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原点:中国方式与生活特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博学之——现代设计的源流、理论与现实

第1节 现代设计与现代性

设计从手工艺、艺术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职业化、系统化、理论化的创造活动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后,从其专业性来看,设计本身就是现代的。之所以把“设计”称为“现代设计”,并非着重于时间限定现代设计并没有严格的时间界定,从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中逐步产生,萌芽于19世纪下半叶的工艺美术运动,以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现代主义设计为基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迅速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进入高度成熟的阶段,包括后现代在内的各种风格流派不断发展着现代设计,未来仍将继续。,而是强调设计的现代特性——“现代设计是基于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计划内容,其决定因素包括现代社会标准、现代经济和现代市场、现代人的需求(包括生理和心理需求两个大方面)、现代的技术条件、现代生产条件等基本因素”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如此高频率的“现代”用词并没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现代设计”是一个广义的、开放的概念,而“现代”及其相关语汇是其概念的基础。结合本书主题,即从“现代”开始相关理论的探讨。

1.错综复杂的现代性

设计存在于人们社会生活的表层,虽然设计会在一定程度上引领时尚、刺激消费,但是设计的深层变迁与进化往往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技术的革新与知识的革命。现代设计亦如此,它萌发于工业革命之中,跟随着、适应着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反射出社会现代性状态的变化。以设计事理学来解释,外部因素塑造、限定、制约内部因素,内部因素同时也反射外部因素,设计是内外的结合点,是内部因素对于外部因素的适应。现代性可以理解为现代社会中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总和,属于外部因素,作为名词的现代设计(设计作品、产品)是内部因素,作为动词的设计(现代设计的行为)是内外的桥梁,设计行为与设计作品都在追随、适应现代性。

“现代性”是“modern”一词加上表示性质、状态、程度等意义的后缀“-ity”构成的,表达现代时期的社会生活及其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状态的概念,是现代之所以成为现代的本质属性。人们普遍认为现代性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对于现代性的研究跟随于现代化的进程,西方关于现代性的大规模理论探讨主要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文学艺术领域之内的现代主义讨论,在60至70年代,蔓延到哲学、社会学、语言学领域,80年代后引起更大的争论,将现代性的探讨引向深入。如今现代性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既具有强大的发散性又充满内在张力的错综复杂的概念,渗透到了现代社会的各个层面。

现代性首先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和时间意识的概念。现代性蕴涵着历史的进步和时间的不可逆转。“一方面,现代性与古代时期相对,表明是一个不同于过去的时代,它标志着一个时期的当前性或现在性;另一方面,现代性意味着成为现代(being modern),也就是适应现时及其无可置疑的‘新颖’(newness)。”张林:《现代性:规范、反思、建构——对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的思考》, 《江海学刊》,2006年第1期,第211页。

然而,现代性的本质并不在于时期的标识,而在于它是在工业化的推动下社会发生全面变革所形成的一种属性,这种属性是各发达国家在政治、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就社会层面而言,现代性指社会的一种类型、模式,“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英〕安东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弗·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尹宏毅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工业化、城市化、世俗化、市民社会、科层制、殖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等历史进程,是现代化的种种指标,是现代性的外在显现。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吉登斯将现代社会的面貌概括为四个基本维度——工业化、资本主义、国家对信息的控制和对社会的监督以及对暴力手段的支配、战争的工业化;与现代社会相应的全球化表现为——国际分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系统、民族国家体系、世界军事秩序。

相对于外在显现,现代性同时也是一种内在的思想意识模式。就心理层面而言,现代性是指对客观历史巨变的一种特定的体验。马歇尔·伯曼(Marshall Berman)解释这种体验说:“所谓现代性,就是发现我们自己身处一种环境之中,这种环境允许我们去历险,去获得权力、快乐和成长,去改变我们自己和世界,但与此同时它又威胁要摧毁我们拥有的一切,摧毁我们所知的一切,摧毁我们表现出来的一切……它将我们所有的人都倒进了一个不断崩溃与更新、斗争与冲突、模棱两可与痛苦的大漩涡。”〔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徐大建、张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5页。现代的人在这个大漩涡中矛盾、痛苦、重生,跟上它的节奏,找到自己的世界和自我。“在它的潮流内寻求它那猛烈而危险的大潮所允许的实在、美、自由和正义。”〔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第461页。就审美层面而言,现代审美一方面抛却了古典美学道德主义的“外在”价值取向,呈现出感性的审美独立;另一方面针对现代社会种种“异化”现实而用“审美之维”进行批判,重归理性主义。“在卡林内斯库看来,审美的现代性就是以审美的感性方式来对社会的现代性进行的批判与抗议。”寇鹏程:《西方审美现代性的三大范式》, 《学术论坛》,2006年第2期,第168页。

