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打造大单品:案例·策略·方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同质化时代的超竞争

1.国内企业大部分处于超竞争状态

在各行业产品同质化、产能普遍过剩的产业环境下,市场进入“剩者为王”竞争阶段。然而很多竞争对手退出成本和门槛过高,导致其只能血拼到底,悲壮倒下,故其经营策略及市场竞争手段往往违背经济规律而无不用其极,使得大小企业都陷入非理性的“高风险、高投入、低效率、低产出”的“囚徒困境”博弈状态,这就是所谓的超竞争状态。

如国内家电行业的彩电、空调和微波炉等市场都经过这样血雨腥风的竞争阶段,现在从消费品市场的手机、饮料等,到工业品市场的钢材、水泥等,再到农业投入品市场的饲料、化肥等领域,都处于这种超竞争状态。企业普遍的营销策略手段就是高举高打的广告战、“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价格战、越来越长的账期战和愈演愈烈的促销战。在这种情况下,大企业凭借规模优势、资金实力、品牌影响和已有的市场基础,尽管不断流血,但还能咬牙挺住。而大部分中小企业只能以命相搏,有的甚至铤而走险,搞起“假冒伪劣”的产品和潜规则交易手段(以前很多医药行业的企业,给医生等各种回扣的所谓的“带金”销售),进一步加剧了竞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2.互联网冲击,加剧同质化竞争

在传统企业陷入“剩者为王”的消耗战困境的时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们——互联网企业,凭借全新的商业模式、“黑科技”的产品、不怕“烧钱”的创投资本及疯狂的媒体鼓噪,一时间在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传播等营销各环节带来了所谓的颠覆式革命。特别是产品上的快速迭代(甚至模仿),渠道上的去中间化,信息沟通上的逐步对称,使得传统企业的竞争壁垒快速下降,同质化时代越来越长,差异化时代越来越短。如各种平台或垂直的电商、各种O2O和共享经济等模式的互联网企业,尽管成少败多,但是足够搅局。如彩电行业的小米、乐视等互联网品牌对创维、海信及TCL等传统品牌的冲击,使得本来就价格战不断的彩电市场呈现严重价格倒挂,几乎颠覆了原有的利基市场。

互联网及大数据的普及,客观上加快了技术与产品的更新与迭代速度,也使得模仿难度与成本越来越低,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同质化程度,逼迫企业不断在营销环节加大投入力度,以期获得市场份额与推广速度。如现在的智能手机市场就是这样,智能手机从外观上看就只剩下一块屏幕了,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几乎都一样,高度同质化,且产品更迭速度越来越快,一般几个月就有新品推出,老品降价,于是整个市场竞争就像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所以,每个品牌都必须不断推出大同小异的新机型,且增加已经够多的推广人员来跟上这个节奏,这就是国内手机行业的流行的“双海营销”——“机海”与“人海”。

3.市场不确定性高,创新风险大,导致企业营销趋于保守

消费需求日趋圈层化、个性化:

一是上层中产阶层及富裕家庭和小城市中产阶层及富裕家庭的崛起,推动需求与消费升级;

二是新一代年轻消费者的出现,他们是更自由、更成熟的消费群体。

这两大消费主体需求不断变化与升级,现出强烈的喜新厌旧的消费行为,使得产品生命周期日趋缩短,需要企业快速迭代或者创新,但是带来的是企业创新风险越来越大,投入产出比越来越小,且很容易被山寨模仿和跟风。

加上消费者沟通界面的差异化、传播媒体的碎片化、分销渠道的多元化和服务的个性化等因素,导致现在国内新产品能在市场上推广成功的概率不到百分之一了。在快消品领域,近五六年几乎没有出现新的成功品牌。恒大冰泉的失败也证明了这一点,从资本实力、产品概念、市场投入、操盘团队等方面看,恒大冰泉在国内饮料行业都是不错的,但许家印还是巨亏,认输出局!

越来越多的“创新找死”失败案例教育了企业,使得众多企业都趋于保守,纷纷走上了“保守等死”的苟且之路。我们看到大小企业的营销策略越来越同质化,套路越来越定式了,就靠资源与投入的消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