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百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给地球做“CT”的“创新达人”

李 方 吴亚珉 胡敬斌 李宪民

今年59岁的楚建设,在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从事地震勘探相关工作已41年了。

他野外工作经验丰富,曾扎根野外一线34年。广袤的东北平原、内蒙古草原、冀中平原、新疆沙漠……都曾留下他的足迹。

他掌握技能全面,先后担任过放线工、钻工、测量员、仪器操作员、钻井组长、放线班长、仪器组长、生产副队长以及地震队队长,熟悉地震勘探的全部工序。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工作之余,他还喜欢搞些小发明、小创新。“不搞一些东西,心里就没着没落的。”他告诉记者。

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他,总能从生产上遇到的困难中获取灵感,从而制定一个个创新目标,创造出多项技术革新成果。他拥有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项、中国质量协会石油分会质量控制成果1项、东方公司级别技术革新成果6项。这些成果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生产难题,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为企业节约资金300多万元。他也因此被评为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技能专家”、河北省“能工巧匠”、河北省“百名突出贡献技师”之一。

面对荣誉,他很淡然:“能够把自己的点滴创意变为现实,能让成果在实践中推广并服务于公司发展,才是我最高兴的事情!”

 

学习不止——受刺激后的奋起

1975年,18岁的楚建设子承父业,进入位于河北涿州的石油化学工业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东方公司的前身)地震队放线班,成为一名放线工,承担地震勘探野外作业中的放线工作。所谓地震勘探,是指利用人工方法(如炸药爆炸)来激发地震波,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规律,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它是整个石油开发生产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地震勘探工作人员承担着寻找油气资源的重要职责,业内人士形象地称其为“给地球做CT”。放线工则主要负责把电缆、检波器、采集站、电源站等按要求摆放和埋置在检波点位上。

由于楚建设表现突出,1978年,他被调到仪器组做仪器操作员。地震仪器是野外勘探的生产指挥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数据采集中心,如果将地震仪器比作“司令部”,仪器操作员就是“指挥官”,在整个野外勘探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楚建设悟性很高,跟着师傅张均晓学了3个月,便能独立操作仪器,这让他很开心。然而一年后,却发生了一件令他终身难忘的事情。

1979年,地震队接到任务到北京市昌平南口探测地下断层。一天,由于当天的野外作业任务不重,师傅就让楚建设独自去锻炼一下。

到了工地后,楚建设启动仪器,指挥炮班放了一炮。他回放并查看监视记录,确定一切正常之后,准备通知炮班放第二炮。

这时,来了一个中国科学院的老教授,想拍一张放炮时的照片。楚建设一口答应了。他启动仪器,向炮班发出放炮指令,然而,炮却没响。他又操作了一遍,还是没响。

他心想:“坏了,可能仪器出故障了。”面对身旁耐心等待的老教授,楚建设只能硬着头皮去修仪器。可当时的他只会操作仪器,还不会检测故障点,更谈不上修理仪器。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半个小时过去了,没查到故障点;一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没查到……楚建设急得满头大汗。

又过了一个多小时,看楚建设还没找到故障点,老教授叫住了他,说:“我有事要先回去了。小鬼,学无止境,好好学吧!”

这次经历令楚建设很受刺激,他下决心要彻底把知识弄明白,掌握仪器修理。可是,他没有任何电路基础,连电阻、电容、三极管长啥样都不知道,要掌握它们的工作原理并看懂复杂的电路图,简直难如登天!

面对困难,楚建设没有退缩。那段时间,他整天泡在仪器车上,不出工的时候就对照着仪器说明书仔细琢磨各个部件,这一泡就是三四个月。他还买来了《电路基础》《仪器制造》等几十本专业书籍,一点一点地啃食书中的知识。

师傅见他学习劲头如此之大,很受感动,从零开始帮他补习电路知识。

光会理论还不行,还得会操作。不能在贵重的仪器上练习,楚建设就找来一个小音响,把它拆了又装,装了又拆,没事就捣鼓里面的零件和电路。

终于,一次重新证明自我的机会来了。

1981年,地震队到内蒙古施工。一天,仪器突然不运转了,师傅不在,大伙不知道故障出在哪儿,急得团团转。

楚建设主动请缨:“这个仪器我熟,我来试试吧。”

他在心里默默回顾了一遍检修的知识点,按照检修项目一步步地检测,很快便找到了故障点。原来是磁头的支架损坏,导致仪器不能正常录磁。

故障点虽找到了,可问题又来了:没有支架配件。于是,楚建设自己动手,按照原样连夜加工了一个新配件。第二天,仪器又可以正常工作了。

师傅知道后很高兴,对楚建设说:“没想到这种问题你都能解决,你小子行啊!”

