuᴇ51]

传统农业社会加工稻米的器具。碓分两种,以水为动力的称“沝碓” [y44tuᴇ51]水碓,比较常见;以人为动力的称“步碓”[buə22tuᴇ51],较为少见。沝碓的动力装置为“碓斡隆” [tuᴇ442loŋ213],是一个风车式的接水圆筒。传动装置是一根水桶粗细的圆木做成的“碓轮杆”[tuᴇ4422kɒŋ241],也称“车心”[tɕh44ɕĩ44],杆上每隔一段便穿插一块厚木板,作为扳动杵柄的简易齿轮。工作装置是“沝臼”[yĩ44ɡɯ22]臼的统称与“碓杵”[tuᴇ44h241],碓杵装在长长的木杵柄上,杵头用石头制成,整体像一把巨大的锄头。工作时,碓斡隆在水流冲击下带动碓轮杆转动,碓轮杆上的木板齿轮扳动杵柄,使得碓杵一起一落,舂捣臼中的稻谷以去壳,或捣碎瓷土以制瓷器。传统的碓如今都已退出历史舞台,图1-60与图1-61是供旅游参观的水碓房外景与内景。

1-60◆廿八都

1-61◆廿八都

瓦窑[ŋuɒ22iɐɯ213]

烧砖瓦所用的圆形堡式建筑,多傍山而筑,窑洞内壁多用砖砌,底部内径可达四五米,上口逐层收小至一米上下。现多废弃。

1-62◆早田坂

瓯窑[u24iɐɯ51]

烧制瓷器的土窑。图1-63为建在山坡上的三卿口大龙窑,左侧为工棚,右侧为生火的膛口,共有窑膛27间,总长度达35米,一次能出2万多件粗瓷碗等瓷器。江山制瓷历史悠久,境内先后发掘有唐宋青白瓷窑址、明代青花窑址等。清乾隆初年,黄正中、黄大远叔侄自福建连城迁入三卿口,始选址建窑,主要生产粗碗、白瓶等瓷器,合村从业,世代相传,当地人称此地为“瓯厂”[u44tɕʰiaŋ241]。2006年,三卿口制瓷作坊被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3◆三卿口

面头窑[miɛ̃22du22iɐɯ213]

烧制日用陶器的家庭小土窑,因形似“面头”[miɛ̃22du213]馒头而得名。多用石块或砖头砌成一人高的半球形窑体,顶部盖土或覆瓦。兴盛时期和睦村的面头窑曾有几十座之多,生产“泥烙壶”[ȵiə22laʔ2213](见图2-100)、“烧锅”[sɐɯ44ko44](见图2-101)等产品,如今因产品粗糙单一等原因,早已风光不再。

1-64◆和睦

石灰窑[dʑiaʔ2xuᴇ24iɐɯ213]

烧石灰的专用窑,外立面多为上小下大的梯形。民间开采石灰石烧制石灰的历史较长,多数窑体傍山而筑,用石块砌成立式窑形。传统石灰窑由于烧制过程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与粉尘,加之产量低、能耗高,2009年已被国家明令禁止生产。

1-65◆乌龙

拱桥[oŋ44ɡiɐɯ213]

中部高起、桥洞呈圆弧形的桥,又称“圈拱桥”[khyɛ̃4444ɡiɐɯ213]。桥体、桥面多用块石和条石砌筑,以单拱居多。这种桥结构稳固,通行安全,在江山比较常见。图1-66为仙霞古道上的文昌桥,早年桥上有亭子。

1-66◆三卿口

石板桥[ʑiᴇʔ2paŋ44ɡiɐɯ213]

用石板作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一般建于跨度不大、净空不高的水面之上,石板多尺把宽、丈把长,视用途并排铺架三五片不等。主要特点是构造简单,施工方便,建造成本低,使用年限长。仙霞古道有一条支线经过茅坂村塔山底,那里原有四墩五孔的横山经堂桥,现为三片并排的长条“石板桥”。

1-67◆茅坂

板桥[paŋ44ɡiɐɯ213]

即木板桥。简易的木板桥用几根原木并排扣连作为桥面即成,跨径大的木板桥通常要先搭建若干H型桥桩,然后铺设纵向的原木排或横向的短木板作为桥面(见图1-68)。如果溪滩被水流隔成几段,则每股水流上都要铺架木板桥面,这种桥称为“托沝桥”[th5y44ɡiɐɯ213](见图1-69),这些桥面在涨水前必须搬走,否则被大水冲走。木板桥在江山多已被混凝土桥所取代,现存的“板桥”多为临时性桥梁。

1-68◆福石岭

1-69◆外龙旗

廊桥[laŋ22ɡiɐɯ213]

桥面建有长廊或路亭的桥梁。桥面上的廊或亭,可保护桥梁,同时也能为行人遮阳、挡雨,供乡人休憩、聚会。据《江山市志》记载,清末江山有13座廊桥,至1987年尚存4座。图1-70为廿八都古镇南端的水安桥,横跨于枫溪之上。

1-70◆廿八都

丁步[tĩ24buə51]

浅水溪滩上供人徒步往来的一串石头墩子,一般每隔一步放置一个,高出水面的石墩表面比较平整,方形居多。

1-71◆石鼓

沝笕[y44kiɛ̃241]

毛竹对破去节后做成的引水槽,又称“竹笕”[taʔ5kiɛ̃241],也有用木板钉成的。使用时视引水距离远近,或单用一支,或几支首尾相接;有时架空,有时着地。用途也很广泛,或接饮用水,或接灌溉水(见图1-72),还有的悬挂在门前接檐头水(见图1-73)。

1-72◆大陈

1-73◆贺村

翼屋[iᴇʔ25]

指正屋的左、右侧所搭建的一面坡式辅房。“翼屋”多用作厨房,也有作为牛栏、猪圈或杂物间的。

1-74◆瓦窑

社铺[ʑiə22ph51]

人民公社时期的乡村公共建筑,用于集会、办公或堆放公共物资。一般是大型的一字屋,人字梁砖木结构。

1-75◆南蕉

关[kuaŋ44]

山岭上的一种军事关隘,一般由关墙、关门、城垛三部分组成,全部用块石和条石砌筑而成。图1-76为浙闽交界处的仙霞关,始建于南宋,历经多次战事,其中关墙长度近40米,高约7米,进深5米多;关门用条石砌成拱形,门顶设有通天井栏,便于自上而下实施攻击;城垛每隔1米设一个,中间均留有射箭孔。仙霞雄关古道曾吸引陆游、朱熹、郁达夫等古今文人来此留下足迹与诗文。

1-76◆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