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的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译者序

一、罗素其人

伯特兰·罗素(1872—1970),是世界现代史上最为独特、最具魅力的人物。他是现代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政治活动家、大英帝国勋爵、帝国功绩勋章获得者,生前为皇家学会会员,曾于1950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以及对人道主义理想与思想自由的不懈追求”。

罗素出生在威尔士的一个贵族家庭,祖父约翰·罗素伯爵是辉格党领袖,曾两度出任英国首相,祖母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精通数门语言并有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罗素两岁丧母,四岁丧父,六岁时祖父去世,主要在祖母的抚育下长大。祖母对他的教育虽极为用心却管教严格,加上家庭生活中充满着一种清教徒式的虔诚与清苦,罗素感觉自己的童年生活很不愉快。11岁时罗素跟着哥哥学习欧氏几何,这门学科令他“像初恋一样陶醉”,成了他童年及成年后“幸福的主要源泉”。18岁时,罗素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数学和哲学。毕业后,罗素选择了哲学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罗素活了98岁。在其近一个世纪的漫长生涯中,罗素经历了大英帝国的辉煌与没落;他出生时,英帝国正处于发展巅峰期,而他去世时,由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英帝国已处于没落期。罗素在晚年的《自传》中总结自己的过往生涯时曾说,“三种纯粹而极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确实,正是这三种激情,使得罗素有着不同于寻常人的生命经历和人生成就。

罗素说,他渴望爱情,是因为爱情能给他带来狂喜、解除孤寂,能从爱的结合中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罗素一生有过4次婚姻。他最小的孩子是在他66岁时出生的,他第四次结婚时已年届八十,妻子比他小三十几岁。

罗素秉有和平主义理念,并热衷于社会政治活动,正是这一点凸显了他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他反对英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因此入狱,他参与过肯尼迪遇刺事件的调查,他曾与爱因斯坦一起参加反核运动,并发表了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罗素在89岁高龄时还与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一起参加反对越战的游行,并成立了民间性质的罗素法庭。罗素还是一位女权主义者,为追求妇女权益做出过不少贡献。另外,罗素还为废除死刑、实施安乐死及性自由等问题进行过很多辩护。

就对知识的追求而言,罗素是当代少有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不仅是一流的哲学家、文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而且在历史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方面也卓有建树。罗素还精通物理学、化学及生物学等自然科学,曾写过得到爱因斯坦本人认可的通俗科学读物《相对论ABC》。罗素著作等身,共写过70余部著作及难以计数的论文;仅就哲学方面而言,影响较大的有:《数学原则》(1903)、《数学原理》(1910—1913)、《哲学问题》(1912)、《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1914)、《逻辑原子主义哲学》(1918)、《心的分析》(1921)、《物的分析》(1927)、《哲学大纲》(1927)、《意义与真理的探究》(1940)、《西方哲学史》(1945)及《人类的知识》(1948)等。

在数学及逻辑学方面,罗素是19世纪、20世纪之交数学基础三大流派之一的逻辑主义的主要代表。罗素提出过集合论悖论,直接导致了数学史上的第三次危机,动摇了整个数学大厦的根基。罗素的逻辑主义认为,全部数学都可以还原为逻辑。他与怀特海合写的三卷本《数学原理》就是对数学逻辑化的一次系统尝试;尽管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证明此次尝试并不成功,但此书奠定了现代数理逻辑的基本框架,并被誉为“20世纪逻辑学的圣经”。罗素亦因此被视为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最伟大的逻辑学家。

在哲学方面,罗素是分析哲学的创始人、逻辑原子论的创始人及新实在论的主要代表。作为分析哲学的创始人,罗素与穆尔、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及卡尔纳普等人一起开创了20世纪的分析哲学运动。罗素于1905年发表的“论指谓”一文标志着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该文阐述的摹状词理论被英国天才学者拉姆齐誉为“哲学的典范”。罗素提出逻辑是哲学的本质,他的一些基本观点及所采用的形式分析方法,影响了整个20世纪分析哲学的发展。作为新实在论的主要代表,罗素与穆尔一起推翻了以麦克塔加特及布拉德雷为代表的当年在英国占主导地位的新黑格尔主义哲学。作为逻辑原子论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另一位是维特根斯坦),他主张建立一种能够反映实在结构的理想语言;逻辑原子论哲学极大地影响了上个世纪初显赫一时的维也纳学派。

此外,罗素也是一位教育家及教育学家。他办过实验学校,并出版过受到中国诗人徐志摩高度评价的《论教育》一书。

罗素曾于1920年到访中国,进行了为期近一年的讲学活动,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件盛事。在长沙期间,毛泽东当过他的速记员。罗素对中国抱有好感,回国后写有《中国问题》一书。孙中山读了此书后,称罗素是“唯一真正了解中国的西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