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流程如何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你说:流程优化一次又能怎样?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了,流程跟不上变化怎么办?
我说:不断地沉淀与创新,形成持续改进的机制和文化。
事实上,很多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以A公司为例,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见图1-16。
图1-16 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变化情况
有些管理者会问:“流程优化一次又能怎样?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了,流程跟不上变化怎么办?”他们这么问,其实并不希望得到什么回答,只是多少有些抱怨,发发牢骚。
当变化成为一种常态的时候,大家对红海、蓝海的讨论非常多,我们也不妨引用一下这两个非常时髦的词,来探讨“如果外部环境经常变,流程优化还有没有意义”的问题。
如果企业遇到的某个变化的确是从来没有碰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如科研攻关、挑战技术极限,这时流程的重要性的确是要让位于“企业家和经理人的直觉、综合决策能力、创新的功力”。
如果把上述“新鲜事”比喻成蓝海,那么经理人一旦碰到这样的蓝海,就大胆去实践吧,以往的流程应付不了这个新情况,当然也不排斥经理人从以往的流程、管理原则和制度中寻找借鉴。
然而,企业里真的有那么多蓝海吗?企业有没有在一些曾经遇到的问题上一错再错,在流程上不断出纰漏呢?这种情况很多,一位企业家曾经说:“只要不重复犯自己已经犯过的错误,就已经可以称得上卓越了。”
如果把曾经做过的业务、遇到的情景和问题以及犯过的错误称为红海,那么企业有没有把曾经的教训和经验,及时总结为流程的原则、流程的流转图、各岗位的操作手册呢?有没有尽最大努力从流程的制定、优化和贯彻执行上避免再犯错呢?犯了错误,人们常常归咎于个人、归咎于其他部门、归咎于上级领导,甚至归咎于公司老板不支持,却很少有人会把这个责任归咎于流程还不够严密、执行不力。
虽然内外部环境经常变,但是流程管理依然有现实意义:流程就是蓝海和红海中间的过渡利器,即企业一旦遭遇蓝海的“新鲜事”,只要这个事情发生过一次,就应马上转变为红海的“不新鲜事”了(见图1-17),那么,流程应迅速跟上,以避免犯错。这样不断地转变,不断将“例外的工作例行化”,就可以帮企业打造“稳定、可积累的架构”,即企业是在昨天的基础上进行持续发展,而不是不断地推翻重来。这就如同树木的生长,在已有枝干的基础上不断的抽出新芽,新芽继而变成新的枝干,最终形成参天大树。
图1-17 蓝海和红海的循环变化
企业必须建立流程持续优化的机制,对流程进行定期的回顾和分析,以保证流程的与时俱进:
● 组织外部环境是否发生了变化?
● 客户需求是否日益多样化和多变?
● 现有流程的运作效率和竞争对手相比是否存在较大的差距?
● 是否由于组织规模的急剧扩大,原来的流程文件已经不适应今天的业务运作了?
● 部门摩擦的现象是否经常出现,结果降低了效率?
● 客户满意、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是否淹没在日益庞大臃肿的官僚机构中?
除此之外,建立流程持续改进的文化是基础。
案例 中国电信的流程文化三要素
中国电信在2001—2004年开展了80多家本地网的业务流程优化活动,总结了“什么样的企业文化能使企业的流程持续改进”,得出三点结论:
一、对成效的不懈追求:注重对问题的实际改善
解读:如果企业是得过且过的60分精神,那么流程还优化什么?
● 抓住关键问题;
● 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而非一味追求完美;
● 追求有冲击力的实际效果。
二、无边际的合作与管理:非本位主义的思考方式
解读:一般企业里会有工作组,这些跨部门的工作组可以体现一个企业的流程管理水平。如联想、华为等实行了集成产品开发的企业,以跨部门组成的产品研发小组为研发的主体。
● 部门间的自然合作;
● 考虑问题的全局性;
● 不同的人能够学会换位思考。
三、学习型的工作方式:不断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并汲取经验
解读:有的部门在优化流程时,只突出优点,而对缺点讳疾忌医,只怕影响自己在领导心中的形象——这种心态,是典型的非学习型工作方式的表现。
● 主动提出问题而非回避问题;
● 勇于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
● 不断学习改进。
以上三条,如果表述在企业文化中(口头上、手册上、各级经理的高频率词汇上),那么就可以体现出一种很强的企业能力。
而这种体现了“能力”的企业文化,就和只体现了“人品”的企业文化(诚信、团结、正直等),分出了高下。我们不是说“人品”不重要,但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中要拔得头筹,一定要有“能力”,而且要把“能力”体现在企业文化中,变成企业的血液、基因。
这种体现“能力”的文化为流程管理指明了方向,也就是说,流程管理必须要以实现这种文化为目的。因此,阿里巴巴对新人进行“洗脑入职培训”时,用尽各种培训手段,让新员工理解阿里巴巴的文化为什么是“拥抱变化”。“华为基本法”也强调,要把客户需求无障碍地传递到各部门。回忆一下,你所在的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有多少是关于“人品”的,有多少是关于“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