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中国共产党是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
第一单元 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阶段,目的是建设一个保持百年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中国共产党,建设一个站在建党百年新起点上的中国共产党。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两个先锋队”属性
中国共产党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和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先锋队的属性,是在推动中国社会发展中实现的,是在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实现的。离开发展,离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先进性就无从谈起。到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就是要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中,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到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更加灿灿生辉,首要在于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中,实现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更加先进。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发展方向。中国的工人阶级,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代表者。1840年近代中国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侵入和中国沿海经济的发展,19世纪60年代在我国沿海地区产生了第一代工人阶级队伍,有5万-6万工人。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通过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的创立与发展,产生了第二代工人阶级队伍,约50万-60万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各国因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遏制,中国的民营经济有了一定的快速发展,产业工人达到了230多万人,手工业工人和服务业人员达到1200万人。中国工人阶级因为工厂矿山等现代生产方式,不但具有组织性纪律性,而且因为身受三座大山的压迫,比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更加具有革命性。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因为起步晚,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利于结成工农联盟。这第三代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便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时的阶级基础。中国的工人阶级队伍,和传统的农业经济造就的农民阶级相比较,是中国先进生产方式的产物,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在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翻身这三大问题后,努力发展生产力,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核心在于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科学理论进行武装。工人阶级内部有各种各样的先进组织,但只要没有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武装,没有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科学建设,没有铁的纪律严格约束与规范,终究成为不了一个国家层面的先锋队。马克思、恩格斯从无产阶级政党建立那天起,就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武装无产阶级政党。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深刻的剖析,研究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两个必然”的论断,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他们认为经过家庭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这三个发展阶段,随着工业产业的迅猛发展,出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而无产阶级面对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榨,必须尽快建立起自己的政党和政治组织,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用暴力革命夺取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在理论上对无产阶级的先进性进行了科学的阐述,而且还在实践上进行了尝试和探索。1847年6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伦敦建立了共产主义者同盟。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及其之后的斗争,继续着马克思主义武装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探索。列宁领导建立的俄国布尔什维克政党,继承和创新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武装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方式。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从1921年开始,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不移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核心是用马克思主义造就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关键在于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先锋队。运用马克思主义,推动工人阶级队伍的发展、先锋队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是成为先锋队的根本标准。先锋队是在发展实践中实现的。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党的队伍获得了发展,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在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化体系。工人阶级队伍从新中国成立初的300多万人发展到彼时的8000万。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今天的工人阶级队伍,有国有企业工人、私民营企业工人、外资企业工人、合资企业工人、小微企业工人、服务业工人、知识分子队伍(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在一起超过两个亿。外加正在形成中的两亿多工人阶级队伍(指进城就业的农民工队伍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现代农业工人),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总人数,超过了5个亿。5亿多工人阶级队伍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文化知识和科技创新,推动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就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工人阶级队伍发展壮大,推动党的队伍发展。党的先进性,就是在推动这三个发展中实现的。
到建党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使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更加优秀、更加先进。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到建党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使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更加先进,而且要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更加优秀。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键看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基本权益和具体利益的程度,说到底需要用实践标准来衡量。
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十几年里,中国的社会上涌现出了300多个政党和政团。主要有:同盟会、民权监督党、平民党、进步党、政群社、中华进步党、公民急进党、公民党、工商勇进党、工党、统一党、中国社会党、自由党、中华革命党、民主党、仁党、共和党、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等。1913年国会选举,国民党在参、众两院获392席,共和党获175席,统一党、民主党各获24席。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各政党围绕着中央集权、各省自治、地方自治、革命、改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各政党都为解决中国的主题而探索、而奋斗,面对的国情是一样的,国家内忧外患、山河破碎,社会风雨飘摇,民众贫苦交加、孤苦无依。对各个政党来说,就看谁能解决中国的国家独立问题,谁能解决中国四亿贫苦大众的翻身解放问题。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以解决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为切入点,以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彻底性为毕生追求,与人民群众“生死与共、共赴国难”,深入人民群众之中,动员和组织群众,掀起工农革命风暴。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其他政党,面对工农大众,没有能够赢得民心。历史和人民群众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都始终如一地为实现人民群众的福祉而奋斗。
