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藏历使用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年月日的划分 历法的起源

所谓历法,简单说就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

历法的起源

历法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最初是因为农业生产的需要而创制的,古老农业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历法的指导作用。公元前3000年,生活在两河流域(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在希腊文中的含义为“河间之地”)的苏美尔人根据自然变换的规律,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历法,即太阴历。苏美尔人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分为12个月,共364天。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埃及人通过计算尼罗河泛滥的周期,制定出了太阳历,这是公历最早的源头。中国的历法起源也很早,形成了独特的阴阳历法。在世界历史上,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区,还采用过各种不同的历法,比如伊斯兰教历、中国的农历、藏历等。

历法是时间的记录

时间长河是无限的,只有对其进行适当的划分、标记,确定每一日、时在其中的确切位置,我们才能记录历史、安排生活。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日历,对每一天的“日期”都有极为详细的规定,这实际上就是历法在生活中最直观的表达形式。

年、月、日是历法的三大要素。历法中的年、月、日,在理论上应当近似等于天然的时间单位——回归年、朔望月、真太阳日,称为历日、历月、历年。为什么只能是“近似等于”呢?原因很简单,朔望月和回归年都不是日的整倍数,一个回归年也不是朔望月的整倍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完整的一日分属在相连的两个月或相连的两年里,人们又会觉得别扭,所以历法中的一年、一个月都必须设置成包含整数的“日”。为了生活的便利,学术、理论必须作出一些让步,不能太过严格划分。历法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还会继续改革。如何在精确、方便二者之间找到更好的结合点,过去是,将来还会是历法改革的方向与目标。

世界历法的发展

理想的历法,应该使用方便,容易记忆,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历月的平均长度等于朔望月。实际上这些要求是根本无法同时达到的,在一定长的时间内,平均历年或平均历月都不可能与回归年或朔望月完全相等,总要有些零数。因此,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几种历法,实际上没有哪一种称得上是最完美的。

历法的渊源

纵观中国古代历法,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大致说来包括推算朔望、二十四节气、安置闰月以及日月食和行星位置的计算等。

阴历、阳历、阴阳合历的区分

二十四节气

任何一种具体的历法,首先必须明确规定起始点,即开始计算的年代,这叫“纪元”;以及规定一年的开端,这叫“岁首”。此外,还要规定每年所含的日数,如何划分月份,每月有多少天等等。因为日、月、年之间并没有最大的公约数,于是人们想尽办法来安排日月年的关系。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非常复杂,不仅需要长期连续的天文观测来积累基础知识,而且需要相当的智慧掌握天文观测的技术方法。

在历史上,在世界各地,存在过千差万别的历法,但就其基本原理来讲,不外乎三种:即太阴历(阴历)、太阳历(阳历)和阴阳历。三种历法各自有各自的优缺点,被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使用,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公历”实际上是一种太阳历。

中国历法的发展

纵观中国古代历法,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大致说来包括推算朔望、二十四节气、安置闰月以及日月食和行星位置的计算等。当然,这些内容是随着天文学的发展逐步充实到历法中去的,而且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如果再将这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细分的话,大致又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古历时期:汉武帝太初元年以前所采用的历法。中法时期:从汉太初元年以后,到清代初期改历为止。这期间制订历法的门派有七十余家,均有成文载于二十四史的《历志》或《律历志》中。中西合法时期:从清代期苏会传教士汤若望上呈《新法历书》到辛亥革命为止,诸家历法虽多有改革,但其原则却没有大的改变。公历时期: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于1912年宣布采用格里高历(即公历,又称阳历),中国历法由此进入了公历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采用公历的同时,考虑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还施行中国传统的农历。

西藏历法

藏族独特的天文历法体系,不仅能较准确推算日、月、五星的位置和运动,还可根据物候、星辰等现象和数据预报西藏地区天气和地震等情况。

斯巴霍

“斯巴”含有生死轮回的意思,“霍”是汉语的假借词,意为图。亦称生死轮回图,另一种称法是“万有图”。从斯巴霍中可见藏历正是融合汉历的诸多元素而渐趋完善的。

西藏密宗视此图为降妖伏魔、驱邪隐恶的神物,在各寺院重大的宗教礼仪上,以及民间婚丧喜庆等民俗活动上,都要用它举场开道,以图吉利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