论述现代性是件异常困难的事,本书无意进行现代性的综述,只是在尽力勾画其大致轮廓的基础上抽取与本书主题直接相关的概念思想。英国学者齐格蒙特·鲍曼在其《流动的现代性》中认为现代性好比是一种流体,具有流动性和多样性特征。它是一个从起点就开始“液化”的进程。〔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9页。“液化”的起点就是理性与反思,现代性在各层面的表现统一于其中。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把社会的现代化看做一个理性化的过程。福柯则把现代性看做一种哲学态度,“它可以被描述为对我们的历史时代的永恒的批判”福柯:《什么是启蒙?》,汪晖译,《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36—437页。转引自张林:《现代性:规范、反思、建构——对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的思考》, 《江海学刊》,2006年第1期。。现代性通过对传统的挑战和批判,由启蒙运动确立起一种新的时代意识和社会理想,树立起人们对理性、知识、科学的信仰。理性的流动,也浸润着自身,带来对于现代性的反思,出现了批判、否定现代的后现代,而后现代仍然属于现代性诸多面孔中的一个重要面孔。简言之,理性与反思代表着现代性的精神气质,推动着现代性这一未竟事业的不断发展。

2.设计之现代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理性是理解现代性的关键语汇之一,马克斯·韦伯提出所谓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理性化的过程,他把人的社会行动分为理性行动和非理性行动,理性行动包括目的合理性行动和价值合理性行动,非理性行动则包括传统行动和情感行动情感行动是由感觉、激情、心理需要或情感状态决定的,包括身体侵犯、性行为、发脾气等举动。传统行动是一种养成了习惯的行动,之所以这样行动,就在于它总是以这种特定的方式来行动。婚礼上一套固定祝辞的表达、驾驶是左行还是右行都属于传统行动。〔澳〕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杨善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设计是人类进行的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我们可以用理性行为的有关理论来解析。

韦伯认为,支配目的合理性行动的理性是工具理性,支配价值合理性行动的理性是价值理性。工具理性主要是指选择有效的手段去达到既定目标,它是可以精确计算和预先算计的。“谁若根据目的、手段和附带后果来作为他的行为的取向,而且同时既把手段与目的,也把手段与附带后果,以及最后把各种可能的目的相比较,做出合乎理性的权衡,这就是目的合乎理性的行为。”〔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7页。它与个人看得见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例如,将个人财富与名誉的扩大作为目的,并为了达到目的而精心地计算、策划,以及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行动。与工具理性相反,价值理性是“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举止的——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第56页。。从中可以看出,价值理性主要是以支持或确定终极目标为主,而不计较现实的利益得失。例如,个人不以功利为目的,为了追求美德的、审美的、宗教的目标甚至可以牺牲眼前的利益。

社会行为需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统一,现代设计作为一种理性行为亦如此。一方面,“就现代工业设计而言,其最大的推动力是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批量生产和批量消费”何人可:《工业设计史》,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对于以工业设计为核心的现代设计而言,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工业化大生产,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现代生产、流通、分配的经济体系。工业生产体系的核心是效率,只有效率才能带来效益——投入与产出总体关系的优化,效益是这个体系的目标,支配这个系统的逻辑是工具理性。现代设计作为这个大生产系统中的一个小环节,为整体系统的有效运行服务,即如何使内部因素——产品的造型、材质、工艺等,适应现代的工业大生产,以提高效率,达到效益目标。从这个角度看,支配现代设计的逻辑也是工具理性。在工具理性的主导下,现代设计的目标是为了提高生产与销售的效益,是为了看得见的利益,现代设计提供适合机器批量生产的简洁的、几何化的造型,提供适合流水线组装的产品构造,提供合理的包装以便运输,同时通过材料、工艺等控制成本,成为现代经济体系的一件工具。进入消费社会后,美国兴起商业主义设计,“形式追随市场”的观念、“有计划的废止制度”的建立与年度换型计划的推行,将设计作为商业工具,同样张扬了设计的工具理性的一面。

