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杭州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炊具

大灶[do33tsɔ53]

旧时用砖头在厨房一角砌成的一种灶头。灶头上方设有供奉灶王爷的神龛。灶台上通常有两个大铁锅,一个做饭,一个烧菜。烟道处都砌有一个利用余热温水的小锅或小壶(参见图2-11),也有一个大铁锅和一个小锅的灶头。

2-1 ◆ 西溪湿地

灶坑[tsɔ35khəŋ53]

给灶头添柴烧火的地方,通常都位于厨房的一角。“灶坑”虽小,但柴火和各种烧火工具都摆放得井井有条,以便烧火时信手拈来。

2-2 ◆ 余杭

条儿柴[diɔ33əl3333]

特指粗而短、较为耐烧的一种木柴。因买卖时都被捆成一把一把的,故也叫“把儿柴”

[pa53əl3333]。杭州方言中用“把儿柴、升儿米”[pa53əl3333、səŋ33əl13mi53]来形容日子过得很艰难,其意是柴火一把一把地买,米一升一升地买。

2-3 ◆ 茅家埠

多孔煤饼炉[to33kh53mei33piŋ53lu0]

一种能放两个或两个以上蜂窝煤的煤饼炉。有双孔、三孔和四孔之分,多为小吃店使用。与此相关的还有一种烧煤球的炉具叫“煤风炉”[mei33foŋ33lu33],更早还有一种用缸瓦做的炉具叫“缸缸炉儿”[kaŋ33kaŋ33lu31əl0],均已消失。但相应的词语还保留着,杭州方言中有“缸缸炉儿烧粥”[kaŋ33kaŋ33lu31əl033tsoʔ5]的熟语。

2-4 ◆ 西溪路

发煤炉[faʔ5mei33lu13]

即生炉子。生炉子是个技术活儿,前后约需半小时。先在炉膛的下面放上适量易燃的刨花,中间放薄木片至炉口,上面放煤饼。再从底层引燃刨花,用扇子助燃,待中间木片烧旺后,给煤炉带上一个小烟囱助力,木片烧尽时炉子也就发成了。

2-5 ◆ 文一西路(王晨欣摄)

煤油炉[mei3333lu33]

一种烧煤油的铁制炉具,以圆形和方形最为常见。其基座是一个存贮煤油的铁盒,煤油通过十几根灯芯样的棉线吸引至炉内,点燃后放上内胆和外架即可。“煤油炉”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炉具烧柴、烧煤的不便,曾流行一时。

2-6 ◆ 虎玉路

暖锅儿[nuo53ku53əl0]

即火锅。以黄铜制成,高度和直径都在30厘米左右。由底盘、火座、火筒、锅身、锅盖、小盖六部分构成。加热的核心是中间的火筒,火筒下面有底盘,用来接木炭燃烧的灰烬。火筒顶端有小盖,用来调节火力的强弱。

2-7 ◆ 虎玉路

抢锅刀儿[tɕhiaŋ53ku3331əl0]

即锅铲。以铁制或铜制的为主,有配木把手的,也有铲子和把手一体成型的。锅铲在周边吴语叫“抢刀”或“镬抢”,杭州方言的“抢锅刀儿”是一个官话和吴语的合璧词。

2-8 ◆ 白云路

锅盖儿[ku3335əl31]

即锅盖。传统的锅盖都是木制的,中间有提梁,分高锅盖(参见图2-1)和平锅盖两种。蒸煮的食物较多时就用高锅盖,一般就用平锅盖。木制锅盖每年要加抹一层桐油以保养,否则很容易开裂、损坏。

2-9 ◆ 白云路

钢中=锅子[kaŋ33tsoŋ33ku35tsɿ0]

用来煮饭的铝锅。在电饭煲出现之前,居民煮饭都是由专人看管着,用铝锅在煤炉上慢慢煮透闷熟的。铝锅轻巧易热、不生锈、耐腐蚀,锅底用坏了还可以更换,很符合老百姓勤俭节约的习惯。

2-10 ◆ 西溪路

汤锅[th33ku35]

灶台上两个大锅中间利用余热温水的小锅或小壶。杭州方言中有谚语“锅子里不滚,汤锅里乱滚”[ku33tsɿ35li53pəʔ5kuəŋ53,th33ku35li53luo13kuəŋ53],与“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意思相当。虽然“大灶”(参见图2-1)已被淘汰,但由此谚语可推知其曾经的历史。

2-11 ◆ 西溪湿地

蒸笼[tsəŋ33loŋ13]

一种用以蒸制食物的厨房用具。以毛竹片制成,可层层叠加,层与层之间有卡槽吻合,顶部有盖子。用久后,毛竹片会慢慢发黑,最后变得乌黑发亮,极具年代感。

2-12 ◆ 西溪路

火铲[hu53tshɛ0]

