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辞书学报(第一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词典中相关词语的横向照应

——谈《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条目修订

谭 景 春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100732)

提要  本文详细解析《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6组词语的修订,涉及收词、释义、义项分合、词类标注等方面,记录修订的过程和内容,分析修订的原因和理由,说明是怎样在研究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修订的。

关键词  《现代汉语词典》  条目  词典修订  属性词  成语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第6版已经面世了。这次修订的一个特点就是更加注重以学术研究为先导,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修订,以确保修订的质量。词典编纂和修订的根基是科研,词典的编写、修订都要以科研做后盾。《现汉》编写过程中,在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丁声树先生带领下,始终坚持以科研引航,才确保了《现汉》的高质量,才使《现汉》成为一部精品辞书。《现汉》第6版的修订工作继承了这个好传统,在修订之初就针对《现汉》编写和修订中尚未全面系统解决的若干问题设立了相关的十几个研究专题并逐一调查研究。下面列举6组词语,涉及收词、释义、义项分合、词类标注等方面,记录它们的修订过程及内容,分析修订的原因和理由,说明是怎样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

1. “高跟、坡跟、平跟”与“单口、对口、多口、群口”

高跟鞋 〔名〕后跟部分特别高的女鞋。(第5版)[1]

单口 〔形〕属性词。曲艺的一种表演形式,只有一个演员进行表演,如京韵大鼓、山东快书、单口快板等。(第5版)

单口相声 只有一个人表演的相声。(第5版)

对口  〔形〕❶属性词。相声、山歌等的一种表演方式,两个人交替着说或唱:~相声|~山歌。 ❷……(第5版)

对口快板 由两个人对口表演的快板。(第5版)

对口相声 由两个人表演的相声。(第5版)

多口相声 由几个人表演的相声。(第5版)

第5版收了“高跟鞋”,但近些年出现了使用频率较高的新词“坡跟鞋、平跟鞋”,第6版本来打算仿“高跟鞋”,补收“坡跟鞋、平跟鞋”。但是现在“高跟、坡跟、平跟”组合面宽了,而且可以用在“是……的”结构中。例如:

高跟凉鞋、高跟拖鞋、高跟布鞋、高跟女鞋、高跟男鞋、那双鞋是高跟的

坡跟凉鞋、坡跟拖鞋、坡跟布鞋、坡跟女鞋、坡跟男鞋、那双鞋是坡跟的

平跟凉鞋、平跟拖鞋、平跟布鞋、平跟女鞋、那双鞋是平跟的

以前“高跟”不大单用,一般只跟“鞋”组合,所以可以只收“高跟鞋”。现在情况变了,就可以改收“高跟、坡跟、平跟”,并以“高跟鞋”等词为例,而不再收“高跟鞋”。因此第6版做了如下的修改:

高跟 (~)  〔形〕属性词。鞋后跟部分特别高的:~鞋。

平跟 (~)  〔形〕属性词。鞋底前后一样高的:~鞋。

坡跟 (~)  〔形〕属性词。鞋底前低后高呈坡状的:~鞋。

第5版对“单口”等条目的收录很不平齐,“单口”下边只收了“单口相声”一个条目,“对口”下边收了“对口快板、对口相声”两个条目,没有收“多口”,却收了“多口相声”,而且还漏收了比“多口”使用频率还高的“群口”。其实,这种情况同样也可以只收“单口、对口、多口、群口”等双字词,而以“单口相声、单口快板”等为例,而不把“单口相声、单口快板”等收作条目。因此第6版做了如下的修改:

单口 〔形〕 ❶属性词。曲艺的一种表演形式,只有一个演员进行表演的:~相声|~快板

对口 〔形〕 ❶属性词。曲艺、歌唱等的一种表演方式,两个人交替着说或唱的:~快板|~相声|~山歌。 ❷……

多口 〔形〕 ❶属性词。群口:~相声|~快板

群口 〔形〕 ❶属性词。曲艺的一种表演形式,由三个或三个以上演员进行表演的:~相声|~快板

这样修改既可以反映词语的用法,使收词更加平齐,又能够涵盖住“高跟鞋、单口相声、单口快板”等三字词和四字词组。这样收词可以达到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效果,从而提高收词的概括力和涵盖面。另外,“这类词正在每日每时地大量产生”(吕叔湘1979∶38),所以适当地多收一些这样的词,也是符合实际语言发展变化的。

