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洗冤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功利优先的评价理念

对于人和事件的评价,有道德的标准,有功利的标准。有的人有良好的道德表现,但并没有做过对社会有贡献的大事;有的人做了对社会有贡献的大事,但道德却有瑕疵。这种情况有时是会出现的。

春秋时期的管仲,可谓一代名臣,建立了巨大的功业,但其个人品行则是有瑕疵的。《论语·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管仲既不俭,又不知礼,因而受到了孔子的严厉谴责。

《论语·宪问》:“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宪问》:“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路和子贡都是孔门的高足,他们认为管仲不能算仁者,理由是他竟然投靠了自己原来主人的敌人,既无勇又不义,后来还有奢侈和僭越礼制的表现,这些都是从道德的角度提出评价的。

管仲是个复杂的人物,他的品行有很多污点,但施政功绩却很辉煌。从道德标准看,管仲很糟糕;从功利标准看,他为整个天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将“仁”看得非常崇高,不肯轻易用它来肯定人物,他将这顶桂冠戴在管仲头上,在于管仲的施政纲领及其效果。

孔子评价管仲的这些材料,对于探讨孔子的思想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认为,孔子是以社会功利为奋斗目标的,道德只是实现功利目标的工具。在评价管仲时,孔子采用了功利优先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