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诗经》开创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思想传统
中国古典诗歌的思想传统,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若追溯其源头,则从《诗经》开始。这个传统的要点,用两句话来概括,就是:反映现实,关注民生。这鲜明地反映在《诗经》丰富深厚的思想内容之中。
《诗经》的思想内容,在“风”“雅”“颂”三部分中,是不完全一样的。大体说来,“风”诗是民间歌谣,主要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雅”诗是宫廷诗歌,“颂”诗是庙堂祭祀诗歌,主要反映统治阶级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当然情况也有比较复杂的一面,《小雅》中也有劳动人民的创作,就是“雅”“颂”中出于统治阶级之手的作品,也有一部分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是从整体看来,“风”诗中的大部分和《小雅》中的一部分,是《诗经》中的精华所在,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鲜明地体现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解诂)的民歌风貌,生动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一、反抗压迫剥削的诗篇
“风”诗中的许多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表现了奴隶们的悲惨生活,他们遭受到奴隶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内心十分痛苦;另一方面,由于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激起了被压迫的奴隶们强烈的不满和愤怒的反抗。前者的代表作是《豳风》中的《七月》:
七月流火,七月火星向西沉,
九月授衣。九月人家寒衣分。
一之日觱发,冬日北风叫得尖,
二之日栗烈,腊月寒气添,
无衣无褐,粗布衣裳无一件,
何以卒岁!怎样挨过年!
三之日于耜,正月里修耒头,
四之日举趾,二月里忙下田,
同我妇子,妇人孩子一齐干,
馌彼南亩。送汤送饭上垄边。
田畯至喜。田官老爷露笑脸。
七月流火,七月火星向西沉,
九月授衣。九月人家寒衣分。
春日载阳,春天里好太阳,
有鸣仓庚。黄莺儿叫得忙。
女执懿筐,姑娘们拿起高筐筐,
遵彼微行,走在小路上,
爰求柔桑。去采养蚕桑。
春日迟迟,春天里太阳慢悠悠,
采蘩祁祁。白蒿子采得够。
女心伤悲,姑娘们心里正发愁,
殆及公子同归。怕被公子带了走。
七月流火,七月火星向西沉,
八月萑苇。八月苇秆好收成。
蚕月条桑,三月里修桑条,
取彼斧斨,拿起斫柴刀,
以伐远扬,太长的枝儿都砍掉,
猗(掎)彼女桑。拉着嫩枝儿绑绑牢。
七月鸣鵙,七月里伯劳还在嚷,
八月载绩。八月里绩麻更要忙。
载玄载黄,染出丝来有黑也有黄,
我朱孔阳,朱红色儿更漂亮,
为公子裳。得给那公子做衣裳。
四月秀葽,四月里远志把子结,
五月鸣蜩。五月里知了叫不歇。
八月其获,八月里收谷,
十月陨萚。十月落树叶。
一之日于貉,冬月里打貉子,
取彼狐狸,还得捉狐狸,
为公子裘。要给公子做皮衣。
二之日其同,腊月里大伙又聚齐,
载缵武功。打猎习武艺。
言私其豵,小个儿野猪给自己,
献豜于公。大个儿野猪献公爷。
五月斯螽动股,五月斯螽弹腿响,
六月莎鸡振羽。六月纺织娘抖翅膀。
七月在野,七月蛐蛐儿在野地,
八月在宇,八月里在屋檐底,
九月在户,九月门口叫,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十月床下移。
穹窒熏鼠,火烟熏耗子,窟窿尽堵起,
塞向墐户。塞起北窗户,柴门涂上泥。
嗟我妇子,可怜儿子和老妻,
曰为改岁,如今快过年,
入此室处。且来搬屋里。
六月食郁及薁,六月里吃山楂樱桃,
七月亨(烹)葵及菽,七月里煮葵菜豆角。
八月剥(扑)枣,八月里打枣,
十月获稻,十月里煮稻。
为此春酒,做成甜酒叫冻醪,
以介眉寿。老人家吃了精神饱。
七月食瓜,七月里把瓜儿采,
八月断壶(瓠)。八月里把葫芦摘。
九月叔苴,九月里收麻子,
采荼薪樗,掐些苦菜打些柴,
食我农夫。咱农夫把嘴糊起来。
九月筑场圃,九月垫好打谷场,
十月纳禾稼。十月谷上仓。
忝稷重(穜)穋(稑),早谷晚谷黄米高粱,
禾麻菽麦。芝麻豆麦满满装。
嗟我农夫!咱们这些泥腿郎!
