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起步阶段(1978—1991年)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改革开放”政策,标志着中国社会历史发生了根本变化。早在1978年6月13日,《人民日报》以《认真调整党的文艺政策》为题,发表了“文化部理论组”的文章,在对“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阐释上,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而没有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提法;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论,正式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从此,在“二为”方针的指引下,我国文艺创作的春天终于到了。作为一种年轻的文艺样式,电视艺术在遭受“文革”梦魇之后也获得了重生,取得了开拓性进步。
一、节目形态的丰富
由于这一时期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相对自由的文艺政策,我国电视荧屏上的文艺类节目形式多样,种类繁杂,形成“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这种前所未有的艺术景观是我国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丰富百姓的精神生活、陶冶大众的艺术情操、提升观众的审美趣味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电视艺术最引人注目的是电视剧的飞速发展。1978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三家亲》等8部单本剧。1979年,中央电视台录制的《有一个青年》、《凡人小事》、《女友》等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其后的《新岸》、《何日彩云归》、《乔厂长上任记》、《希波克拉底誓言》等都获得了观众的很高评价。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电视连续剧领域涌现出了不少精品,如《蹉跎岁月》、《诸葛亮》、《今夜有暴风雪》、《夜幕下的哈尔滨》、《四世同堂》、《新星》、《雪野》、《红楼梦》、《西游记》、《渴望》等等,这些优秀作品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电视剧“发展黄金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此间,电视文艺晚会也是类型多元,亮点纷出。如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二届民乐展播、“风雨同舟情暖人间”赈灾义演、大型文艺节目《拥抱太阳》,以及《春节联欢晚会》等都大获成功。尤其是《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办更是影响深远,成为中国电视艺术的标志性事件。从1983年黄一鹤、邓在军执导的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一年一度的《春晚》一直延续到今天,规模大、时间长、演员多、传播广,汇集精品节目,以欢乐、团结、祥和为一贯的基调。“除夕看《春晚》”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新民俗。
另外,其他类型的电视文艺节目也相继诞生,受到普通观众的喜爱。如以《旋转舞台》、《综艺大观》、《正大综艺》为代表的电视综艺栏目,以《我的未来不是梦》、《再回首》等为代表的音乐电视(MTV),以“北京——波恩之夜”晚会、“中日歌星演唱会”为代表的中外电视文艺交流节目,以《西藏的诱惑》、《椰风海韵》为代表的电视艺术片等,不同种类的电视艺术节目异彩纷呈,蔚为大观,使得中国电视艺术朝着多元化和纵深化的方向稳步前进。
二、电视本体的自觉
长期以来,由于自身发展的不完善,在报刊、广播、电影等成熟的传统媒体面前,电视始终处于一种相对弱势的地位。“文革”打断了电视自身发展建设的进程,也阻碍了电视工作者对电视艺术本体特征的认知,严重地延迟了电视作为现代媒体和现代艺术的成熟周期。因此,当禁锢解除时,被挤压的内在生命力和时代需求的外在推动力相互结合,形成了强大的助推力,推动着电视事业迅速地发展起来。随着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电视艺术自身的独特性日益彰显。
首先,电视连续剧的诞生和发展充分发挥了电视艺术的本体优势。1980年,我国制作出了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揭开了我国电视连续剧的序幕,此后诞生了《赤橙黄绿青蓝紫》、《上海屋檐下》、《鲁迅》、《高山下的花环》等一系列电视连续剧佳作。电视连续剧采用多集电视剧的艺术形态,能够容纳更广阔的社会生活,诉说更漫长的人生命运,满足了观众长期收看的嗜好,跨越了对戏剧、电影的模仿,终于发现了自我——电视美学。电视剧是最富于电视特征的艺术形式之一,可以制作十几集、几十集,甚至上百集的电视剧连续播出,而其他艺术,诸如戏剧、电影根本无法完成,只有电视连续剧能够完成电视观众的这一特殊审美需求。这一时期电视连续剧的经典之作当属《四世同堂》和《渴望》,这两部以家庭为基本叙事单元的作品在环境描写、剧本创作、人物塑造等各方面都有上乘表现,以致在播出时产生了万人空巷的壮观场景,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形成一种社会话题和文化现象。