2. 完胜、完败、险胜

完胜 〔动〕球类、棋类比赛中指以明显优势战胜对手:主队3比0~客队。(第5版)

完败 〔动〕球类、棋类比赛中指以明显劣势输给对手:甲队0比3~于乙队。(第5版)

险胜 〔动〕比赛中以很小的差距战胜对方:甲队以31比30~乙队。(第5版)

“完胜、完败”不仅是“以明显优势战胜对手、以明显劣势输给对手”,而且是在整个比赛中始终处于优势、劣势。下面三条语料能够说明这一点。

足球中的“完胜”指的是什么意思?答:场面占优,控制了整场比赛,一般没有失球,进2球以上,标准比分2∶0。(百度网)

足球比赛中完胜是什么意思?答:一般来说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就可以成为完胜对手了:1.己方不失球。2.在控球时间和攻势的数据统计方面占有明显优势。3.典型的以3球击败对手。(百度网)

赛前,韩国媒体曾预测,客观实力山下敬吾稍强于孔杰,但从今天的比赛过程看,完全不是这回事。山下敬吾从头输到尾,孔杰则下了一盘完胜局。(人民网)

就“完胜”的意思,我们还请教过三位同事。第一位说完胜是赢得多,还得一直压着对方打。第二位说完胜是过程好,胜得多。第三位说赢得比较多,没有反复。

因此仿“险胜”对“完胜、完败”做了如下的修改并给“完败”增补了第二个义项。

完胜 〔动〕球类、棋类等比赛中指始终占有明显优势并以较大差距战胜对手:主队3比0~客队。(一稿)

完败 〔动〕 ❶球类、棋类等比赛中指始终处于明显劣势并以较大差距输给对手:甲队0比3~于乙队。 ❷球类、棋类等比赛中指始终占有明显优势并以较大差距战胜对手:乙队3比0~甲队。(一稿)

对这样的修改审稿人提出了问题:说“以较大差距输给对手”可以,比如“惜败”的释义就是“比赛中以很小的差距败给对方(含惋惜意)”,但说“以较大差距战胜对手”就显得不够好了。另外给“完败”增补的“使动”义项,释义中用的“战胜”没有体现出“使动义”。因此又做了第二次修改:

完胜 〔动〕球类、棋类等比赛中指始终领先并以较大优势战胜对手:主队3比0~客队。(二稿)

完败 〔动〕❶球类、棋类等比赛中指始终落后并以较大劣势输给对手:甲队0比3~于乙队。 ❷球类、棋类等比赛中指始终领先并以较大优势击败对手:乙队3比0~甲队。(二稿)

对二稿的修改审稿人认为仍然存在着问题:在球类比赛中,“领先、落后”是比分上有差距,但球类比赛开始阶段往往没有比分的差距,只有优势、劣势之分。(领先:体育比赛中分数比对手高。《现代汉语学习词典》)因此又对“完胜、完败”做了第三次修改,同时也对“险胜”做了修改。

完胜 〔动〕球类、棋类等比赛中指始终处于上风并以较大优势战胜对手:主队3比0~客队。(三稿)

完败 〔动〕 ❶球类、棋类等比赛中指始终处于下风并以较大劣势输给对手:甲队0比3~于乙队。 ❷球类、棋类等比赛中指始终处于上风并以较大优势击败对手:乙队3比0~甲队。(三稿)

险胜 〔动〕比赛中以很小的优势战胜对方:甲队以31比30~乙队。

3. 非、非得

非…… ❻〔副〕不:~同小可|~同寻常。➐〔副〕跟“不”呼应,表示必须:要想做出成绩,~下苦功不可。❽〔副〕一定要;偏偏:不行,我~去!❾……(第5版)

