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道教(超值白金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天师道 政教合一的道教派别

天师道是形成最早,也是影响最大的道教派别,它能适应各朝统治者的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从而得到统治者的保护,长存永盛。

天师道概述

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在巴蜀地区的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境内)创立天师道,因道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所以称天师道;又因入道者须出五斗米,俗称五斗米道。张道陵吸收当地氐、羌等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奉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为主要经典,还信奉《太平洞极经》《太清经》《太玄经》《正一经》和《五斗经》等。

天师道的组织体系

天师道中,初学道者称为“鬼卒”,道徒中的骨干称为“祭酒”。道民皆登记户籍人口,奉道之家设静室为诵经修道之处。后来,张道陵设置以“治”为名的教区,以大治祭酒(或称治头祭酒)统领这些教区。大约在公元143年已发展到二十四治,绝大部分在四川境内。当道徒生病时,一般是令其跪拜首过,忏悔谢罪,同时请神逐鬼;道士上章,写上病者姓名和服罪之意,一埋于山,一埋于地,一沉于水,称“三官手书”。

天师道的发展

天师道在形成初期,只是深居在巴蜀地区发展自己的势力,直到第三代天师张鲁时,与益州牧刘焉结盟,施行“政教合一”的道民管理制度,天师道此时声威大振。后来,张鲁降于曹操,迁徙汉中民众数十万到关陇中原地区,天师道也随之传到了北方。西晋时,天师道一部分打入士族社会,逐步上层化;一部分仍在民间从事秘密活动。东晋时,孙恩、卢循利用五斗米道领导农民起义,前后达十余年;上层和下层的教民也因阶级的不同而相互斗争。南北朝时,北方嵩山道士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的支持下,参合儒家思想,创立了以礼拜修炼为主要形式的北天师道;南方庐山道士陆修静在梁武帝的支持下,参合佛教思想和仪式,创立较为系统的道教斋戒仪范,称为南天师道。唐宋时,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派逐渐合流。元以后,统称正一道,始终处于道教界的领导地位。

天师道的组织体系

天师道到张鲁时,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组织体系渐趋完备,主要有天师、治头大祭酒、祭酒和鬼卒。

天师道二十四治

张道陵创立天师道时,有其独特的组织体系,就是二十四治,以对应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

上八治:1.阳平治 2.鹿堂山治 3.鹤鸣神山 4.漓源山治 5.葛山治 6.庚除治 7.秦中治 8.真多治

中八治:9.昌利山治 10.隶上治 11.涌泉山神治 12.稠治 13.北平治 14.本竹治 15.蒙秦治16.平盖治

下八治:17.云台山治 18.口治 19.后城治 20.公墓治 21.平冈治 22.主簿山治 23.玉女治24.北邙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