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现代设计的中国特色
1.思想已起飞
原发性工业化使西方设计几乎成为现代设计的代名词,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从西方引进或仿制西方的各种产品,并在西方中心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产生了对中国设计文化的虚无感与悲观情绪,现代中国设计几乎完全参照西方体系,忽略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而要建立自己的设计体系,中国学术界首先要从灿烂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传统的设计思想入手。
自20世纪90年代,设计史论界开始超越对于古代造物的通史研究,以人文科学的理论方法,从艺术哲学、设计史学、文化学、民俗学、美学等不同角度展开研究,如李砚祖的《装饰之道》(1993年)、杭间的《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1994年)、张孟常的《器以载道——中国工艺美术史分期研究》(1996年)、许平的《造物之门》(1998年)、潘鲁生的《民艺学论纲》(1998年)、徐飚的《成器之道——先秦工艺造物思想研究》(1999年)、李立新的《造物之迹—中国设计艺术史引论》(2002年)等。其中,“道”,即对观念、设计思想的研究成为主流。《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比较有代表性,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研究由诸子百家开始,梳理了历代的思想观念,从中提炼出中国古代设计思想:(1)重己役物,以人为主体;(2)致用利人,强调实用,讲求功能;(3)审曲面直、各随其宜,最高标准是适应生活方式;(4)巧法造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5)技以载道,强调道器的统一;(6)文质彬彬,即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功能与装饰的统一。
设计界则从设计作品与设计行为切入口,结合哲学观念发掘古代设计思想,柳冠中主持的“中国古代设计与西方现代设计比较研究”系列课题是其中的代表,首先是蒋红斌的《超以象外,得其圜中——从汉字字体演进的外部因素比较来探索设计的创造性》(2004年),紧接着是国家985项目“中华古代艺术设计”,五位博士生分别以五行的“金、木、水、火、土”为题展开研究:吴卫的《器以象制、象以圜生——明末中国传统升水器械设计思想研究》(2004年)、杨瑞的《天声人语——中国传统木设计文化研究》(2004年)、胡飞的《巧适事物——从“金”探究中国古代设计思维方式》(2005年)、李永春的《随方制象、事通情理——从生土建筑比较论设计的适应性》(2006年)、高炳学的《谋事之道——中国古代五行之火的人为事物设计思想研究》(2007年)。另外还有吕杰锋的《设计文明的事理研究——以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与中国的案例比较为例》。课题系统全面地研究了中华古代设计文化,探寻中国古代的设计思想观念、内在机制和智慧源泉。正如柳冠中所言:“在研究器物的造型之美、工艺之精、匠心之巧的同时,更为深入地揭示出‘美’中之‘真’, ‘精’中之‘因’, ‘巧’中之‘理’,也就是所谓‘因材致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精髓,以启悟今天的设计实践。”
图1-5 都江堰景区内的清代题字
设计思想犹如人的灵魂,传统文化研究、中国古代与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的比较研究意在发现中国古人的特有智慧、独特的造物观念,赋予人类创造力以全新的解释,并尽可能多地揭示设计演化系统潜在的可能性,为现代设计提供丰富的资源宝库,促进现代设计的多元化发展,为中国现代设计体系的建构奠定基础。
2.被解释的设计
“思想在高飞,我低着头,在慢慢地走,慢慢地走,在时间的进程上,我的生命向一个希望追求。”这是西班牙诗人洛尔伽的诗句,用来描绘对现代设计的中国特色的追求也很贴切。中国特色是希望,在追求的过程中,设计思想在传统文化的助力下已经起飞,而如何把这些凝聚着中国特色的设计思想应用于设计实践中是关键,我们在设计之路上慢慢地走,慢慢地走,之所以慢,只因道路艰辛。
纵览学术期刊、时尚杂志及大众媒体,中国元素、民族风格、传统文化、设计文脉、人文精神、本土化,等等,这类词汇绵绵不绝,说明社会各界对于中国特色设计的强烈渴望,无论其表述如何变化,中心思想几乎是一致的——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设计目标几乎是一致的——神似,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设计手法也几乎是一致的——结合传统元素与现代造型。这些听起来都很有道理,然而设计作品并不理想,大多是用传统符号生硬地叠加出中国特色,或是只有在设计说明中我们才能看到其中国特色。下面以三件获得国际大奖的设计作品为例说明设计现状,这三件作品皆以中国特色为主要卖点。
(1)“和(hú)韵”MP3,获得2005德国iF设计中国大奖,由北京TOGO Design设计(参见图1-6)。有设计评论如下:
该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数码时尚潮流结合,其创意起源于中国人最熟知的元素——麻将,故“和”念“hú”。设计中运用了这一传统文化元素,并将现代的数码科技灌输其中。该设计的操作界面与用户界面上也采用了麻将的造型,将人对MP3的使用感受进行了升华。正如麻将一样,其主要功能菜单呈九宫格排列,图标也根据麻将各种花色的图案设计,在触摸屏上单击后动态放大,呈现其功能。背部黑色的钢琴烤漆效果,正面触摸屏的透明材质,包括侧面的按键形态和色彩都传达着同一种感觉。此外,线控的设计也非常有特色,同主机“一脉相承”,将使用频率最高的按键错落有致地布置在控制面板上,以方便使用者的操作。
图1-6 “和韵”MP3
“和韵”的设计属于“将中国传统器物具象化”(具象的中国传统),即把产品整体或某个局部设计成传统器物的形态,本质上是对传统器物的模仿,但与被模仿的传统器物之间缺乏逻辑关系。用户界面与线控设计成麻将的造型,为什么就“将人对MP3的使用感受进行了升华”?
