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十二讲(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纷繁的历史头绪

先说一下这段历史的起迄时间,无论是“魏晋南北朝”还是“两晋南北朝”,时间下限都没有争论,即这段历史的结束时间为589年,也就是隋朝灭陈、实现中国再统一的时间。说到上限,“两晋南北朝”还好办,即以司马炎篡魏为晋的时间,也就是公元265年为上限。

而“魏晋南北朝”就有些麻烦了,关于魏晋南北朝的起始时间,学术界一直有争论。有人认为应当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算起,也有人认为应当始于公元192年董卓之死和曹操镇压黄巾军。我赞同周一良先生的意见,即魏晋南北朝开始于196年(即汉献帝建安元年)。因为这一年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汉朝名存实亡,正像翦伯赞先生所说的那样,曹操在这个时候已经“把皇袍当作衬衣穿在里面”了。

因此,魏晋南北朝如果从196年算起,到589年结束,则共有397年。这个时间比起“两汉”(西汉、东汉)的四百多年(两汉加起来共409年,若再加上中间的王莽“新”朝24年,共433年)稍短,但比唐、宋、明、清等朝的时间都要长久。如果是“两晋南北朝”,则从265年开始,589年结束,共324年,依然比唐(共289年)、宋(北宋、南宋加起来共319年)、明(共276年)、清(包括“后金”在内,共295年)的时间长久。所以说,从时间跨度而论,魏晋南北朝或是两晋南北朝的历史都不容忽视。

说到魏晋南北朝或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点,我想大家马上可能都会想到一个字,那就是“乱”。这个“乱”字的内涵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首先就是这个时期的历史头绪纷乱芜杂,王朝更迭频繁,皇帝姓氏不断变化,不像李唐、赵宋那样,根据帝号纪年就基本上能够说出王朝的终始。为了让大家对这个“乱”字有个初步印象,我们下面就从魏晋南北朝的朝代名称说起。

(一)令人目迷五色的“魏”

对于这个历史时期的称呼,最为大家熟知的就是“魏晋南北朝”。此外,还有人称“六朝”,也有人叫“两晋南北朝”,当然还有人干脆就叫“五胡十六国”,总之叫法很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叫法呢?

首先是文化心态方面的原因,称为“六朝”或“两晋南北朝”,都多少反映出对汉人政权正统地位的认可,所谓“六朝”是指三国时期的孙吴、司马睿为开国君主的东晋,加上紧随其后的宋、齐、梁、陈四个江南政权。“六朝”的叫法不仅在事实上忽略了和它对峙的北朝政权,不能准确涵盖这个历史阶段的全貌,同时更是汉人正统文化心态的彻底暴露。

“两晋南北朝”的叫法,包括了北朝,似乎不存在这个问题,但实际上也隐含了这层意思。如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在撰写《两晋南北朝史》的时候,正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出于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民族观念,因此就有意识地使用了“两晋南北朝”一词。因为在吕先生看来,建立北魏政权的拓跋鲜卑也是异民族。他们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曾杀戮了大量的汉人,于是就决定弃用“魏”字,以表达自己的民族感情。在老一辈史学家中,像吕先生这样的人还有不少。他们之所以不称“魏晋南北朝”而称“两晋南北朝”,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感于所处的时代。他们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之情。

在众多称呼中,“魏晋南北朝”是最为流行的叫法,也最准确,因为无论“六朝”“两晋南北朝”,还是“五胡十六国”,都比较偏颇。这里首先要弄清楚的是,魏晋南北朝的“魏”指的是哪个“魏”?也许有人会说,这也算是问题?不过,我还是敢肯定地说,就是历史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也有很多人搞不明白,因为在这个时期以“魏”为国号的政权就有很多个。