其次,各种电视栏目在荧屏上相继涌现。电视栏目一般是指有固定时长、定期播出的电视节目。这种具有电视属性的节目形态的诞生和发展,是电视本体意识的又一次觉醒,也为电视艺术的独立和完善做了重要准备。“1982年6月5日,中央电视台《舞台与银幕》栏目开播,成为我国电视文艺栏目化的先声;1984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艺苑之花》、《音乐与舞蹈》、《曲艺与杂技》及带综合特点的《周末文艺》;1988年又将《周末文艺》分为《文艺天地》和《旋转舞台》两个独立栏目。此间,地方电视台的电视文艺栏目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早在1981年元旦,广东电视台就开办了大型文艺专栏《万紫千红》,同时又推出《百花园》;1984年上海电视台开办了《大世界》和《大舞台》两个著名栏目。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两档电视栏目当属1990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综艺大观》和《正大综艺》,它们以全新的样式、丰富多彩的内容,加上吸引观众参与的创作手法,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并带动起一股兴办综艺栏目的热潮。”
最后,电视艺术片的创作热潮充分显现。电视艺术片主要是指遵循电视艺术的创作规律,利用电视的技术和艺术手段,将多种艺术样式——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摄影等兼容在一起,创造一种诗的意境,以期达到以情感人为目的的特殊屏幕艺术样式。20世纪80年代,在精英文化思潮的影响下,不少电视艺术创作者开始进行彰显自我意识的艺术片拍摄,这些作品往往充分利用电视的声画语言来表现作者的艺术理想和生命哲学,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品位。典型的如刘郎创作的《西藏的诱惑》,它以三代宗教僧侣虔诚地跋涉在朝圣之途为经线,以四位著名艺术家虔诚的艺术追求为纬线,精心编织全片,巧妙运用构图、光效、色彩等电视语言,一方面表现了唯美的自然景观,另一方面表达了深邃的文化意识、哲理意识和审美意识,成为电视艺术片的经典之作。
三、评奖机制的确定
艺术评价体系的建立、健全和完善,是一种艺术获得发展与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艺术作品的评比与评价,既是一种稳定规范的艺术批评活动,又是一种极具现实指导意义的推动力量,从理论和实践上同时影响着艺术的发展走向。随着这一时期电视艺术的发展,各类电视剧和电视文艺专项奖相继出现,它们对电视艺术的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电视剧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全国性政府奖项是“飞天奖”。其前身是1981年开始评选的“全国优秀电视剧奖”。当年的4月3日到13日,第三次全国电视节目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对1980年1月1日到1981年3月31日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播出的131部集电视剧进行评选。评选委员会由群众、领导、专业工作者以“三结合”的方式组成,具有社会性、权威性、实践性和学术性等多重代表意义。评出的优秀节目被授予“全国优秀电视剧奖”。这一年度性的“全国优秀电视剧奖”评选至第三届,即1983年时,被正式定名为“飞天奖”。这一届的评选在优秀电视剧之外增设了优秀导演、优秀男女演员等奖项,《蹉跎岁月》的导演蔡晓晴成为第一个优秀导演奖的得主,同一剧中的女主角杜见春的扮演者肖雄获得优秀女主角奖,另一位导演了《鲁迅》、《上海屋檐下》、《还愿》等多部电视剧作品的导演史践凡获得了特别奖。“飞天奖”的评选一直延续至今,作为一种电视剧批评的重要形式,它成为我国电视剧事业繁荣发展不可或缺的评判机制。
1983年,《大众电视》设立了以观众投票为主导的“大众电视金鹰奖”,它与“飞天奖”一样同为国家级电视剧艺术大奖,并得到相关文艺部门的协助。1983年3月21日,第一届“金鹰奖”在云南昆明举行首次授奖大会。连续剧《蹉跎岁月》、《武松》,单本剧《家风》、《周总理的一天》等获金鹰奖;《上海屋檐下》、《鲁迅》等获特别奖;西藏电视台首次录制的电视剧《还愿》获荣誉奖。从此,“大众电视金鹰奖”的评选活动每年如期举行,评选获得观众广泛认可的电视剧优秀之作。
这一时期,除电视剧之外,电视专栏节目和戏曲节目等其他电视文艺节目也开始设立专门的奖项。1983年,原广播电视部委托《电视月刊》编辑部和中央电视台专题部对1982年全国各电视台制作播放的电视专栏节目进行评选,联合举办了“全国首届优秀电视专栏节目评奖”活动。1983年9月14日,评选获奖揭晓,有64个节目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1984年7月30日,1983年度的全国优秀电视专栏节目评选活动在武汉揭晓,大型系列片《话说长江》获特等奖,9个节目获得一等奖,另有65个节目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1985年12月,中国戏曲电视剧设立“鹰象奖”,首届评选活动在上海举行,越剧《红楼梦》等18部电视剧获奖。这些评奖活动的开展,对电视专栏节目和戏曲节目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与批评指导作用。此外,为表彰优秀电视文艺作品,从1987年开始,我国又设立了每年一届的电视文艺“星光奖”,并从1988年开始纳入政府奖的范畴。它以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统一”作为评判标准,是中国电视文艺最高级别的奖项。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我国还设立了两个世界性的电视奖项,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1986年12月10日,中国第一个国际性电视节——上海国际友好城市电视节诞生了,并取得圆满成功。在此基础上,上海广播电视局决定今后把活动内容按照节目评奖、节目市场、设备展览三项来安排,两年一届,定名为“上海电视节”。其中的“白玉兰奖”是中国第一个国际性电视节目奖项,我国的优秀电视艺术作品《巴人》、《十字街头》等先后获此殊荣。1990年,原广播电影电视部决定由四川省广播电视厅主办四川国际电视节,并与上海国际电视节隔年举行,“把两个电视节办成广播电视系统对外开放的窗口、电视节目引进和输出的主要渠道”。“金熊猫”国际电视节目评奖作为四川电视节最重要的一项活动,旨在通过电视节目的竞赛与评选,增强世界各地电视工作者的相互了解,促进交流与借鉴,共同探索和推动世界电视艺术的提高和发展。这两个国际奖项对于激励我国电视艺术的发展、促进我国电视文艺的对外交流产生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