另一方面,以包豪斯的“为大众生活而设计”为代表,现代设计的设计理念迥异于传统:设计的终端服务对象由占人口少数的上层阶级和权贵转向于占人口多数的中下层普通市民;由以装饰性为主转向以实用功能为主,设计范围扩展至衣食住行用等生活的各个方面;设计舍弃了贵重的材料,采用简洁的形式来降低成本、提高产量。现代设计随工业产品一起进入了大众的日常生活,由此开始回归设计的本源——为人类创造更合理的生活方式。艺术、审美、生产、销售、成本、效率、利益,等等,这些都是设计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但人们的生活才是设计的核心因素与终极目标。为大众生活而设计,散发着现代设计的价值理性的光辉。

正如人的社会行为一样,设计中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者不可偏废。工具理性使产品得以高效地生产、流通,成为人们能够消费的商品;价值理性使产品成为生活中适用的物品、人们愿意购买的商品。缺乏工具理性,设计作品难免成为空中楼阁,工业体系难免变为乌托邦,学生作品中很多的“好创意”便属于此类;缺乏价值理性,设计难免机械化、程式化,设计物因单调冷漠而沦为真正的“工业产品”,一如被炸掉的“艾戈住宅”。“所谓现代性,也就是成为一个世界的一部分”〔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第15页。,如果说现代设计有“一个世界”的话,那就是在工具理性之上发挥价值理性,形成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均衡统一。

3.价值理性的延伸——大众与生活方式

“为大众生活而设计”主要是满足普通人的生活需求,以适应机器生产的设计来满足人们对产量与低价的需求,以功能主义的简洁形式来满足人们使用的需求,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现代主义设计是这种理念的代表。现代主义设计致力于设计的社会功能问题,带有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倾向,以及理想主义的乌托邦色彩,设计的对象是占社会大多数的广大的人民。但当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发展到极致时,大众被理想化为简单的、均质的大众,过着均等的生活,以至后期的现代主义设计在形式上发展成为“垄断的、近乎独裁的单调风格”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第108页。,受到质疑、批判,逐渐发展出了“某某现代主义”,及种种颠覆性的全新的设计风格。

社会制度的民主、公民权利的平等并不意味着人们要过一致性的生活,大众与大众生活都存在着客观差异,生活的差异带来了物质需求的差异。从全人类的视野来看,差异首先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其次,在同一地域文化之中,因经济水平不同,人们对物的需求存在递进层次:(1)保障生存;(2)使生活更舒适;(3)使生活更有趣。何人可:《工业设计史》,第93页。在低层次上,因为受到物质的局限而生活趋向均等;越往高层次,由精神需求差异而导致的物质需求的差异性就越大,比如对于“舒适”与“有趣”这样的词汇,每个人的想法都会不尽相同。再次,在同一经济层次上,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中每个个体越发发展出个性,越发显示出差异,带来了物质需求的差异。

由于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如果现代设计只为单一的大众生活服务,那将是对设计价值理性的偏离,如果为少数人或个体服务,那就不存在现代设计了。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大众的总体与个体之间,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生活方式划分出不同的群体,为现代设计的服务对象找到一个适当的层面,开展以此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用户研究。

与现代性相比,生活是个太平凡的词汇,以至于不需要定义,不需要去解释。但生活同现代性一样难以说清,其中交织着人的思想、行为及相关物品,具有液体般的流动性与多样性,需要借用一个容器来观察其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活方式成为了界定生活的容器,不同的生活有不同的容器,容器之间又是相互连接的,保障了不同生活之间的开放与交融。生活方式也可以理解为从生活之中凝练出的模型框架,通过生活模型,设计者能够更深入、更准确地理解生活及多样的生活类型,更好地为生活而设计,发挥设计的价值理性作用。生活总会有新内容,永远不会有标准答案,我们所做的是不断地去理解它,理解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生活方式。设计的价值理性也在人们对生活的不断追求中延伸。