第一个当然是由曹操开创、曹丕建立的“魏”,我们一般称为曹魏;另一个大家也比较熟悉,就是拓跋鲜卑建立的“魏”,我们习惯上称为北魏,也有学者叫它元魏,或拓跋魏,古籍文献一般称之为后魏,以区别于曹魏。北魏后来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西魏的皇帝虽然仍由拓跋鲜卑的子孙来当,但政权的实际操纵者却是高欢和宇文泰。关于拓跋鲜卑所建立的北魏,还有一点需要说明,那就是它在改国号为“魏”之前,还有一个名称叫“代”,称“魏”是从道武帝拓跋皀登国元年(386)开始的。如果说曹魏、北魏、东魏、西魏还不难说出的话,那么由冉闵建立的“魏”(350-352),和翟斌建立的“魏”(330-393),学术界习称前者“冉魏”、后者“翟魏”,这两个政权可能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魏晋南北朝”的“魏”指哪个“魏”呢?如果读者除了知道三国的“魏”,压根儿就不知道还有这么多“魏”的话,可能他不用思考,张口就会说出是三国鼎立的那个魏国了。问题是,如果他知道还有那么多“魏”的话,他还敢这么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吗?所以说,有的时候确实是“无知者无畏”,因为知道的不多,所以不用顾虑重重,把知道的说出来就是了。

言归正传,该说正确答案了,“魏晋南北朝”的“魏”,的确就是指三国的曹魏。读者也许就要问了:如此一来,这段历史不是把三国也包括在内了吗?的确如此,如果说“魏晋南北朝”,那肯定包括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可是,我们这里使用了“两晋南北朝”作为书名,为什么呢?因为本书初版,乃是作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中国历史大讲堂”丛书之一,当时的丛书策划者准备将“三国”单列成册,建议本书不谈“三国”历史,并将书名定为“两晋南北朝十二讲”,而不作“魏晋南北朝十二讲”。如今本书再版,基于对原版的尊重与继承,依然作《两晋南北朝十二讲》,亦不谈“三国”,仍从西晋灭吴、一统天下讲起。

(二)何止“五胡”“十六国”

“魏”的问题基本上讲清楚了,再说一说“五胡十六国”的问题,这也是大家熟知的一个历史名词。不过,要真正把“五胡十六国”的内容讲明白,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五胡”顾名思义,就是五个少数民族,“十六国”即十六个政权,问题是:是哪五个少数民族?哪十六个国家?“五胡”与“十六国”有什么关系?

所谓“五胡”,是指匈奴(胡)、鲜卑、羯、氐、羌五个民族,最早提到这些名称的史籍是《晋书》第103卷的《刘曜载记》,里面是这么讲的:刘曜在渭城(今陕西咸阳)设置单于台,并亲自担任了大单于的职务,同时还设置了左右贤王等官职,这些官职“皆以胡、羯、鲜卑、氐、羌豪杰为之”。其中的“胡”指匈奴,古籍所讲到的“胡”,一般情况下往往专指匈奴。

不过,在刘曜统治的时候,还没有人称它们为“五胡”,就好比“四书五经”(“四书”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本来是“六经”,即《诗》《书》《易》《礼》《春秋》《乐》,后来《乐》亡佚了,只剩下“五经”。)这些书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但是把它们合在一起叫做“四书五经”,却是从北宋大儒朱熹开始的,也就是说,从北宋以后才有“四书五经”的说法。曾经看到过许多电视剧,看到剧中的汉朝人或唐朝人,也满嘴“四书五经”的喊着,就觉得好笑,好笑之余也深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欠缺而忧虑。

讲到“五胡十六国”,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五胡”民族的存在十分悠久,但把他们合称为“五胡”却是很晚的事情。也许有人会问:“五胡”难道不是我们现代人的叫法吗?实际上,“五胡”并非现代人所创造的历史名词,把这几个民族合在一起称为“五胡”的,是前秦的杰出领袖苻坚。说句玩笑话,如果那个时候也有知识产权一说,那么“五胡”一词的知识产权就应该归苻坚所有。苻坚不仅创造了“五胡”一词,他还说出了“五胡”的次序。“五胡”按顺序依次是:胡(匈奴)、羯、鲜卑、氐、羌。“五胡”之所以这样排序,主要是以建国时间的先后为根据的。