我稼既同,地里庄稼才收起,
上入执宫功,城里差事又要当,
昼尔于茅,白天割得茅草多,
宵尔索绹,夜里打得草索长,
亟其乘屋,赶紧盖好房,
其始播百谷。耕田撒种又要忙。
二之日凿冰冲冲,十二月打冰冲冲响,
三之日纳于凌阴(窨),正月抬冰窖里藏,
四之日其蚤(叉),二月取冰来上祭,
献羔祭韮。献上韮菜和羔羊。
九月肃霜,九月里下霜,
十月涤场。十月里扫场。
朋酒斯飨,捧上两樽酒,
曰杀羔羊,杀上一只羊,
跻彼公堂,齐上公爷堂,
称彼兕觥,牛角杯儿举头上,
“万寿无疆”!祝一声“万寿无疆”!
这是一首农事诗,讲述了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但它不是单纯的叙事诗,叙事中兼有抒情,真实地表现了三千年前奴隶劳动的艰辛和社会的不公平。在不同的季节,处于社会底层的奴隶们不停息地劳动,男人们下地耕种、上山打猎,女人们采桑养蚕、绩麻纺织,就算农闲季节,也还要酿酒、凿冰、修房,但是劳动的成果都被奴隶主们剥夺走了,于是农奴们发出了“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的悲惨的呼号。农事诗而写出了对人、对人的生活和生命的深切关注,从《诗经》开创的我国诗歌的这样一种思想传统,确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全诗八章,每章十一句,共八十八句。在如此篇幅中,反映了丰富复杂的生活内容,表现了强烈的现实生活的气息和叙事者的思想感情,这证实了早在三千年前我国的诗歌就已经走向了成熟。
由于深重的压迫剥削,终于引起奴隶们强烈的不满和愤怒的反抗,这集中反映在《魏风》的《伐檀》和《硕鼠》两诗中。前诗指责那些所谓的“君子”,“不稼不穑”“不狩不猎”,却坐享美好的生活,于是讽刺他们说:“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那些个大人先生啊,可不是白白吃闲饭!)后诗竟直接将奴隶主们比作白吃粮食的大老鼠,并斥责他们说:“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他们于是逃亡,希望到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理想社会中去:“逝(誓)将去女(汝),适彼乐土。”(老子发誓另找生路,明儿搬家去到乐土。)所谓“乐土”,自然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幻想,但这种幻想是植根于不合理的现实土壤之中的,对“乐土”的不切实际的期待,正是对黑暗现实的有力否定。
统治者为追求奢侈享乐生活而加给人民无尽的劳役,同时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断进行不义的战争,这都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因此在人民的反抗呼声中反对徭役和不义战争的声音也是十分响亮的。《唐风》中的《鸨羽》就是这样鲜明强烈地向统治者提出控诉的:
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由于统治者没完没了的徭役,使得农田荒芜,年迈的父母没有粮食充饥,命危旦夕,于是叩问苍天:什么时候才能有一个安身之所呢?《小雅》中的《何草不黄》,很巧妙地从两个方面来诉说从役士兵内心的痛苦:一是终年四方奔走不息;二是夫妻长期不能团聚,不能过正常的家庭生活。“哀我征夫,独为匪民!”所谓“匪民”,就是痛诉这样的生活不是人过的日子。这里是诗歌主人公的自诉,正表现出诗歌创作对人和对民生深切关注的情怀。
