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卖棉花看农民的信息需求
1994年棉花丰收,这是真的。
但是棉花的收购,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却进展不快,呈现一种僵持的局面。
问题在价格。国家的收购价比1993年大幅度调高了,加上各种补贴,可以到6元多钱一斤。农民却期望卖8元钱一斤。差一元多钱,农民就不卖,等着国家进一步调价,或者放开市场,让能出高价的人敞开收购。
农民这样想是有理由的。1993年就是这样,开始的时候市场管理很紧,后来却放松了,于是先卖棉花的老实人吃了亏。
政府定的收购价也是有理由的。按照这个价格,棉粮比价比较合理,棉农有利可图,棉纺厂承受能力已到极限。如果再提价,棉纺厂受不了,棉纺工业垮了,棉花销路成问题,最后受损失的还是棉农。所以,1994年棉花收购价不可能再提,也不会放开棉花市场。
但是,一部分棉农对这种情况不是很了解,或者说不是很相信。一部分基层干部也还有点将信将疑,因此做起说服工作来不那么理直气壮。报纸上报道,各级政府不断为棉花收购开会,党团员带头售棉,一部分农民却以为这是政府着急了,提价更有希望;而对于带头吃亏,他们是不会仿效的。
看来,农民真正需要的是:充分而可靠的信息。这些信息至少可以包括:
1994年全世界棉花丰收,国际棉价下降。
人民币对美元的比价升值,同样多的人民币可以换更多的美元,也就可以买更多的棉花。
我国棉花丰收,产量比1993年提高多少。
我国最大的、也是棉花质量最好的产棉区新疆,不但棉花丰收而且收购任务完成得最快。
政府已下决心关闭一批小棉纺厂、小轧花厂,减少纱锭。本地区有哪些厂关闭。对棉花的需求减少多少。
新的化纤厂开工,其全部产品可以替代多少亩棉田生产的棉花。
政府不会放开棉花市场的决策和决心。
对不遵守规定私自抬价收购棉花者的打击,力度有多大,处罚有多严。
在储存过程中棉花降等的因素。一斤棉花降一等要降价多少,100斤、1000斤要损失多少钱。
1994年收购棉花不打白条,售棉款存入银行3个月可得多少利息,如果投入其他事业,减少贷款,可少付利息多少钱。
棉花储存过程中为防火、防盗需要支付多少钱。
如此等等,可能还有一些。
如果棉农知道了、理解了这些信息,能够做出正确的、对自己有利的决策的人,一定会大大增加。
一家一户的农民,真要进入市场,最大的困难是掌握不住市场的趋势。现代市场是全国规模的,甚至是全球规模的。这样的市场,对一家一户的农民实在显得太大,影响市场变化的因素又那么多,是那么不可捉摸。于是一些人只能凭狭隘的经验做判断,一些人把主观的想象当成事实,还有些人只能随大流,甚至听天由命(迷信因此上升)。重要的是及时向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才能帮助他们不至于坐失良机或者做出错误的抉择。
有人说,农民不看报。这话至少有一部分是事实。但是,还有一部分人看,许多干部是看报的。他们可以把自己得知的信息传播给他人。而且,只要我们认真把农民需要的信息服务工作做好,真能使农民避免损失,增加收入,也就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喜欢看我们的报纸,并且离不开报纸。
这些问题是值得办报者认真思考的。
(《共产党员》199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