在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中,始终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仰、品行情操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二者齐头并进与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当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根本保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信仰,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无私品行,在任何环境和任何条件下都矢志不渝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情操,是中国共产党人当好先锋队的品行保证。党在90多年的伟大奋斗中,正是林祥谦、萧楚女、向警予、夏明翰、邓中夏、赵世炎、恽代英、方志敏、彭湃、杨靖宇、赵一曼、刘胡兰等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付出了生命,使老百姓看到了共产党没有私心私利,一心一意为了中华民族,才历史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才与我们党结成了生死友谊:“生死寻常事,奋斗与君同”。新中国建立后的60多年来,仍然是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员,用自己的“无私”和先锋模范行为,忠诚地践行党的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是践行宗旨和当好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先锋队的能力保证。党的90多年的历史证明,我们党能够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与拥护,原因是我们党始终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操守和本领能力的历史统一。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品行“无私”和“本领”,二者缺一不可。一方面人民群众最喜欢和支持大公无私的政党,最反感有私心和私心重的干部,不跟“有私心”的政党走;另一方面,人民群众也不跟“没本领”的政党与干部走;必须是德才兼备,即“无私+本领”二者兼备。这种践行宗旨的“无私+本领”,是我们党当好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永恒追求,也正是我们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体现。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创造性运用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始终抓好文化育人、方向引领、舆论引导,不断地提高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力,是当好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先锋队的重要武器。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弘扬者和创新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从1921年成立时起,就深入工农群众,通过举办工人夜校、农民夜校,进行宣传和发动群众。90多年来,一方面,亲力亲为教给千万人民群众文化知识,以凝聚群众力量,提高群众素质,开阔群众视野,提高群众思想觉悟,提高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另一方面,一直坚持宣传群众、动员群众、鼓舞群众和引导群众,把方向引领和舆论引导成功地融入其中,使亿万人民大众自觉地走上了革命和建设的道路。
实践证明,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运用先进文化启迪民智、提升群众素质、开拓群众视野,答疑解惑,引导舆论,引领社会风气,引领前进方向,不断创造性吸收和运用古今中外优秀的文明成果,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促进人民群众成长进步,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当好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一条宝贵经验。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伟大的革命事业,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新中国。只要我们努力奋斗,到建党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全国人民都过上政治清明、经济殷实、文化繁荣、社会平安、生态文明的全面小康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一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会更加优秀。
第二节 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和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先锋队。马克思主义对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与纯洁性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协调推进中,必须努力发展马克思主义,用更加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武装中国共产党。具体地说,应当从党的性质、党的信仰、党的理想信念、党的宗旨、党的纲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民主集中制等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坚定的信仰——马克思主义
用更加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武装中国共产党,首先是到建党一百周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更加坚定。
一本《共产党宣言》,不仅诞生了中国共产党,而且也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等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就是当时读了《共产党宣言》,才确立自己的信仰的,才决定组建中国共产党的。从此,坚信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观察世界和改造中国,就成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信仰。夏明翰烈士在就义时真情告别:“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开始,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着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而执着追求,为着自己的信仰而英勇献身。也有人经不起考验而背叛马克思主义信仰,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然而,终究是靠马克思主义建设起了中国共产党,解决了中国问题,推动了中国发展,获得了一天天的胜利,并揭示了远大的发展前程。近百年的中国社会发展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科学地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与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每一个历史发展时代,都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践、新的经验、新的科学技术与新的文化,都需要依据时代要求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这种发展,既要立足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实践新经验,也要科学借鉴吸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在社会主义中国,每个时期和每个阶段,都需要向前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八大之后,需要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发展理论,不创新理论,马克思主义就会枯萎,就会失去生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要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发展、改造世界的理论。从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人类社会就处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马克思主义推进了人类社会发展,推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今天,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着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要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协调推进,就是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解决共产党人世界观问题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进程中,遇到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假马克思主义的混淆与挑战。这种挑战,严重影响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不迎接挑战,不赢得挑战,共产党人世界观就会扭曲,马克思主义信仰就会动摇,甚至放弃与背叛。因此,必须勇于迎接挑战,不断纠正党内各种错误思想和不正确思想,不断战胜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不断战胜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侵袭。在当代中国,还需要不断战胜全盘西化的思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始终抓好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建设。在全面从严治党阶段,在深入持久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尤其要抓好思想建党工作。