非得 〔副〕表示必须(一般跟“不”呼应):棉花长了蚜虫,~打药(不成)|干这活~胆大(不行)。(第5版)

“非”和“非得”是同义词,用法也基本相同,但处理得不一致。对同一种用法,“非”分为⑦⑧两个义项,而“非得”只有一个义项。因此最初给“非得”增补了一个义项,修改为:

非得 〔副〕 ❶表示必须(一般跟“不”呼应):棉花长了蚜虫,~打药(不成)|干这活儿~胆大(不行)。 ❷非⑧:不让他去,他~去。

这样修订是“非得”向“非”靠齐,但又出现了新问题,“非得”原义项的例子“不成、不行”在括号内,表示可以有,也可以省略。新增补的义项②其实就是义项①(即原义项)“不成、不行”省略的情况,这样两个义项的意义就有了交叉,界限不分明。另外,像“非”那样分为两个义项,也会造成理解上的困惑。“非”是“不”的意思,“非……不可”,双重否定,表示强烈的肯定(必须),但一个“非”字怎么也是“必须(一定要)”的意思呢?也就是说“非”既表示否定又表示肯定,这就一般读者来讲是不容易理解的。

这里需要交代一句,“非”义项⑧《现汉》第1版的释义是“必须”,第2—4版的释义是“必须;偏偏”,第5版改为“一定要;偏偏”。其实“必须”就是“一定要”的意思,这样修改可能是为了避免两个义项使用完全相同的词语来释义。

其实,“非”⑦⑧两个义项的意义是相同的,“非”表示肯定是由于省略了后面的“不可”等造成的。早在1958年,吕叔湘先生撰写《〈现代汉语词典〉编写细则》时就指出“非=非……不可”(第81页)。近些年来,也有学者对此问题进行过论述(参看:王灿龙2008)。因此第6版对“非、非得”又做了如下的修改:

非……  ❻〔副〕不:~同小可|~同寻常。❼〔副〕跟“不可、不成、不行”呼应,表示必须(口语中“不可”等有时可以省略):要想做出成绩,~下苦功不可|你不让我去,我~去!❽……

非得 〔副〕非⑦:干这活~胆大不行|棉花长了蚜虫,~打药|这病要想去根儿,~动手术。

合为一个义项和分作两个义项相比,同样能够涵盖住“非、非得”的两种用法,而且用括注说明“非、非得”单用也能表示“必须”是由于省略了后面的“不可”等造成的,这揭示了语言演变的过程,便于一般读者的理解。另外,这样修改也把“非”和“非得”联系了起来,并用例句表示“非得”后面省略“不可”等的频率要比“非”高。

4. 方尺、方寸、方里、方丈

方尺 ❶ 〔名〕一尺见方。 ❷〔量〕平方尺。(第5版)

方寸 ❶ 〔名〕一寸见方:~之木。 ❷〔量〕平方寸。❸……(第5版)

方里 ❶ 〔名〕一里见方。 ❷〔量〕平方里。(第5版)

方丈 ❶ 〔名〕一丈见方。 ❷〔量〕平方丈。(第5版)

这几个词的义项①都是“一×见方”,“见方”《现汉》的释义是:

见方 〔名〕 ❶用在表长度的数量词后,表示以该长度为边的正方形:这间屋子有一丈~。 ❷……(第6版)

根据“见方”的释义,“一尺见方”基本上就等于“正方形的一平方尺”,与义项②相比多出了个“一”字和“正方形”。先说“一”字,很显然,词的字面义没有“一”的意思,这个“一”字是从哪里来的呢?