一种放在灶口,专门用来清除灶膛内火炭灰烬的铁锹。

2-13 ◆ 余杭

拨火棒儿[poʔ5hu33baŋ31əl0]

一种放在灶口,烧火时用来伸进灶膛搂火的烧火工具。通常选用较为耐烧的木棍做成,开始长约六七十厘米,在搂火过程中逐渐变短,实在太短了就换新棍。

2-14 ◆ 余杭

火钳[hu53dʑie0]

一种铁制烧火用具。有大小、长短、带钩和不带钩等区别。是给炉膛添柴、加煤、换煤饼的必备工具。与此相关的还有已经消失了的“火筷儿”[hu33kh33əl0]和“拨火叉儿”[poʔ5hu33tsha53əl0]等。

2-15 ◆ 西溪路

炭火甏儿[thɛ35hu33baŋ31əl0]

一种放在灶边用来闷炭的小甏。烧火时将烧透的火炭从灶膛中钳进甏里,盖上石头盖子将火闷熄,变成黑炭,供冬天取暖用。也叫“杀火甏儿”[saʔ5hu33baŋ31əl0]或“杀火坛儿”[saʔ5hu3331əl0]。

2-16 ◆ 余杭

担桶[tɛ35th53]

一种专门用以取水的木制水桶,使用时两个为一对,用扁担挑着走。

2-17 ◆ 大井巷

勺儿[zoʔ2əl13]

即勺子,主要用以舀水。勺身和勺柄有垂直形的,也有一字形的。过去木勺子或铜勺子较为常见,现在最常用的是塑料勺子。

2-18 ◆ 西溪湿地

漏斗[lei13tei53]

一种筒型工具,能把液体及粉状物体注入口子较小的容器里。材质有木头、铁皮、玻璃或塑料等。

2-19 ◆ 仓前

笊笠[tsɔ35lieʔ2]

一种用以沥水或沥油的工具,能把食物从沸腾的锅中捞出并沥去水分或油。常见的有用竹丝和铁丝编制的两种。

2-20 ◆ 西溪湿地

竹丝筅帚[tsoʔ5sɿ33ɕie33tsei0]

一种专门用以刷锅、刷碗的竹制用具。用长约15厘米的一段毛竹制成,毛竹的一头劈成细如缝衣针的竹丝,另一头为手把。与此构造相同的还有一种“马桶筅帚”[ma53th33ɕie33tsei31],长约50厘米,竹丝较粗,是专门用以刷马桶的用具。

2-21 ◆ 文一西路(王晨欣摄)

印板[iŋ3553]

一种做印糕的木制模具。印板图案以各式吉祥花卉为主,也有鸡、猴、兔等小动物或寿、囍、福等字形的。一个印板多则有四个模形,少则有一个模形。

2-22 ◆ 文一路

捣臼[tɔ35dʑiʏ31]

一种家用碾磨工具。由碾钵和碾柱组成,操作时一手扶碾钵,另一手拿碾柱配合使用。先用碾柱轻轻敲击使核桃等碎成小块,再贴着钵壁转动使之成粉末。通常陶瓷制或毛玻璃制的主要用以碾磨核桃、花生、芝麻等冬令补品,木制和竹制的主要用以捣蒜等调味品。

2-23 ◆ 长生路

磨子[mu13tsɿ53]

一种将米、麦或豆子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石制碾磨工具。由磨盘和磨拖两个圆形石盘组成。操作时,一手把粮食放进上层磨盘上的小孔,另一手转动磨拖,随着上层磨盘的转动,粮食被碾碎后进入下层磨盘。

2-24 ◆ 文一西路

石臼儿[zaʔ2dʑiʏ13əl31]

一种捣年糕的专用工具。由整块石头凿制而成,多为圆形。石臼有大有小,但都很笨重,不易移动,捣年糕时固定性能好。现除表演观赏外,早已不用。

2-25 ◆ 西溪湿地

汤碗[th33uo33]

当地尺寸最大的一种瓷碗,多用来盛带汤的菜肴,如老鸭煲、鱼头汤等。也叫“汤盆儿”[th33bəŋ13əl31]。

2-26 ◆ 保俶路

海碗[hɛ53uo0]

一种尺寸介于汤碗(参见图2-26)和菜碗(参见图2-28)之间的大碗。多用来盛馄饨、水饺和面条等带汤食物。

2-27 ◆ 保俶路

菜碗[tshɛ35uo53]

一种比海碗(见图2-27)略小,主要用来盛菜肴的瓷碗,略有大小之分。以碗口外印有两条蓝边的最为常见(参见图2-33)。

2-28 ◆ 江洋畈

饭碗[vɛ13uo53]