二、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以来,经过近百年的实践,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就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精神支柱。到建党一百年,就是要使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展示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建立在遵循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产品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在共产主义阶段,人类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对“人的依赖关系”,也摆脱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物的依赖性”,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中国共产党人确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并为此矢志不渝地奋斗。
社会主义是奔向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而且是一个极其复杂曲折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战争与和平的条件下并存,资本主义的优势,社会主义的暂时挫折,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不平衡,是其复杂曲折的基本特征。在中国,由于没有经历一个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社会准备,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好,然后进入社会主义中高级阶段,逐步向共产主义社会挺进。
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扎根在心底的,是坚定不移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正是有了这样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追求,共产党人才能够从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走出来,从枪林弹雨的生死极限考验中活下来,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一座座伟岸高大、令人敬仰的丰碑。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中国共产党仍然坚定不移地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而奋斗,我国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改变,经济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文化上实现了大发展大繁荣,并且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对共产主义的不懈追求,中国共产党才带领人民取得了这么辉煌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主义决不是‘土豆烧牛肉’那么简单,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但我们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认为那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就不去做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革命理想高于天。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而这个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的。”在任何时候,共产党员心中都要装着共产主义这盏明灯。
三、正确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近两个世纪的社会发展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生命力,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统一使然。
首先,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就一步步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之后的80年时间里,中国人几乎用尽了所有“招式”,从反侵略、反压迫的革命斗争,到农民的“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从为期35年的“办军工求强、办企业求富”的“洋务运动”,到追求“君主立宪”的“维新变法”,再到“民主共和”的政治革新。所有这些探索,都解决不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翻身”问题,只有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并为中国共产党人所创造性地运用之后,才逐步地解决了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这一正确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1840年到今天170多年的社会发展证明,只有这一发展道路,才能把中国人民带上光明的前途。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是为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所指导的历史统一。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道路的探索中,创造了“为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所指导的、立足现实、着眼中期目标、奔向共产主义远大前程”的“三点一线”的理论探索模式。1922年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对外打倒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对内推翻军阀政府的专制统治,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渐次达到共产主义,是这一模式的最早探索。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更加清晰地论述了这一模式:即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必然趋势,而两者都为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所指导。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入探索,亦是如此。再到今天,立足到建党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眼于走好“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奔向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文明发展进程的历史统一。中国的文明进程,近代以来,主要表现为从五千年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曲折复杂、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发展的递进过程。一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把落后的农村变成伟大先进农村的积极探索。依照当时的社会发展方式,党在农村根据地实施土地改革,兴办农村合作社,兴办根据地内的商业和企业,兴办各种夜校、扫盲班提高农民素质,是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先期探索。二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化三改”,到改革开放后对“九大模式”[1]的扬弃,是中国文明进程的曲折复杂的历史统一。新中国建立后,党在1952年提出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认真组织实施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文明,奠定了道路基础。之后,党中央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路线及贯彻实施,既表现了文明进程探索的复杂和曲折,也折射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曲折。从党的八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整整22年时间,党和人民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终于大彻大悟,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道路。
