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图文百科1000问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15 弗洛伊德提出的“泛性论”是什么?

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他认为“生命的叫喊来自爱欲的争斗”,性本能蕴含着广泛的能量,是人们追求快乐和从事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力,即力比多。当性的能量积聚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就会寻找各种释放的途径。

1905年,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中提出了性欲是儿童期的一个重要力量的观点。他的结论是:“儿童自小就有性本能和性活动,这是与生俱来的。”他所说的婴幼儿的性欲,内涵要比成人性欲更为广泛,是追求所有肉体上快感的普遍欲望。

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分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官期、潜伏期、生殖期5个阶段。出生不久的婴儿会通过吸乳、咀嚼等口腔获得快感,这是口腔期。1岁半左右,幼儿可以学会自己大小便,当粪块摩擦直肠肛门黏膜时,幼儿会产生快感,这是肛门期。3岁以后,儿童可以区别两性的不同,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憎恨,即进入了性器官期。在性器官期,儿童和父母之间会有较大的矛盾和冲突,男孩的俄狄浦斯(Oedipus)情结和女孩的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结逐渐显露,但这种性爱是心理而非生理上的。进入潜伏期后,孩子在青春期性的发育到达成熟,开始认同自己的父母,注意力转向智力活动。在生殖期,性成熟的个体不只是受到性本能的驱使,社会规范将对个体行为有着较高程度的压制,繁衍后代成为主要目的。在弗洛伊德看来,幼年的环境和经历对成年后的人格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在前三个阶段就已基本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