《豳风》中的《东山》,生动地描写了一位长期服兵役的士兵,在退役还乡途中复杂的思想感情。全诗四章,每一章开头的“我徂东山,滔滔不归”(打我远征到东山,一别家乡好几年)就以重叠的形式,咏唱出他在服役期中,每日每时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此时归心似箭的心理,充满一种对家眷念却又不能归去的无奈感情。眼前就要回家了,可是心中既欣喜又忧惧,久别的家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于是具体地想象出家园的荒芜、艰难生活的妻子的悲叹,并进而追忆当年新婚时的甜美和幸福。这首诗写得婉曲动人,在构思上很有特点。它并没有直接表现主人公对战争的态度,可是那缠绵的思念,那难言的悲伤,就都是对带给人民不幸和痛苦的战争的控诉。反对兵役的态度是含蓄的,同时又是深沉有力的。与《东山》相近的还有《魏风·陟岵》,写远征的人没有归家的机会,却有强烈的归家的愿望,他登山望远,想象家里的父母兄弟正在思念他,愿他平安,盼他快快归来。其他还有写妻子思念远方征人的《卫风·伯兮》,写山村劳动妇女怀念和盼望在外服兵役的丈夫归来的《王风·君子于役》,对徭役之重发出怨愤之声的《邶风·式微》,以及在徭役重压下表示痛不欲生的《王风·兔爰》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既表现了人民对兵役和徭役制度的憎恶,又表现了人民对和平安定生活的热切渴望。反对兵役和徭役,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作品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里还应该提到的是,《诗经》中虽然表现了当时人民强烈的反战情绪,但他们并不是一切战争都反对的,对于正义的维护自己国家的战争,他们不但不反对,而且是积极支持,热情参加的。最突出的是《秦风》中的《无衣》一诗:
岂曰无衣?谁说没有衣裳?
与子同袍。斗篷伙着披,我的就是你的。
王于兴师,国家出兵打仗,
修我戈矛。且把武器修理。
与子同仇。一个敌人,你的就是我的。
全诗共三章,反复咏唱,将同仇敌忾、团结战斗、勇往直前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表现得非常突出。这种可贵的精神和思想感情,在上面提到的《卫风·伯兮》中也有鲜明的表现。这本来是一篇写思妇的作品,却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十分真实地刻画出一位在前线作战的英雄战士的形象:“伯兮朅兮,邦之杰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我的哥啊多英勇,在咱卫国数英雄。我哥手上拿殳杖,为王打仗做先锋。)她虽然在寂寞生活中十分思念自己的丈夫,但却为丈夫在前线为国英勇战斗的英雄行为感到自豪,这自豪感中不仅映射出丈夫的英雄主义,也映射出这位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妇女的爱国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由于是从在家的思妇之口来表现的,这表现就显得格外的自然和真切,在几千年之后,读起来仍然十分感人。此外,在《小雅·采薇》和《鄘风》中的《载驰》《定之方中》,也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表现出同样感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反对不义战争和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思想传统的重要内容。这一传统也是从《诗歌》开始的。
二、描写爱情婚姻的诗篇
爱情是人类的一种美好感情,爱情婚姻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反映现实和关注民生的中国古典诗歌,从《诗经》开始,对爱情和婚姻生活的歌颂和表现,也构成了一个悠久而又色彩绚丽的传统。
