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1篇)
年夜饭吃啥
“吃过了吗?”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第一句话往往先问吃。
这种习惯语言,反映了长期以来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因而吃饭自然成了第一件大事。
除了混饱肚子以外,还想吃点好的,对于大多数人家来说,只有逢年过节才有机会。其中尤以春节也就是旧历的新年,在食文化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无论怎样穷的人家,一年辛苦,到了过年,也总要改善一下生活,除夕晚上这顿年夜饭,上祭祖宗,下祭自己的“五脏庙”,总是要吃好的。杨白劳出门躲债,到了大年三十,也要把卖豆腐剩下的几个钱买二斤面回家包饺子过年。
北方人过年吃饺子,吃不起白面就用荞麦面;南方人过年吃年糕,最好是用糯米打的,其他吃的东西各地也略有不同,更重要的差距则来自家庭的富裕程度。我小的时候印象深的有两件事:一是年夜饭桌上有一条整鱼,谁也不能动筷子,一定要留到第二天才吃,叫作“年年有余(鱼)”;二是有糖果吃,虽然只能吃一点土法熬制的花生糖、芝麻糖之类,可在过年的几天内对孩子的限制比较放松。所以,在我的幼年心态中,还是盼望过年的。
这一点可怜的消费,对于当时大多数当家人说,却仍然是一笔令人发愁的负担。“年关”是不好过的。后来,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政府的当家人,为了解决家家户户过年用的几两油、半斤肉、一点点花生、瓜子,更是费尽了苦心。
如今好了,全国绝大部分老百姓解决了温饱问题,鸡鸭鱼肉对许多人已成了家常便饭,饺子更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孙辈们早已用不着盼到过年才有糖吃。有人说,这是天天过年。话不一定准确,但现在平时吃的东西,有些过去过年也不一定吃得着,却是事实。于是,出来了一个新问题:年夜饭吃什么呢?
当然可以简单地回答说:比平时吃得更好些。可是吃什么呢?普通老百姓不可能也不需要那种万元一桌的酒席,更不需要什么“黄金宴”(谁知道对身体有益还是有害)。但与此同时,至少有一部分城里老百姓已经不但嫌肉肥也嫌市场上买来的鱼太肥了。做了一桌子菜,下筷子的人却积极性不高,主妇能够高兴吗?
出路也一定可以找到。中国人的春节大概还得长期过下去。这是民族的传统,轻易改变不了的,年夜饭也还得年复一年地吃下去。需要我们思考的是,年夜饭或者说过春节究竟有哪些不同于平常的特点。
春节是庆丰收的节日,是家人团聚的节日,是对新的一年寄予新的希望的日子。这个时候的食品,应当是有别于常日,而又具有寄托团聚和希望的特色。
从这个思路考虑,可以设想:
把年夜饭办成真正的团圆大聚餐。家庭中每一个成员都表演一下自己的拿手好菜,平时实践机会少的,不妨虚心接受他人的指导,实在难免出点洋相,对于节日的欢乐气氛也是一种帮助。重要的是借此机会向终年为家事操劳的母亲献上一份爱心,是用自己一份奉献、一份参与来为家庭的团聚增添一笔色彩。
各人的这一道菜,手艺的来源各异,有的可能学自当年插队的集体户,有的可能来自兵营生活,有的可能是海外的异国风味,也有的可能就是来自母亲传授的家学渊源。当然,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都可以为活跃家庭节日生活提供若干不太难操作的菜谱。有心的副食商可以设想推出若干种半成品。如果每种有其特殊的说辞,例如妈妈腰腿痛,为她烧一只有助于活血通络的菜;爸爸高血压,为他烧一个有芹菜带降压作用的菜;祝福爱情生活的白糖莲子粥;怀念幼年挖野菜生活的荠菜羹,等等。总之,只要有一片爱心,总可以编织出绚美的图案。
(《人民论坛》199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