4.宜家的现代性解读

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家居王国,宜家(IKEA)的222家商场分布于44个国家和地区,受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宜家也成为家居设计与市场营销的典范,北欧风格、平板包装、国际战略、全球采购等关键词汇高频率地出现在对宜家的描述中。笔者也是宜家的忠实消费者,时而流连忘返于宜家商场里精巧的样板间,乐此不疲地在家里组装家具。在充分体验宜家之后,笔者从专业的角度思考,发现设计的现代性是解读宜家的一条有效途径。

宜家在创立之初即以“为大众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为宗旨,这代表了宜家的价值理性,几十年来始终如一地指导着设计、生产与销售。宜家激发了人们对于家的憧憬,更实现了人们对于家的蓝图,当宜家的产品走进千家万户,给人们带来适用、舒适与温馨之时,宜家实现了自身的价值理性。借用一句流行语,宜家“销售的是生活方式”,其实生活方式是不能被贩卖的,它只能通过一定的媒介来传递给消费者,产品就是最主要的媒介之一。宜家的经营理念是提供种类繁多、美观实用、老百姓买得起的家居用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美观实用——永不落伍的时尚,没有时间限制的风格。

宜家来自北欧的瑞典。北欧的设计风格独树一帜,一方面来自于自然环境,寒冷的气候以及漫长的黑夜和寒冬促成了人与室内环境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来自社会环境,长期的民主制度培育了设计的大众性与人性化。源于生活与人性,北欧的设计简洁、清新、朴素、实用,又温馨、细致、灵动,没有刻意张扬的时代风格,也没有细节装饰的地域传统,易于被世界各地所接受,成为真正的“国际风格”。宜家产品发扬了北欧的设计精髓:产品的外观虽不具惊艳之貌,却亲切宜人,又活泼体贴;产品的实用性不仅来自功能的周全适用,也来自外观风格带来的舒适感。宜家产品就像身边的伴侣,久看不厌,适于长相厮守,被称之为“永不落伍的时尚”,“没有时间限制的风格”。

(2)产品种类繁多,满足“多样化的大众”。

虽然承袭了北欧风格,但是宜家产品并不单一,总共有12000种产品,每家商场所拥有的产品种类不尽相同,这取决于商场的规模和当地的市场,比如北京宜家店经营品种约5000个,已经让人目不暇接了。不同品位、不同价格承受能力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所爱,把消费群扩展至最广泛的大众。

宜家产品种类繁多,首先在于产品系列广泛。一套新房子,从空空如也到变为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宜家为你准备了家居生活中所有的东西(电器除外),小到一颗螺丝钉。翻开宜家的目录,产品大类以房间功能划分:客厅、卧室、厨房、餐厅、浴室、儿童房、家庭工作室、门厅、青少年房间、洗衣房以及地下车库、储藏室和阁楼。宜家为每种房间提供了所需的各类物品,以卧室为例:床、床垫和床板、环绕床的产品、床上纺织品、靠垫和罩单、窗帘和百叶窗帘、衣柜、衣服储物系列、抽屉柜、梳妆台、衣服和鞋类储藏件、搁板和托架、镜子。

宜家产品种类繁多,还在于款式丰富,每一种产品都有很多种款式可供选择。比如说床,按照纵向产品的简单分类,从功能上可分为简单的单人床架与双人床架、带储物盒的床架、带轮子的床架、四柱床架(可悬挂幔帐)、坐卧两用床架(三边带围栏)、折叠床架、双层床架、高架床框架;从外观材质上可分为钢管、铁艺、原木(实木或贴膜,浅色、深色、中色度以及松木、橡木等不同纹理)、藤编、单色漆(纤维板上漆或贴膜,白、灰、黑等不同色彩);从造型上可分为没有床头板的——只是一个放床垫的“平台”、一侧有床头板的、两侧有床头板和床尾板的,床头板有高的矮的、有栏杆状的、有实板状的、有稍带简单装饰意味的。

同样重要的是,每一种产品的价位跨度大。同样功能的床,以带有一侧床头板、不带储物箱的普通双人床架为例,代舍尔279元,阿涅伯479元,赫姆德579元,拉姆伯879元,阿斯普隆1079元,马尔姆1179元,霍本1279元,曼德尔1719元,阿尼斯2479元,温丝特拉2579元,价格总体相差近10倍,高、中、低,乃至中高、中低档都有多种选择。