至于“十六国”的名称来源,就不能不说到崔鸿的著作《十六国春秋》。崔鸿(478-525,字彦鸾,齐州清河即今山东临清市东人)是北魏时期的一位著名历史学家,曾撰写了一部历史著作《十六国春秋》。所谓“十六国春秋”也就是十六国的历史。崔鸿所记述的“十六国”有自己的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呢?用他本人的话来说,是“能建邦命氏,成为战国者”。至于写十六国历史的目的,崔鸿也讲了,就是要通过这些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为后来的统治者提供前车之鉴。

崔鸿所列的十六国,分别是: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燕(鲜卑)、前凉(汉)、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南凉(鲜卑)、西凉(汉)、北凉(卢水胡)、南燕(鲜卑)、北燕(汉)、夏(匈奴)、成—汉(躴)。在崔鸿的十六国中,前赵是第二个建国的,不过刘渊建国时的国号并不叫“赵”,而是叫“汉”。这是刘渊在起兵的时候,为了增强在汉人中的号召力,就说自己是刘氏汉朝的继承人,现在起兵是为了恢复汉朝,并且他还宣布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并将国号定为“汉”,改为“赵”是到319年刘曜攻占长安(今陕西西安)以后。因为这个缘故,由匈奴建立的这个政权,学术界往往称它为“汉赵”政权。

我们还要注意,在崔鸿的“十六国”中,有三个政权是汉人所建,即前凉(张轨)、西凉(李詗)、北燕(冯跋)。成汉是“十六国”中第一个建国的,其建立者(李特)则是躴(cóng)人,不过也有人认为,躴又称为巴氐,实际上也是氐人的一个变种。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十六国”并不都是由“五胡”所建立。

另一方面,“五胡”建立的国家中,有些却并没有进入“十六国”的序列。例如,同样是由慕容鲜卑所建立的西燕政权,就没有入崔鸿的法眼。大概在崔鸿看来,由慕容泓开创基业的西燕不符合“建邦命氏,成为战国者”的资格。而历史的实际情况是,慕容泓建立西燕与慕容垂建立后燕,时间都是在公元384年,可以说几乎同时。不过这两个燕从建立的时候起,就相互指责对方是伪政权,都说自己是大燕的合法继承者,后来慕容垂的后燕灭掉了慕容泓的西燕。不过,灭掉西燕的后燕也没有维持多久,就被重新崛起的拓跋鲜卑所灭。慕容垂的儿孙相继被杀,他的弟弟慕容德在公元398年正月先是跑到滑台(今河南滑县)称燕王,公元400年又跑到广固(今山东青州)称帝,这就是南燕。

在十六国时期,先后出现五个“燕”政权,即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前四者都是慕容鲜卑所建,北燕则是鲜卑化的汉人冯跋所建。在“五燕”政权中,前燕——后燕——南燕的世系是所谓的“正统”。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他在《天龙八部》中写慕容博、慕容复父子在少林寺藏经阁中,曾向萧远山、萧峰、鸠摩智三人展示了一份“大燕世系表”,这个世系表正是按照“前燕——后燕——南燕”来排列的。虽然金庸先生写的是武侠小说,但是所列慕容氏的世系,却完全符合历史事实,从这一点来说,金大侠的历史功底确实不薄。

上面扯得有点远了。总之,“十六国”与“五胡”之间原本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我们今天讲“五胡十六国”,首先要明白一点,就是这只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所谓“五胡”,一方面的确是指匈奴、羯、鲜卑、氐、羌这五个少数民族,另一方面还涵盖了其他众多少数民族。用“五胡”来表示种类繁多的少数民族,是因为它们在当时的北方地区最为活跃、最有代表性。“十六国”也决不止于崔鸿所说的十六个国家,还有汉人冉闵建立的魏、丁灵翟氏建立的魏、武都氐帅杨氏建立的仇池国、慕容鲜卑建立的西燕、拓跋鲜卑建立的代国,它们也应该列入“十六国”序列之中。如此一来,所谓“十六国”至少包括了21个胡汉民族政权。

这些政权,绝大多数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由于“五胡”在当时最具有代表性,又由于崔鸿《十六国春秋》是当时流行的史学著作,于是人们就很自然地把“五胡”与“十六国”联起来讲,“五胡十六国”的称呼就是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