爱情诗篇在“国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内容丰富多彩,表现生动形象,十分动人。其中一部分是恋歌,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美好追求、热恋时的微妙心理、对恋人的热切思念、失恋时的痛苦等等。《诗经》中的第一篇《周南·关雎》,就是一首歌颂爱情的古歌。诗中写一位男主人公对一位美丽姑娘的追求,这种追求是十分热烈、大胆而又执着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千百年来成为青年男子爱情追求的一种典范性语言。那种对爱情追求过程中微妙心理的揭示,如“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等,都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真实地传达出了青年男子普遍的爱情体验,引起过历代无数读者的共鸣。
《邶风》中的《静女》写青年男女幽会,是以一个男子的口吻写的。那位姑娘好像有些调皮,她已按照约定的地点同心爱的人幽会,可是却故意躲藏了起来,使得小伙子“搔首踟蹰”。后来终于见了面,还赠送给他美好的礼物,他拿着心爱的礼物,沉浸在甜蜜幸福之中。《郑风》中的《溱洧》,表现了郑国的青年男女,当春天到来的三月上巳日,到春水涣涣的溱洧两水边欢聚,他们相伴嬉戏、谈情说爱,充满了无限的欢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女伴男来男伴女,你说我笑心花放,送你一把芍药最芬芳。)真是其乐也融融,男女主人公们充分享受到爱情的幸福。还有一些爱情短章,描写爱情生活中各种不同的体验,也都充满一种爽朗的格调,极富情趣。如《郑风·萚兮》,写一个多情女子要求她所爱的人同她一起合唱,在同歌中共享爱情的美好。又如《郑风·风雨》写主人公急切盼望情人的到来,久盼之后情人突然来到,其欢乐之情溢于言表。
以上作品都生动地写出了爱情生活的美好,充满一种欢乐幸福的基调。但有聚合就有离别,痛苦往往与幸福相伴相生,《诗经》中的作品也写了爱情生活中的另一面。如《王风》中的《采葛》,就表现了别后对情人刻骨相思的真挚感情。其实爱人才离开他一天,他就陷入了无限的思念之中,想象她正在采摘美丽的香草,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很慢。“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月”、“秋”(按,这里当指一季)、“岁”,时间的概念越来越漫长,以此真实而微妙地表现出相思之缠绵与难熬。在这里,与其说是表现思念的痛苦,不如说是表现爱情的甜蜜,表现一种与痛苦纠缠在一起的特殊的幸福感。这样复杂感情的表现也是能唤起无数人的共鸣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或“一日三秋”,在后世竟成为表达思念的一个熟语,足见它的艺术感染力。还有《秦风》中的《蒹葭》,写一位痴情者对自己意中人的深沉思念,他那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痛苦心情,也表现得十分缠绵深沉而动人心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中国早期的诗歌中已经创造出了这样一种极具艺术感染力的诗歌意境,这里有清清的流水,眼前是白茫茫的一片芦花,在秋天的早晨,露珠儿也凝成了清霜。在这样的清景之中追寻自己的情人,而情人好像就藏在这样的清景之中。“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自己追寻的人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想象其所在,可混混茫茫,又不知其真实所在。追求、失落,可望而不可即,在惆怅中仍然涵藏着一丝爱情的甜蜜。
还有一部分作品,写到当时爱情所受到的各种社会影响和束缚,以及主人公或顾忌或反抗的不同态度。《郑风·将仲子》写一个热恋中的女子,思念情人却又劝阻他不要到她的家里来幽会,内心的矛盾就是产生于父母兄长的管束和人言的可畏。可是在疑虑和畏惧中,正含蕴着对情人恋恋不舍的一片深情。而《鄘风·柏舟》中的女主人公对于外力的干预,却取了一种坚决反抗的态度。她自主选择了一个心爱的对象,却遭到母亲的反对,她怨恨母亲不能理解她的心,表示至死也不改变自己的主意:“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我到死不改心肠。我的娘啊!我的天啊!人家的心思你就看不见啊!)这是何等坚强和有力的反抗声音啊!