除此之外,宜家还有很多横向的产品系列,每个系列有多种产品,统一材质、色彩、造型风格,满足一个房间的整体需要。比如你看中了曼德尔系列的床,你还可以选购曼德尔的三斗、四斗或六斗抽屉柜、曼德尔德床头桌、衣柜或储物单元。

宜家构建了一个丰富而立体的产品体系,每一类都有不同款式、不同功能与不同价位的产品,从各个层面满足顾客的需求。

(3)老百姓买得起——从设计开始贯彻低价格思想。

宜家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是早熟的商业精灵,少年时骑自行车向邻里兜售小商品,17岁时开设邮购商店,很早即悟出低成本低价格的盈利之道,此后一直贯彻于宜家的经营之中,以“永远比市场同类产品低的价格”牢牢树立了“家居便利店”的品牌形象。宜家低价的秘诀,在于每一个环节都力求降低成本,同时保证产品质量。

宜家的设计理念之一是“同样价格的产品,比谁的设计成本更低”。在产品设计伊始,宜家采用反向设计思维方法,先确定成本再设计产品。在宜家有一种说法:“我们最先设计的是价签”,即设计师在设计产品之前,宜家就已经为该产品设定了销售价格及成本,然后在这个成本之内,尽一切可能做到精美、实用。以邦格杯子的设计为例,它是宜家最受欢迎的产品之一,设计于1996年,在设计之前就确定这种杯子的价格必须能够真正击倒所有竞争对手。为了以低成本生产出符合要求的杯子,必须充分考虑材料、颜色和造型等因素,如杯子的颜色选为绿色、蓝色、黄色或者白色,因为这些色料比其他色料(比如红色)成本更低;杯子设计成了一种特殊的锥形,因为这种形状使杯子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通过机器。杯子的造型和尺寸要使得生产厂家一次能在烘箱中放入的杯子的数量最多,因为提高生产效率就等于降低成本,杯子的造型和尺寸还要适于在包装箱内有效地叠放,为此杯子被重新设计了三次,高度缩短了一点,换上新的杯子握把,结果一个托盘的装载量从864只杯子提高到2024只,使运输成本下降了60%,不仅降低了运输与仓储的成本,而且节省了商场展示以及顾客家中碗橱内占用的空间。郭愚主编:《世界首富坎普拉德》,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五章。

在产品开发体系中,宜家发明了“模块”式家具设计方法,即家具由可以拆分的几部分模块组装,而且有些模块在不同家具间可以通用。模块可以分别设计,不同的模块可根据成本在不同地区分别生产。模块化意味着可以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物流,降低成本。模块化还有效地保障了设计方案投入生产的可能性,提高了设计的效率,不会因为大量的设计方案不具备可实施性而浪费设计成本,这样,产品的总成本也能得到控制,最终达到成本效益最大化。

宜家集团总裁曾说,公司将在全球范围内尽可能地降低价格。除了在设计、生产、运输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不遗余力地降低生产成本外,降价的最大空间来自于降低采购成本。宜家在中国的采购量所占的比重在其全球采购份额中不断上升,2001年为14%, 2004年已经达到20%,中国已经取代波兰,成为宜家在全球的最大采购国。宜家初入中国,消费群大多属于中高收入阶层,并非是平民的“家居便利店”。由于进口关税、物流成本、经营上尚未形成规模优势等原因,造成中国宜家的商品价格反而高于欧美的现象。宜家坚持全球统一价格策略,宜家中国区总裁的名言为“降价是最好的竞争策略”,其最大的任务之一是主导价格合理地回落。上海宜家从2000年到2005年,商品价格平均下降了46%。初步统计,2004—2006年中国宜家已经累计降价31%。宜家中国区总裁多次表示中国家庭月收入在3350元以上的,都可以购买宜家产品。何春桦:《家居巨人宜家的中国式节奏》, 《华人世界》,2007年第10期,第36—30页。宜家坚持的低价格思想使其在中国取得商家与消费者的双赢。

总的来说,宜家与其消费者的价值理性高度统一,“大众更美好的生活”是宜家所追求的,也是每一个消费者的追求。这一价值理性的实现来自于强有力的工具理性行动——提供经典的风格、多样化的产品、尽量低的价格,它们确确实实为消费者增添了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