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方法
参照刘润清(2002)和Wiersma & Jurs(2008)关于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标准,我们将国内外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分为定性和定量研究两大类。在定量研究方面,普通教育学的研究为外语教师身份的定量研究提供了参考,魏淑华(2008)编制了《中学教师职业身份认同调查表》,并对中学教师职业身份认同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质化研究者使用的研究方法多为叙事研究、个案研究和调查研究,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手段包括口述、访谈、观察、问卷调查、自传、书信等。Alsup(2006)通过分析中学职前外语教师的叙事故事,发现教师身份认同话语对教师个人和职业身份有协商作用。个案研究因其集中、深入的特点深受研究人员的青睐。但无论是叙事研究还是个案研究,研究者在分析这种质化研究数据时多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揭示出话语与教师身份认同之间的密切关系。研究发现:语言和话语在建构外语教师身份认同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话语是反映身份的一种工具。教师身份和用来促进教师身份认同的话语是连接内外矛盾的桥梁。教师话语可以被看作是对教学生活的体验,它会缩短教师对外部感知的物质世界和内部情感世界间的距离。
国外采用叙事和个案研究方法,通过分析教师话语来研究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文献较多。教师叙事研究关注的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教研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用这种方法研究外语教师的身份认同,研究人员所寻求的不是形式和规律的量化表达,而是个体或群体对思想和经验的表达。所以,通过分析教师话语能够了解他们对某些问题的理解,进而反映他们的身份认同状况。例如,Connelly & Clandinin(1989)发现教师身份认同与教师叙事有密切的关系,Burley & Pomphrey(2003)、Seaton & Schuck(2006)、Cohen(2008)等在探讨外语教师身份认同问题时都采用了叙事的方法。Farrell(2000:21)认为话语是社会公认的展现个体经验的方式,包含一定的价值观、信念、态度以及身份认同。Gu(2011)通过分析香港职前外语教师的话语发现,教师在教学实习过程中与同辈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使其改变了教师身份认同。Cohen(2008)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外语教师身份认同建构的复杂性。Phan(2008)研究了越南中学外语教师话语中体现的道德观与外语教师身份建构。Menard-Warwick (2011)采用访谈数据对智利和加州的外语教师进行调查,来说明教师身份认同研究中的叙事分析的方法过程。Trent(2012)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六位大学外语教师的身份认同的建构。
在我国,目前来看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主要采用的就是叙事和个案研究方法,刘义国、林天伦(2007)分析了教师教育叙事与身份认同的关联及有效性。许悦婷(2011)用叙事的方法调查了大学外语教师的身份认同变化。郝彩虹(2010, 2011)、窦文娜(2011)等也采用了个案研究的方法来考察外语教师的身份认同。
调查研究也是一种非常合适于教师身份研究的方法,Almond(2010)采用《外语教师身份认同调查问卷》调查了外语教师在课堂内外的性格和行为上的变化,以此来了解教师的身份认同。他的这份调查问卷既包括开放性问题也有少量的可量化处理的问题。目前来看,关于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调查问卷仍然较少。
以上文献回顾显示(表2.3),与定性研究相比,教师身份认同的定量研究严重不足,而采用量化的方法对中学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更少。由于至今尚没有发现适合调查中学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状况的测量问卷,本研究将尝试编制一份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教师身份认同问卷,用以开展大样本的调查和分析,弥补定量研究的不足。
表2.3 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