这里所写的爱情体验,应该都是属于下层劳动人民的,因此不论是从哪个方面和角度来表现,都具有共同的健康、纯洁、质朴、真挚、热烈等特点。这些优美的爱情篇章,无论就思想或艺术来看,都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作品,是中国古典诗歌歌颂爱情传统的光辉的开端。
与歌颂爱情相关,《诗经》中另一部分作品表现了爱情婚姻的不幸与痛苦。《卫风》中的《氓》,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一个受丈夫欺骗、被丈夫遗弃的不幸妇女的沉痛控诉。这个不幸的妇女十分纯朴天真,同时又十分坚强果决,她在吸取了沉痛的教训以后,毫不留情地同无情无义的丈夫决裂了。这首诗基本上是叙事,同时又穿插进抒情,将她被骗结婚和被遗弃的经过写得非常生动具体。主人公虽然天真幼稚,却同时又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子,她对经验教训的总结和认识,是很清醒的,也是很深刻的。她对天下纯真的姑娘们说:“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读如‘脱’,解脱的意思)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诗中期待、失望、欢乐、痛苦、悔恨、怨愤等,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交织在一起,流露在字里行间。难得的是,这首在今天看来篇幅不算很长(六章六十句)的叙事诗,写出了一个爱情婚姻悲剧形成的全过程,而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说明了男女的不平等是婚姻不幸的重要根源,这在当时和后世都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邶风·谷风》也是反映婚姻生活的不幸的。女主人公勤劳善良,丈夫却粗暴凶狠,绝情寡义,喜新厌旧。和上一首不同的是,她虽然遭到丈夫的遗弃,自己却仍然痴情不改,在诗中唱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往日的恩情休要抛弃,和你过到老永不离分。)另,《王风·中谷有蓷》也是一首弃妇的怨诗,同样反映了妇女在爱情婚姻生活中的不幸遭遇。
三、描写劳动生活的诗篇
《诗经》中的民歌,大都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因此在诗歌中描写和歌颂劳动是十分自然的事。上举《七月》《伐檀》和《硕鼠》,虽然主题在于反抗压迫剥削,但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奴隶劳动生活的艰苦和沉重。《国风》中另有一些诗是表现劳动生活的愉快和美好的。如《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些来。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车前子儿采呀采,一颗一颗拾起来。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车前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捋起来。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车前子儿采呀采,手提着衣襟兜起来。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车前子儿采呀采,掖起衣襟兜回来。
诗里歌唱的是妇女们采摘芣苢时的情景和欢乐的心情。全诗三章(每四句为一章),只改换了六个动词,就非常准确生动地将不同的动作和动作的连续性表现出来了。采用重叠复沓的形式,相同中又有变化,反复咏唱,就把诗中人物内心的欢乐之情表现得非常充分。这还只是表层的意义,这首诗在劳动情景的生动描绘中,还蕴含着一种较为深厚的民俗和文化内涵。这就牵涉到对芣苢的认识和理解。芣苢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呢?妇女们为什么要采摘它,采摘时又为什么那样充满喜悦之情呢?在这方面前辈学者多有阐释。芣苢,余冠英先生据《毛诗》注为:“植物名,就是车前,古人相信它的种子可以治妇人不孕。”那就是说,妇女采摘芣苢,是跟生子有关的。闻一多先生有更深入的申发和联想:“芣苢是一种植物,也是一种品性。”他据古代夏禹的母亲吞食薏苡(即芣苢)而生禹的传说,以及古籍中有关芣苢有“宜子”功能的记载,将妇女采摘芣苢和妇女生子的欲望联系起来,说: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原始女性的呼声”。这样来理解,这一首单纯得不能再单纯的诗歌,就不只是写了一个动态的劳动场面,表现了劳动时欢乐的气氛和轻快的节奏,而且还具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