第四,改革开放后的新实践新探索,实质还是中国如何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探索。这种历史的逻辑统一,具体表现为:前30年(1949—1979年)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后30年(1979—2009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前期实验”,而“后30年”则是“前30年”的发展归宿。文明也是一样,在否定之否定中前进。“前30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后30年”,“收入差距过大也不是社会主义”。这种否定,都不否定历史给定的大前提——“社会主义道路”;这种否定之否定,是希望、期盼与开拓中国新的文明进程,即改革开放新的30年(2009—2039年)。这一文明进程探索的历史统一,是建立在“人间正道是沧桑”基础上的、人们心灵认知的历史统一。
第五,把“民生第一”的要求与解决“民生”的无私精神、能力本事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命所在。近代以来,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如何拯救民族于水火,拯救天下云云众生于苦海,是一个历史大课题。辛亥革命之后,当时中国的80多个政党和200多个政治团体,都认识到了中国的“民生”使命,都曾努力为之奋斗,但最后都解决不了中国人民的民生问题。只有中国共产党人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既坚持了“民生第一”,又走进了“民生”,在与中国人民大众为“民生”而共同奋斗中,不怕抛头颅、洒热血,而且一步步取得了“民生”的成就。老百姓正是因为“民生第一”的旗帜,为解决“民生”而甘愿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真能解决“民生”的能力本领,才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计划经济年代的曲折探索之后,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民生”的骄人成就。可以说,在中国,还没有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种制度、任何一种社会实践,能让中国人民在短短的一个世纪内,全面地过上如此好的社会生活,取得全面的文明进步,并且看到明天更加美好的未来。
把“创造历史”和“享受成果”有机结合,从“享受成果”的实践做起,展示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生命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国家的执政者很少给“创造历史的大众”以应得的“文明成果”去享受。只有社会主义才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彻底性。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就给出比国民党政府给老百姓更好的“民生”,而且公平公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创造历史”和“享受成果”有机结合,让人民群众在“享受成果”中组织起来,从事更加广阔深入伟大的社会主义新实践,彰显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生命力与创造力。
四、以科学的纲领推进事业
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的纲领推进事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解决的时代主题。
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分四个层面,即最高纲领、最低纲领(也称基本纲领)、执政纲领和具体行动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党的最低纲领,也称基本纲领,是一个发展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党的最低纲领之后,往往用某具体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或总路线)来集中表述,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阶段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党的执政纲领,指改革开放后每五年一个党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党的具体行动纲领,主要以中央全会作出的决定为标志,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党推进事业发展,主要依据这四个层面的纲领来创造性推进。
党的四个层面的纲领,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发展内容。因此,我们党的常规性表述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以党的四个层面科学纲领为基本支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前程,是我们党推进事业的基本武器。
贯彻党的四个层面科学纲领,第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既坚持实践第一的基本立场,立足中国的实际,又要求解放思想,反对本本主义,深入持续不断地调查研究,持续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同志对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的经典解读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具体操作流程是: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研究中国历史,深入研究现状,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周密翔实地调查研究,使研究理论、历史、现状三者有机结合,一方面,“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另一方面,“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
邓小平理论向前发展了党的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观,强调“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即“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世纪之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了“与时俱进”,追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科学发展观继续向前推进党的哲学世界观,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内涵里,增加了“求真务实”的新内容,要求全党同志要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总书记指出:“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直面矛盾,并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体现了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协调推进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要注意研究和把握两个着力点。
其一是必须学习、实践、调查研究三者有机结合,通过实践、认识、调查研究、再实践、再调查研究、再认识循环往复的认识发展过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四个全面”协调推进的伟大实践中,一次比一次深刻,一次比一次鲜活,一次比一次更能动地指导实践。
其二是必须善于发掘、总结和运用第一线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创造的绚丽新“火花”,并使之不断升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协调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一场深入持久的有组织有领导的群体实践行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四个全面”协调推进的主体实践者。奋斗在第一线的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每年每月每天都会创造出数以万计的色彩斑斓的实践新“火花”。作为组织这一伟大实践活动的领导者,各级党组织必须时时刻刻关注第一线的新举动、新经验、新创造,给予总结、提高和推广。这样,通过及时汲取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一方面,实施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抓住典型,推动一般,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日益形成一浪高过一浪的滚滚洪流。另一方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操作规则,循环往复,使之不断升华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制度法规建设的新内容,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第三方面,通过发掘、总结第一线广大党员和群众创造的绚丽新“火花”,使之结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内涵,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境界。
