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知识点睛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是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的,这是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了贯彻这一方针,报告从十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重点把握的重大关系。“十大关系”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方面。
毛泽东认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的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我们的任务是创造条件,大力促使消极因素比较多、比较快地向积极因素转化,并同时尽力防止积极因素向消极因素的逆转。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党在八大前后,特别是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做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完成以后,国内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还存在着矛盾?又是什么性质的矛盾?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只有正确回答和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他提倡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深刻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闻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另一方面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2.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党的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要求各级党委要抓住社会主义建设工作。
3.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
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敌我矛盾是人民同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的矛盾,这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对抗性的矛盾。一般说来,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可以互相转化,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好已经居于主导地位的人民内部矛盾。
4.关于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方针和意义
解决敌我矛盾需要用专政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则采用民主的方法。专政方法是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对敌对分子和严重犯罪分子依法治罪,在劳动中尽量使他们改造成为新人。民主方法是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
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个总方针。针对人民内部矛盾在具体实践中的不同情况,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原则。
6.关于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和意义
“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毛泽东强调,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一论断的根本着眼点,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全党的注意力转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以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作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我国一度过多强调重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比例失调。
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指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等等。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是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强调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符合中国人口多、工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化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
关于经济建设方针。党的八大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毛泽东多次阐述了统筹兼顾的方针,同时,也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外援,开展与外国的经济交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学习外国的长处和好的经验,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提出了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思想。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思想。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
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毛泽东提出了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责任制,要实行民主管理,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刘少奇则提出了使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性又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主张,以及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的思想。陈云提出了要建立“适合于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的思想。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观点,
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党的八大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民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提出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法制。
关于科学和教育,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要实行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科技发展战略,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关于知识分子工作。毛泽东提出,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周恩来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观点,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对知识分子和科学文化工作的领导,善于团结广大知识分子,使得他们得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
此外,毛泽东以及党的其他领导人还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实现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执政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历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一制度是我们党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社会主义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制度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经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造成了严重后果,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只有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对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阶级斗争,不能将其简单地等同于全国范围的阶级斗争,更不能搞大规模的政治运动。
(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采取科学态度,深入了解和分析实际情况,努力按照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办事。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
(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实践证明,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大力发展人民民主,确保人民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指导党内生活的基本准则。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以后,必须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个人崇拜,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历史总是在继承和超越中前进。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时指出:“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