《魏风·十亩之间》是写采桑妇女的劳动的:
十亩之间兮,一块桑地十亩大,
桑者闲闲兮。采桑人儿都息下。
行与子还兮。走啊,和你同回家。
十亩之外兮,桑树连桑十亩外,
桑者泄泄兮。采桑人儿闲下来。
行与子逝兮。走啊,和你在一块。
“劳者歌其事”,采桑妇女唱出一曲采桑之歌。一群妇女在桑园里采桑,看来今年的桑叶长得格外好,她们采得很多,心满意足地停息下来,互相招呼着一起回家。在经过紧张的劳动之后,她们走出桑园,有意放缓脚步,边走边唱,结伴向家里走去。她们的步态是多么的安闲,心意是多么的满足,相互间关系是多么的融洽。
四、政治讽刺诗篇
《诗经》中的政治讽刺诗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国风》中的民歌,是劳动人民怀着憎恶和鄙弃的感情,揭露和抨击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和丑恶的灵魂,讽刺锋芒极为尖锐,风格也十分辛辣和犀利。如《邶风·新台》:
新台有泚,河上新台照眼明,
河水㳽㳽。河水溜溜满又平。
燕婉之求,只道嫁个称心汉,
籧篨不鲜。缩脖子虾蟆真呕心。
新台有洒,新台高高黄河边,
河水浼浼。黄河平平水接天。
燕婉之求,只道嫁个称心汉,
籧篨不殄。癞皮疙瘩讨人嫌。
鱼网之设,下网拿鱼落了空,
鸿则离之。拿了个虾蟆在网中。
燕婉之求,只道嫁个称心汉,
得此戚施。嫁着个缩脖子丑老公。
这首诗是揭露卫宣公的丑行的。卫宣公为他的儿子伋娶了一个齐国的女子为妻,但他听说这个姑娘长得很漂亮,就将她霸占为己有,并在黄河上搭建了一个新台来迎接。这件事引起了卫国老百姓强烈的不满和憎恶,就写了这首诗来揭露和讽刺他。这首诗以齐女的口吻,直接痛斥他是一个讨人嫌的缩着脖子的癞虾蟆,写得明朗率直、锋芒毕露,痛快淋漓地对宣公的丑恶行径进行了抨击。《陈风》中的《株林》,是讽刺陈灵公和大夫夏御叔的妻子夏姬私通的。《齐风》中的《南山》,是讽刺齐襄公和他的同父异母妹文姜通奸的,顺便也讽刺了与此事相关的文姜和她后来的丈夫鲁桓公;《齐风·敝笱》则是与上诗相关联的诗篇,讽刺文姜的淫乱:鲁桓公被刺后,鲁国立文姜的儿子继位为鲁庄公,但文姜此时仍不规矩,时时以寡妇的身份回到齐国去与襄公幽会。《鄘风》中的《墙有茨》,是卫人讽刺卫宫室里多起淫乱行为的。这一系列诗篇都是揭露和讽刺统治阶级在男女关系上私通、乱伦等丑恶的思想行为,表现了鲜明强烈的憎恶态度。
《国风》中的讽刺诗,风格尖锐泼辣,对统治阶级十分藐视,居高临下地对他们的丑恶行为投以痛斥和嘲笑。《鄘风·相鼠》在艺术风格上就最有代表性,痛快淋漓地斥责那些无耻的统治者连老鼠都不如:“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此外,值得注意的还有《秦风·黄鸟》,是揭露统治阶级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的。史载,秦穆公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此诗即是秦国的老百姓为痛悼被殉葬的三子而作。诗共分三章,第一章悼奄息,第二章悼仲行,第三章悼鍼虎,三章回环往复,呼天抢地,表现了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强烈的爱憎感情。其中三章都重复这样沉痛控诉的句子:
彼苍者天!苍天啊苍天!
歼我良人!我们的好人一个不留!
如可赎兮,如果准我们赎他的命,
人百其身。拿我们一百换他一个。
《诗经》中的另一类讽刺诗,是出于统治阶级内部之手,主要见于《大雅》和《小雅》。这些诗的主要内容,是暴露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统治者的享乐腐化,反映社会的动乱不安,以及劝谕统治者要任用贤良、刷新政治等。因为基本上是出于对统治者的劝谕,故历史上多称这类诗为讽谕诗。如《大雅》中的《桑柔》,就对周厉王统治时期由于君王残暴腐朽、政治黑暗,以至造成社会矛盾激化、民心思反的严重的社会危机,进行了相当尖锐的揭露。从这种揭露中,明显地表现出作者在政治上的一种深切的忧虑。这种伤时感世,表现对时政深切忧虑的诗,还有《小雅》中的《正月》。