图1-7 “阳光的味道”洗衣干衣一体机
(2)“阳光的味道”洗衣干衣一体机,在伊莱克斯“2020年家的构想”国际设计大赛中夺得了银奖,由浙江大学品物流形产品创新团队设计(参见图1-7)。有设计评论如下:
这台洗衣机视觉设计的灵感也源自于中国的传统观念,即天圆地方,并将其直观地用到洗衣机的整体造型上:上部为圆形,底座则为方形,整个洗衣机象征着一个小宇宙,而“太阳”则在“小宇宙”中对衣物进行照耀。衣物就像人一样,在“雨雾”和“太阳”的滋润照射下,最终完成清洁的过程。此外,洗衣机打开时会显露出让人联想起温暖阳光的黄色和橙色。“阳光的味道”灵感源于传统,但却又十分流畅和现代。这一产品易于操作,有着十分简单的四个按钮控制面板,用于启动洗衣机和选择需要的功能。
“阳光的味道”属于“将中国传统观念具象化”(观念具象化的中国传统),即将传统观念用具体的形态表现出来,本质上是对传统观念的形象模拟。由于“天圆地方”的形象感很强,这个传统观念颇受设计师的青睐,自天坛之后,现代建筑只要兼有方与圆(甚至半圆或弧线)的造型就附会上去,比如北京的世纪坛、上海的博物馆,等等,如今终于牵强附会到了现代电子产品上。也许有人说古代产品铜钱就是“天圆地方”,其实,古代铜钱之所以铸造成圆形的原因莫衷一是,但关于铜钱中间留有方孔的原因却有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由当时的工艺条件决定的。古人铸币时由于技术的限制,钱币的边缘总有些毛刺,既不美观又不方便使用。要去掉这些毛刺,就必须用锉刀加工,一次不能只锉一个,需把钱币串起来锉才能省时省工,而要把钱币串起来,钱币中间必须留有一孔。如果留的是圆孔,串在棍子上的钱币就会滚动,有碍操作。于是留下方孔,把钱币串在方型棍上就不会滚动了。正是由于工艺的缘故,古代铜钱在中间留有方孔。这个不得已的方孔成就了对其意义的经典解释:古人对大自然的朴素认识是“天圆地方”,对做人的要求是“外圆内方”。
(3)联想“天逸”系列笔记本,获得了德国红点设计奖(2005年)、iF设计大奖(2006年),以及中国工业设计奖(CIDF)等一系列工业设计殊荣。天逸的设计说明极尽了联想近年来的中国文化宣传:
外形曲线的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的陶器,笔记本上盖的张弛有度与贝壳的开关不无关系,这些都最好地诠释了联想设计师在“天逸”上的独具匠心,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国古典文化里“中”字论的哲学思想。(参见图1-8)
图1-8 联想“天逸”F20
中国古代以文房四宝构建的工作台,今天由“天逸”跃然桌上。笔墨纸砚对应于键盘、鼠标、宽屏液晶,而一把镇尺则更是不可或缺地出现在屏幕与键盘之间,活脱脱地表现出一种华夏文明的古典风韵。(参见图1-9)
图1-9 联想“天逸”系列(联想奥运火炬典藏版)
联想新“天逸”的F30/40笔记本,具有一个很明显的标志性设计,这就是能够一指玩转所有影音功能的“娱乐飞梭”。它的一点一线,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中国古代的折扇,打开时轻盈飘逸,折上的瞬间则展露出优美的线条,似玄妙的魔术一般变幻莫测。另外,折扇的用途也绝非人们想象的那么单一,古时的文人墨客常赋予折扇传奇的经历和丰富的想象。扇面的造型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生活的深刻理解,其唯一性也突出了中国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韵味,同时与新“天逸”产品的整体形象融会贯通,形成了中国元素的和谐统一,从用料到人体工学都力求接近古代折扇的完美还原。(参见图1-10)
图1-10 联想“天逸”F40的娱乐飞梭
“天逸”笔记本,笔者原本对它没有丝毫成见,甚至有些喜欢它的可口可乐版,红得可爱,红得独特。然而看过上面的介绍之后感觉很失落,它超越了器物的具象化与观念的具象化,成为了纯粹的“意念化的中国传统”,实质上是解释出来的中国特色,有些牵强附会,一厢情愿,在看到这样的说明文学之前,基本没人能从实物中看出其设计理念。当设计不能靠作品证明其价值,而只能依靠解释来证明时,恰恰说明了设计的无力。
换一个角度思考也不必悲观。首先,无论应用哪种中国传统,都表明企业与设计界对中国特色的重视。其次,设计作品获奖并非只因为它具有中国特色,而是整体上比较优秀,三个作品在设计的其他方面确有不少值得称道之处,表明了我们的进步,此处不再赘述。然而,三项设计的中国特色的确有待商榷,它们基本代表着设计界的整体状况,那就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大多局限于器物形态的移植与模仿,所谓的神似、融合等理想状态大多是被解释出来的。