贯彻党的四个层面科学纲领,坚持“四个全面”协调推进,第二要实现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传承,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旗帜,把传承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神圣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的本色和方向不变。创新,就是要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有机结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践新经验,不断给予新的概括和新的结晶,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就是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不断谱写新的理论篇章;既传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又不断创造新鲜经验。既通过理论创新推进实践创新,又能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法治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既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又善于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是传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精华,在经过“合理内核”的再创新之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飞跃。列宁在20世纪初,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精髓,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论证了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时代新特征,在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环节处给予创新,作出了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首先胜利”的新突破,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新阶段。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传承了马克思主义“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精华,赋予中国特殊国情,创新开拓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需要与时俱进,继续追求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20世纪8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进行了科学合理的传承与扬弃,在创新中走上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新道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新回答,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新飞跃。20世纪末,当苏联、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解体,社会主义“低潮”向中国漫天袭来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历史课题,一方面,传承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色;另一方面,和21世纪的时代潮流相顺应,创新了理论,结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果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1世纪初,面对着过去30年粗放型发展带来的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环境恶化、生态退化、资源日渐短缺的现实,围绕着“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历史课题,中国共产党人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并向前推进了理论创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科学发展观。今天,围绕着怎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需要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坚持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贯彻党的四个层面科学纲领,坚持“四个全面”协调推进,第三要坚持立足实践与借鉴吸收古今中外文明成果的辩证统一。
借鉴吸收古今中外文明成果,生动地、创造性地运用于共产党人的实践创造和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就是在立足欧洲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的精华,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列宁主义的诞生,也是列宁在广泛阅读与研究了俄罗斯的文学、史学与哲学等名著之后,才使得列宁主义的经典篇章文情并茂、博大精深。毛泽东思想的诞生,也是在毛泽东阅读了中国古代大量经典作品之后,一方面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广泛而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如农民起义上山建立根据地的借鉴,如中国古代战争中以少胜多战例的借鉴,如对中国古代屯田借鉴与大生产运动的创造,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命题的提出,等等,这些借鉴吸收,创造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另一方面,把革命实践、文化的借鉴吸收、革命经验教训的升华与结晶,反映到理论创新上,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博大精深,毛泽东著作、文章的才华横溢。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就是一部共产党人丰富多彩的伟大实践和灿烂古今中外文明成果有机结合的结晶。没有借鉴吸收文化精华,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新实践、新经验就难以升华为生动的新理论,没有党和群众的新实践新经验,借鉴吸收也是空话,二者必须实现辩证的统一。
21世纪的世界发展,一端在资本主义的美国,另一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为使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博弈里日益胜出,必须更为广泛地借鉴吸收古今中外的文明成果,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科学,更加博大精深。
第三节 以民主集中制为内核的中国特色政治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现代政治文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建设学贯中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一、民主集中制是学贯中西的文明成果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认真研究与历史地审视当代中国的民主集中制,这是一个学贯中西的文明成果。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按科学社会主义构建中国的现代政治。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提出了民主制度,并没有提出民主集中制。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首次提出了民主的集中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第一次明确了党的一切组织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1922年共产国际出台了各国共产党加入共产国际的“二十一条”标准,其中有“加入共产国际的党,应该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条件。1922年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决定中国共产党参加共产国际,作为共产国际的中国支部。二大通过的决议承认共产国际的章程,宣布中国共产党完全承认第三国际的“二十一条”。从此,民主集中制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1927年中央政治局为准备党的五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议案》,明确写道“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此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民主集中制”写进党章,后来历届党章都重申了这一原则。
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但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建设共产党,而且对民主集中制进行了两大创造。
其一是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把民主集中制创造性运用于自己的全部领导工作中,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这一领导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民主集中制原则有机结合后的伟大创造。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的实践进行了理论创造,把自己在长期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进行了理论升华,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运用党的群众路线,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民主集中制同党的群众路线的有机结合。在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一切实际工作时,为取得正确的领导意见,始终如一地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把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化为系统的意见,又到人民群众中坚持下去,在群众的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如此的认识与实践、民主与集中的循环往复,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特色的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制度。