数量组合,数词如果是“一”在一定的语境中往往可以省略,而其他数词是不能省略的。例如:

那一丝微弱的光芒此刻已经有方尺大小。(百度网)

把时隔两千年,相距数万里的两件旷世奇迹,跨时空的展现在不足方尺的扇面上。(百度网)

此作虽不足一方尺,却笔墨格局堪称宏大。(百度网)

而齐白石一幅只有两方尺的山水小品,竟在上海朵云轩秋拍会上拍出200多万的齐氏小品天价。(百度网)

杨正新的《山水写意图》不足三方尺,也拍得3.96万。(百度网)

由此看来,义项①中的“一”不是词目词本身固有的意义,而是一定的语境中隐含的意义。类似的还有“点”和“一点”,可以说“吃点东西再走”,也可以说“吃一点东西再走”,意思是一样的。

再说“正方形”,“方尺、方丈”等只是面积单位,不一定“见方”,也就是说不一定成正方形。例如:

这里有周加华一百多幅作品,小到方尺,大到方丈。(百度网)

此例中的“方尺、方丈”不可能都是正方形的。再如“不足方尺的扇面”,“扇面”也不是正方形的。因此如果要说明是正方形,需要在后面再加“见方”二字。例如:

何凯笑着朝陈长生拱了拱手,随后指着台上的那方尺许见方的玉石道。(百度网)

骆英接过来一看,是一方尺来见方的雪白绢帕,上面还有血渍。(百度网)

这说明“方尺、方寸、方里、方丈”等词本身也不含有“正方形”的意思,如果词义本身就含有“正方形”的意思,也就没有必要再加“见方”二字了。其实义项①就是一定语境中的义项②,义项②完全可以涵盖义项①。因此没有必要再分立出义项①来。根据以上的分析,第6版对“方尺、方寸、方里、方丈”的释义做了如下的修改:

方尺 〔量〕平方尺。

方寸  ❶〔量〕平方寸。 ❷……

方里 〔量〕平方里。

方丈 〔量〕平方丈。

5. 杞人忧天、杞人之忧;黔驴技穷、黔驴之技;青黄不接、强弩之末

杞人忧天 传说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吃饭睡觉都感到不安(见于《列子·天瑞》)。比喻不必要的忧虑。也说杞人之忧。(第5版)

杞人之忧 杞人忧天。(第5版)

黔驴技穷 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参看〖黔驴之技〗。(第5版)

黔驴之技 ……后来用“黔驴之技”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第5版)

1958年发表于《中国语文》的《〈现代汉语词典〉凡例和样稿》指出:“名词、动词、形容词虽不注明,但在释义中暗示出来。”这就是说对名词要用名词性的词语来解释,对动词要用动词性词语来解释,即释词和被释词的词性要相一致。这一点在《现汉》对词的释义中基本上是贯彻下来了,在成语中也有所体现。例如:

八斗才 宋无名氏《释常谈》:“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来用“八斗才”比喻很高的才能。(第5版)

才高八斗 形容文采非常高。参看〖八斗才〗。(第5版)

我们应该把“释词和被释词的词性要相一致”这一观念彻底贯彻到成语释义中,因为成语在用法上也有不同,有的是名词性的,有的是动词性的。比如“杞人忧天、黔驴技穷”就是动词性的,“杞人之忧、黔驴之技”就是名词性的。但是“杞人忧天”的原释义却是名词性的,“黔驴之技”的原释义却是动词性的。这样就不够协调,最好把“杞人忧天”释为动词性的,把“黔驴之技”释为名词性的。因此第6版对这两对成语做了如下的修改:

杞人忧天 传说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吃饭睡觉都感到不安(见于《列子·天瑞》)。借指为不必忧虑的事情而忧虑。

杞人之忧 指不必要的忧虑。参看〖杞人忧天〗。

黔驴技穷 借指仅有的一点儿本领也用完了(多含贬义)。参看〖黔驴之技〗。

黔驴之技 ……后来用“黔驴之技”借指虚有其表的人很有限的一点儿本领(多含贬义)。

根据“释词和被释词的词性要相一致”的释义原则,第6版对“青黄不接、强弩之末”也做了修改:

青黄不接 指庄稼还没有成熟,陈粮已经吃完,比喻人力或物力等暂时的缺乏。(第5版)