3.生活初见端倪
借用前人的经验之谈——当社会只有一种声音时,就会暗藏独断和片面的危险,如果中国设计在寻找自己的特色之路上,一味地回头求助传统,将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现在下断言为时过早,幸而已经出现了另外的声音。
图1-11 20世纪80年代末刊登在《设计》上的海尔广告
海尔是目前中国最成功的品牌之一,也是对于工业设计觉醒得最早的企业之一。海尔早在1987年便引入了工业设计的概念。1994年,海尔与日本著名工业设计集团GK合资成立了海高工业设计公司,以此作为海尔集团的工业设计中心,这是中国第一个由企业成立的设计公司。
1987年海尔从德国引进212冰箱,冷冻室在上、冷藏室在下是当时几乎所有冰箱的设计定式,在中国市场上也大受欢迎。然而,海尔的设计人员从设计的角度发现了这种结构的不合理:冷藏室的使用频率高,冷冻室的使用频率低,如果冷藏室在上、冷冻室在下,人们使用冰箱时弯腰的次数将减少很多。1989年,海尔推出了反常规设计冰箱,得到消费者的认同,成为其他厂家模仿的经典之作,也成为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改进设计的主流。这是海尔设计的起步,之后继续发展,从生活需求出发,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生活习惯的消费群体设计不同特点的产品。比如,针对南北方生活习惯的不同,设计了适宜南方使用的大冷藏、小冷冻型冰箱,适宜北方使用的大冷冻型冰箱。针对南方室内冬夏温差大(冬天南方室内没有暖气,比北方室内温度低很多,冬夏室内温差大于北方),设计了宽气候带冰箱。针对中国电力存在电压不稳的情形,海尔开发出宽电压带冰箱,排除了由于电压波动可能对冰箱造成的损坏,而外国产品不具备此功能,这样海尔冰箱在这一点上就独具优势。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冰箱冷冻室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冷冻室不够用了,但扔掉原来的换一台很可惜,针对这样的两难状况,海尔设计了“小小王子”伴侣型冰箱。此外,针对国内农村没有自来水或供水不足,海尔开发了不受水压影响的开口式零水压热水器。海尔的“小小神童”洗衣机则打破了普通洗衣机的设计思维定式,着眼于及时洗,适应了国人手洗时代留下的习惯。
20世纪末,海尔进入国际化发展阶段,张瑞敏认为国际化企业无法回避的一个矛盾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他认为国际化就是本土化,其具体做法是:当地设计、当地制造、当地销售,以及当地融资、当地融智。目前,海高在东京、洛杉矶、阿姆斯特丹,巴黎等世界各地拥有6个设计中心,并且在纽约、柏林等地建立了10个信息站。本土化的设计满足了当地人的生活需求,比如,针对日本市场设计的5公斤波轮洗衣机,进入日本主要家电销售渠道,成为同类型产品销量第一名。海尔设计的嵌入式酒柜(参见图1-12)则符合日本家电向开放式厨房发展的趋势,“坦克冰箱”(参见图1-13)针对日本单身贵族尤其是女性消费市场,功能简单、外观时尚,这两款产品不仅在市场受到极大欢迎,而且分别获得2002年、2003年日本G-MARK设计大奖。海尔还针对美洲人的生活习惯设计了搅拌式洗衣机,针对美国市场设计了独立式酒柜和小冰箱,这些产品都一直高居同类产品市场销量的首位。
图1-12 海尔生产的嵌入式酒柜
图1-13 海尔的“坦克冰箱”
海尔奉行“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并不专注于竞争对手的言行而专注于用户的需求,开发符合不同生活方式的产品,回应了现代设计的价值理性,这是海尔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海尔的设计从来没有出现过中国传统元素,然而,海尔在中国生产符合中国人需要的产品,不能说没有中国特色。同理,海尔在美国生产符合美国人需要的产品,在日本生产符合日本人需要的产品。海尔的胸襟与眼界非同一般,用其成功的产品向我们传达了设计的真谛,也向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往中国特色的道路。前文中已经介绍过,在思想与器物层面的设计的中国特色研究已经开始,而连接两者的组织行为层面即生活方式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海尔首先从实践上填补了这个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