其二是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把民主集中制创造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开始研究与思考新中国的政治制度。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的文化方针。中国传统政治的精华是集中制,糟粕是集权专制。对传统政治文化不一概排斥,集中制的精华应当吸收。西方国家的政治精华是民主制,我们也应当借鉴吸收。1938年到1940年,毛泽东不仅深入研究了中国传统政治,而且也认真研究了苏联、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亚非拉国家的政治制度,对西方民主制的精华进行了科学的吸收。这种研究借鉴与吸收,集中地体现到1940年毛泽东同志发表的名著《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政治”一节中,设计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进一步确立为“工人阶级领导(通过共产党)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新中国的“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我国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是“国体”,即国家的性质。第三条是“政体”,即我国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可以说,从清末以来的关于新中国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的争论与探索,中国共产党给出了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答案。但要真正吸收中国传统政治和西方国家政治中的精华,立足中国实际,建设出世界一流的、学贯中西的民主集中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贯中西的民主集中制,要把东方的政治精华和西方的政治精华兼容性创造,是一个十分艰巨复杂的伟大政治工程。
二、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铸就中国特色政治文明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特征,当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核心是把民主集中制建设好。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是民主制国家,古代中国(秦代之后)是中央集权制国家,社会主义中国是民主集中制国家。当代中国是民主集中制国家,怎样建设也不能离开民主集中制,既不能跑到西方民主制的道路上去,也不能退回到封建中央集权制的道路上去。按民主集中制建设好当代中国,是现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建设方向。
在当代中国,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领导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要求。坚持党的领导,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民主集中制。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让民主集中制既展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色,又使其在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上光辉灿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首先要按民主集中制建设好中国共产党。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所以在运用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的建设和实施党的领导时,必须充分发扬两个民主,即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尊重党员和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保障党员和人民民主权利,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必须在两个民主的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实现全党的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实现党的执政基础稳固,确保党的决定得到迅速有效的贯彻执行。必须坚持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通过不断加强党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国家法治建设,形成执政党必须遵守的法治规矩。必须通过民主集中制,加强对党的领导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不断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并日益构建严密的国家法治监督体系。党在自己的政治生活中要积极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原则问题上进行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党的建设中,要努力造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在党的领导工作中,要善于科学运用民主集中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二要善于解决民主集中制建设中的三个基本问题。因为当代中国的民主集中制是吸收中国传统政治集中制精华、吸收西方民主制精华和对马克思主义民主集中制运用的集成创新,属于再创造的一个全新的政治制度。所以在实践中时时要遇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西方民主制文化的影响和当代中国民主集中制建设的新实践新经验怎么办的三个基本问题。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要始终坚持借鉴吸收其精华,不断解决和剔除其糟粕。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秦代以来两千年的中央集权制政治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与血脉源流,精华与糟粕并存,而且综合发挥作用,有时很难分辨清楚。在当代,一把手独断专行现象,裙带关系、朋党政治、买官卖官、贪赃枉法、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权钱交易、官黑勾结等现象,都属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糟粕部分的沉渣泛起。因此对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影响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坚决反对腐败,在反腐败中吸收清官政治的精华,剔除其历代兴亡周期率中的腐败糟粕,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
对待西方民主制文化的影响,也必须坚持借鉴吸收其精华,不断解决和剔除其糟粕。民主集中制和西方民主制不是一回事。西方欧美民主制是西方两千年民主思想文化发展的产物,中国的民主集中制有中国两千年中央集权政治的文化底蕴,这是否认不了的事实;有西方民主制的精华,有马克思主义民主集中制的中国再创造。有些人不买这一制度的账,说西方的民主制好,西方也有些势力对中国极力输出西式民主,于是“西化”、“分化”、“宪政”、“倒共”与“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连绵不断。对于这些思潮,一方面要善于论战,不断澄清错误思想和错误认识;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因为有对手在,才能不断激发我们的进取心和斗志,对手是锻炼我们成长进步的助力,要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当代中国的民主集中制建设,必须勇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地把新实践新经验升华为新理论和新的制度文明。马克思主义的民主集中制进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创造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新创造正逢其时,国际国内各方面有利条件不断给出。在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原则下,发展党内和人民民主都需要有新实践新经验与新创造。只要我们顺应时代潮流,从建党一百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出世界顶级的政治文明——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特色的政治文明和制度文明。
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什么是民主集中制?如何理解民主集中制?
检测题
一、填空题
1.中国共产党是________的领导核心。
2.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是________。
3.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________。
二、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 )的先锋队。
A.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
B.中国农民和中华民族
C.中国人民和知识分子
2.坚持( ),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A.实事求是
B.改革开放
C.四项基本原则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
A.科学发展观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注释
[1]“九大模式”,即1969年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对“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方式的理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