青黄不接 指庄稼还没有成熟,陈粮已经吃完,比喻人力或物力等暂时缺乏,接续不上。(第6版)

强弩之末  《汉书·韩安国传》:“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强弩射出的箭,到最后力量弱了,连鲁缟(薄绸子)都穿不透,比喻很强的力量已经微弱。(第5版)

强弩之末 《汉书·韩安国传》:“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强弩射出的箭,到最后力量弱了,连鲁缟(薄绸子)都穿不透,比喻起初很强后来变得很微弱的力量。(第6版)

6. 高价、低价、廉价

高价 〔名〕高出一般的价格:~商品|~出售|~收购古画。(第5版)

低价 〔名〕低于一般的价格:~转让。(第5版)

廉价 〔名〕便宜的价格:~书|~出售。(第5版)

“高×”“低×”构成的词,有一些《现汉》归到了属性词,如“高档、低档、高级、低级、高龄、低龄”等。“高价、低价”虽然常常做定语、状语,但它们也有很多名词用例。例如:

一块水晶腕表拍出了110万的高价。(人民网)

一名学生家长抱怨,幼儿园就是利用家长舍得为孩子花钱的心理要高价。(人民网)

废品收购店将电瓶“翻新”后再以高价转手,从中牟利。(人民网)

其余地块基本以低价直接成交。(人民网)

因此第5版把“高价、低价”归入了名词。由于“低价、廉价”构词相同,“低、廉”意义也基本相同,所以做了一致的处理,把“廉价”原来的释义“价钱比一般低”改为“便宜的价格”,并将其标作名词。第6版修订时发现“高价、低价”的释义“高出一般的价格、低于一般的价格”有歧义,它们可以分析为谓词性的:“高出/一般的价格、低于/一般的价格”,也可以分析为名词性的:“高出一般的/价格、低于一般的/价格”。为了避免歧义,初稿把它们修订为:

高价 〔名〕比一般价格高的价格:~商品|~出售|~收购古画。

低价 〔名〕比一般价格低的价格:~转让。

但这样的释义不够简明,因此又做了一次修改,仿“高温(较高的温度)、低温(较低的温度)、高龄(年龄较大的)、低龄(年龄较小的)”的释义,最后修改为:

高价 〔名〕较高的价格:~商品|~出售|~收购古画。

低价 〔名〕较低的价格:~转让。

“廉价”虽然构词上与“低价”相同,但实际用法很不一样,“廉价”以前一般只做定语或状语,现在经常做谓语,并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也就是说“廉价”原本是属性词,现在已经转变为一般的形容词了(参看:张国宪2006∶52)。因此第6版把“廉价”改标为形容词,并将释义修改为:

廉价 〔形〕价钱比一般低的:~书|~出售|这种产品的原料其实很~。

“廉价”的修改过程说明,同类型的词一般应该做一致的处理,但还是要以实际用法为依据,不能过于追求一致。

以上六组词语的修订,只是举例性的,在整个修订数量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编写出一部好的辞书很难,把一部好的辞书修订好也不容易。《现汉》是精品辞书,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在此基础上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都要以学术研究做支撑。我们不敢说这些修订都正确,但都是在认真思考、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我们修订的内容存在着什么问题,希望广大读者给我们提出来,以便我们在下次修订的时候改正,使《现汉》通过不断的修订更趋完善。

附    注

[1] 本文的词语注释主要出自《现汉》,以下出自《现汉》的不再一一标出,必要时只注明版次,出自其他词典的则随文注明。另外,为了节省篇幅,删去了与本文无关的义项,对某些释义及例子也做了删减。

参 考 文 献

1. 符淮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2. 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编写细则(修订稿).∥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五十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 王灿龙.“非VP不可”句式中“不可”的隐现——兼谈“非”的虚化.中国语文,2008(2).

5. 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功能与认知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 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第三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7.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凡例和样稿.中国语文,1958(9).

8. 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