一种尺寸较小的瓷碗,主要用来盛饭,以白瓷饭碗和青瓷饭碗较为常见。

2-29 ◆ 保俶路

菜盘儿[tshɛ35buo31əl0]

一种敞口、浅腹、平底的瓷盘,主要用来盛各式小炒。

2-30 ◆ 虎玉路

鱼盘儿[y33buo33əl13]

一种专门用来盛整条鱼的椭圆形瓷盘。

2-31 ◆ 虎玉路

碟儿[dieʔ2əl33]

一种用来放酱油、醋等调料的小碟子。

2-32 ◆ 向阳新村(王晨欣摄)

蓝边碗盏[lɛ33pie33uo33tsɛ53]

一种碗口外面有一粗一细两条蓝边的瓷碗,有菜碗(参见图2-28),也有饭碗(参见图2-29)。这种碗的制作较为粗糙,价格也低廉,是寻常百姓家最常用的。碗底常刻有“金”“王”等主人的姓氏。

2-33 ◆ 长生路

盖碗[kɛ35uo53]

一种带有盖子的瓷碗。图2-34是一款青花“寿”字纹带盖瓷碗。撇口、深腹,遍饰青花篆体“寿”字,盖上圈内有“某某珍藏”铭款,是做寿时赠送给前来贺寿的朋友的一种纪念礼品。

2-34 ◆ 虎玉路

砂锅[sa33ku33]

一种敞口、带盖的陶瓷器皿。因其具有传热均匀、散热慢等不同于金属锅子的特性,故煨出的汤滋味特别鲜醇,非常适合炖鸡、炖肉等。但不耐温差变化,容易炸裂,也容易被打碎。

2-35 ◆ 浣纱路

饭钵头[vɛ33pəʔ5dei0]

一种用来做饭的广口陶瓷器皿,有深浅、大小等区别。杭州方言中用“饭钵头”来形容只会吃饭、不会做事的人。

2-36 ◆ 虎玉路

饭焐桶儿[vɛ33u35doŋ31əl0]

一种装饭的木桶,旧时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时用。小的直径约20厘米,大的直径约30厘米,桶身上下以箍固定。两头收,中间鼓,造型流畅美观。盖子与桶身吻合度高,盖子带有提梁或刻有吉祥花纹。

2-37 ◆ 仓前

碗橱[uo53dzʮ0]

一种放置饭菜、碗碟的橱柜。有高矮之分,高的一米多,分上、中、下三层。上层是橱,用来放置菜饭等食物;中间是抽屉,放置筷子、勺子等餐具;下层是移门,用来搁置洗干净的碗碟。矮的只有最下面的放碗层。

2-38 ◆ 西溪湿地

筷笼儿[kh33loŋ31əl0]

即筷筒,一种专门用来放置筷子、勺子的用具。底部为方便滴水通常是镂空的,筒身有单筒和双筒之分。以木制和竹制最为常见,过去还有砖制的,现在又有塑料制的。

2-39 ◆ 西溪湿地

天竺筷儿[thie33tsoʔ5kh53əl0]

一种筷子,因材料取自杭州天竺山一带的实心大叶箬竹,故名。筷身印有妙笔丹青,并带有淡淡竹香。筷头有银头、铁头等。这种筷子既美观又实用,极富杭州地方特色。

2-40 ◆ 长生路

饭罩儿[vɛ33tsɔ53əl0]

一种临时用于罩剩饭、剩菜的罩子。多用细竹篾编制而成,呈圆形或方形。江南夏天高温潮湿,苍蝇较多。“饭罩儿”透气性能好,既能较好地防止饭菜变馊,又能有效地避免苍蝇污染。

2-41 ◆ 西溪路

罐儿[kuo35əl31]

一种用于盛放猪油、白糖等的带盖瓷罐。对角有两个“耳朵”,可用来穿铁丝或丝带,作提手用。罐身绘有“松鹤延年”等各种吉祥图案。

2-42 ◆ 天目山路

药罐儿[ieʔ2kuo35əl31]

即药罐,一种熬制中药用的陶罐。罐身一边是把手,另一边是罐嘴,把手和罐嘴有横向、垂直等多种造型。杭州方言中“药罐儿”常喻指身体不好、时不时需煎药调理的老病号。

2-43 ◆ 西溪路

洋火[iaŋ33hu33]

即火柴,一种引火的材料。由木制火柴杆和纸板小盒组成。小盒的侧面和火柴杆一头均涂有发火剂,两者摩擦可将发火剂燃烧,从而使火柴杆着火。

2-44 ◆ 十五奎巷(胡靓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