 

创新不断——小改革带来大效益

从那之后,楚建设时刻关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旦发现,就想方设法解决。渐渐地,单位的人都知道他爱琢磨,一遇到难题就向他求助。

有一次施工,爆炸班班长发现,施工区通信电缆和高压电网密如蛛网,放炮时,炮线上冲,容易接触高压线,从而引发触电、伤人事故。为了保证放炮人员的人身安全,他找到楚建设,商量解决办法。

楚建设的思路是:“如果放完炮后,炮线与爆炸机能够快速分离,这样,即使炮线接触到高压线,也不会对爆炸机和爆炸操作人员造成伤害。”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他接手了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但通常情况下,炮线和爆炸机连接非常紧密,不可能在短短几秒钟之内分离。怎样才能解决问题?愁绪爬上楚建设的眉头,他整日茶饭不思。

终于,一个灵感在楚建设的脑海中闪现,他想到了子弹出膛时的场景。射击时,一扣扳机,子弹与枪膛快速分离。按照枪支的撞针原理设计,炮线不就能与爆炸机快速分离了吗?

说干就干,楚建设一头扎进实验中。原理看似简单,应用起来,难度却很大。他使用电钻、电烙铁、锯、锉等工具,花了近20天的时间,自制了一个分离器的外壳,又购买了弹射部分的装置,再经过人工加工合成后,终于研制出了由4个撞针组成的“炮线与爆炸机快速分离器”。放炮时,爆炸机操作员只要轻轻按压快速分离器的按钮,两秒钟之内,炮线就能与爆炸机快速脱离。这项发明成功消除了放炮环节中高压触电所带来的安全隐患,获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然而,搞发明不仅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很多时候,更要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和恒心。

楚建设注意到,地震队所使用的地震检波器串的插头、插座、三芯线是一次性注塑成型的,只要其中一个损坏,整个检波器串将无法修复,造成浪费。

“如果能把一次性注塑成型的插头插座,改造成可以拆装的插头插座,这样插头、插座、三芯线都可以单独更换修复。”他琢磨着。

可是,楚建设不会电脑制图,他找到加工厂家,将想法告诉厂家,希望对方能帮助完成电脑制图和模具制作。厂家觉得这个部件的零件太多、太复杂,不愿费劲,便拒绝了他。

回去后,他没有轻易放弃,花了半个月的时间硬是用刀子和软木削出了一个模型。当他拿着模型再次找到厂家时,厂家的技术人员被感动了,按照模型帮他完成了电脑制图和模具制作。此项成果被推广应用后,每年可为公司节约修理费约26万元。

自此以后,楚建设被同事们誉为“创新明星”。

薪火相传——愿有更多人为公司做贡献

2009年,楚建设被调入东方公司的二级单位华北物探处,在电子设备维修中心从事电子设备及仪器的保管、检测和维修等工作。

2010年,以楚建设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在华北物探处电子设备维修中心成立。这是东方公司首个职工创新工作室,也是河北省直接管理考核的20个职工创新工作室之一。在楚建设的带领下,先后完成技术创新成果14项,为企业创造价值数百万元,荣获河北省“工人先锋号”称号、全国能源化学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以及东方公司“东方先锋”职工创新工作室称号。

2014年10月28日,在东方公司职业技能竞赛中,华北物探处职工侯海新摘得地震勘探工比赛的桂冠,这是华北物探处第四次获得地震勘探项目个人技能竞赛第一名。而四届冠军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楚建设的徒弟。

谈起师傅,侯海新的言语中透露出满满的敬意与感激:“师傅对我们没有任何保留,把他所有的知识和技能全都教给了我们。”

多年来,楚建设为公司培养出了一大批地震勘探技能人才。在东方公司每年举办的技师培训班上,他主讲的《创新创效》一课非常受学员的欢迎。他所带的徒弟中,已有十几位成为地震勘探技师和高级技师,多人走上生产副经理等管理岗位。

“再过几年我就退休了,能多带点徒弟出来,就会有更多人为公司做贡献,这是我最大的心愿。”楚建设说。

武东生


1982年10月毕业于玉门石油管理局技校,被分配到西部钻探吐哈钻井公司6052队工作。1994年9月至1998年9月,调任吐哈钻井公司45177队任副队长。

1998年9月至今,武东生被调到吐哈钻井公司技术服务公司事故预防中心(现西部钻探吐哈钻井公司技术服务公司),从事现场技术服务及事故的预防和处理工作。他不断创新钻井新工艺、新技术,他研发设计的5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专利。

2006年5月至今,武东生连续四届被聘为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石油钻井技能专家;2013年4月,创建武东生打捞技能专家工作室并任工作室负责人;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