从诗中的语气看,作者显然是一个在统治阶级中受到排挤、处境孤危的人物,他在对自身的伤感中,处处流露出对民生的关注和对改良政治的热情。这一类诗篇,还有《大雅》中的《瞻卬》《民劳》《召旻》,《小雅》中的《节南山》《十月之交》《北山》《巷伯》《四月》等。这些诗的作者主要是一些关心政治而又头脑清醒的贵族,他们是从本阶级的长远利益出发,最终的目的还是维护王朝统治的。因此这类诗的揭露锋芒大多集中于那些昏庸误国的掌权者,虽然有的也写得相当直率和大胆,甚至于直接点出那些被斥责的掌权者的名字(见《十月之交》的第四章),但总的看来,尖锐性和鲜明性都不如《国风》中的讽刺诗。不过,这些出于贵族之手的政治讽谕诗,毕竟表现了对黑暗政治的强烈不满、对人民生活的一定同情,以及对改良政治和改善人民处境的政治热情,仍然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艺术表现上,由于这些诗的作者文化水平比较高,一般规模较大,篇幅较长,叙事抒情都很有条理,语言也比较生动。这类出自贵族文人之手的政治讽谕诗,开了中国后世文人政治抒情诗和讽谕诗的先河,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在思想内容上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传统。
五、古老的史诗
在《大雅》中有五篇规模较大的叙事诗,真实地记载了周民族创业和发展的历史,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古老史诗。这五篇诗是:《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这些诗记述了周民族先王的建国经过,某些描写带有早期传说的神话色彩。《生民》首先记述了周始祖后稷的诞生,这一诞生过程充满了神奇色彩。诗中说他的母亲姜嫄因为踩着上帝的脚印而怀了他,生下他后不喜欢他,便将他丢弃在路上,却有牛羊来哺乳他;继而又将他丢弃在冰块上,却又有鸟来用羽翼保护他。这就表现出他的长成完全是出于神的意志。他长大后发明了农业,这位农业之神为周民族打下了立国的基础。诗人在叙述中对自己民族的产生和发展充满一种自豪感,同时也表现出对于农业生产劳动的高度热情。《公刘》是描写周民族的远祖率众由邰迁徙到豳(今陕西栒邑附近),以及到豳以后开荒创业的故事,诗中塑造了勤劳、智慧、深受人民爱戴的公刘这一民族英雄的形象。《绵》则记述的是周太王古公亶父时期周人由于戎狄的侵扰,由豳而向岐下(今陕西岐山县)迁徙的故事。故事写古公亶父率领人民到岐山之南的“周”原(周民族因此而得名)艰苦创业的情形,叙写中也充满了自豪感和神话色彩。
以上三首史诗的内容带有连续的性质,描述了周民族的创业和发展过程,同时歌颂了在这艰苦创业过程中产生的民族英雄,是历史,也是颂歌。这些史诗的写成,可能有口头传说材料作基础,凝聚了长期创业过程中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其中表现的聪明智慧、勇敢勤劳的特点和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极可宝贵的民族精神,至今仍是激励我们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的精神动力,也是值得我们引为自豪的思想财富。
《皇矣》和《大明》也是古老的史诗,但与上三篇略有不同。《皇矣》是歌颂周文王攻打崇和密两个小国(在今陕西和甘肃)的战争取得胜利的诗篇,《大明》则是歌颂武王在牧野(在今河南淇县附近)与商会战而取得伟大胜利的诗篇。周灭商而得天下,所以诗中对此大书特书,做了生动细致的描写,这两篇诗突出地歌颂帝王而抹煞了群众的功绩,同时充满天命观的抽象说教,目的是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比起前面三首诗来,这两首诗的生活气息比较淡薄,思想和艺术价值大为逊色。但作为中华民族古老历史的诗的记录,仍然是值得我们珍视的。
从《诗经》的总体来看,《国风》主要是民间歌谣,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其中也有少数出于统治阶级内部不得志或没落阶层者之手;《小雅》中的小部分也是来自民间的口头创作;而《大雅》除少数叙事诗和政治讽谕诗之外,和《颂》诗中的大部分一样,主要是属于朝廷和宗庙的乐歌,基本内容是歌颂统治阶级的功德和宣扬天命思想,艺术上也板滞无文,千篇一律。《周颂》反映了周初的繁盛,还有一定的历史资料的价值;《鲁颂》的大部分和《商颂》是春秋时期鲁国和宋国的宗庙乐歌,形式僵化,内容亦很少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