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江 月
赵 桓
历代恢文偃武[1],四方晏粲无虞[2]。 奸臣招致北匈奴[3],边境年年侵侮。 一旦金汤失守[4],万邦不救銮舆[5]。我今父子在穹庐[6],壮士忠臣何处?
【注释】
[1]恢文偃武:即修文偃武,停止战争,发展文化事业。[2]晏粲无虞:即和平安定,繁华灿烂,没有战乱灾祸。[3]北匈奴:指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也称胡,经常南下侵扰汉民族。东汉时期,匈奴分裂为两部分,南下附汉的称为南匈奴,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这里指灭亡北宋的金朝。[4]金汤:又称金城汤池,比喻防守坚固的城池。[5]銮舆:即銮驾,指皇帝的车驾,用作帝王的代称。[6]穹(qióng 穷)庐:古代用以称呼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
【品读】
这首词是宋徽宗的儿子宋钦宗赵桓所写,写于他同父亲赵佶一起在北宋覆亡之后被金兵掳掠北上的途中,也是一首抒写亡国之痛的词作。词一开篇,赵桓便以沉痛的语气回顾和追述说:历代王朝在建国之后皆偃武修文,所以国家才繁华灿烂和平安定;可叹可恨的是我北宋王朝竟出了奸臣,勾结北方匈奴入侵,致使边境上年年有战争。词的下片,词人又进一步描写和倾诉国家覆灭后被掳北上的不幸遭遇:一旦金兵攻破了险固的京城,万邦臣民却眼睁睁看着銮驾被虏北行;如今我皇帝父子身处胡人圆形的毡帐,到哪里去寻找过去的那些壮士忠臣?和宋徽宗《燕山亭》的托物寓意、沉郁蕴藉不同,钦宗此词可谓直抒胸臆,显得既真率又激愤。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即位之初即遭亡国巨变的嗣皇(钦宗于1125年即位,第二年即遭“靖康之难”),痛定思痛,对亡国的原因进行了反思探寻。指出奸臣卖国而引狼入室、边防软弱而用人不当,以及倚赖山川城池的险固等,乃是招致祸患的重要原因,应该说是不无道理的。但是他没有看到统治者自身的荒淫腐败,则是受其阶级局限性所决定;另外他恐怕也不便去批评和指责先皇和皇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