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存在的理由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1 一副好嘴脸

《庄子·应帝王》里面讲了三个神仙,一个是南海之帝,一个是北海之帝,一个是中央之帝。中央这个帝王叫做混沌,没有眼睛,也没有耳朵,还没有鼻子,更没有嘴巴。而且他的个子很小,像个鸡蛋那么大。

混沌非常善待朋友,尤其是对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有恩。来而不往非礼也,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决心报答混沌对他们的好。他们认为,人皆有七窍,两只眼、两个鼻孔、两个耳朵和一张嘴,分别用来看、用来呼吸(闻)、用来听音和用来吃东西。但是,混沌却没有七窍,不妨为他挖出七个洞来。两人说干就干,每天为混沌凿一个窍,七天后混沌却七窍流血而死。

姑且不论庄子留给世人的共知寓意,从这个故事也可以得知,古人也认为,人在进化的漫漫长路上,或许有其他的模样,如同混沌,没有七窍。出现七窍只不过是后来的事,有了七窍才使得人有模有样。比如,对照猴子和黑猩猩,人的面貌和善得多。为什么?一是人的脸部没有那么多的皱纹,二是人的嘴脸不是前凸的。

人的嘴不前凸而是与脸面基本保持同一个维度或平面上,才让人的面孔远离狰狞,显得平和与友善。那么,人的嘴是什么原因向后收而与鼻子眼睛处于同一个平面的呢?答案是,人类的饮食和咀嚼为今天的容颜打下了基础。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马克·斯宾塞(M.Spencer)等人对南方古猿人的头颅进行扫描后发现,我们25亿年前的祖先拥有用牙齿开启坚果的能力,这一本领可以使他们在环境改变时,寻找新的食物,改变饮食习惯,适应新环境,也因此而改变了容颜。研究人员把南方古猿头颅和鼻子的数据与早期人类的数据相整合,制作了一个骨和牙齿的虚拟模型。再对黑猩猩进行观察,并测量它们的肌肉如何工作,然后将这一原理加入到模型当中,再与猕猴的模型进行比较。

比较的结果是,人的祖先南方古猿的前磨牙变大,牙齿珐琅质厚重,以及珐琅质坚固地附着在磨牙上,说明此时他们的食物要比之前假定的小型种子和坚果更大。坚硬的干果和种子等一些应急食物在气候改变和食物缺乏的时期是非常重要的生存资源。因此,现代人用工具解决的问题,早期人类祖先是用嘴巴来解决的。南方古猿常用前臼齿撕咬东西。臼齿就是颌部后面的牙齿,即磨牙。

以现代人的成人恒牙为例,共有32个,上下颌的左右侧各8个,其名称从中线起向两侧分别为中切牙(1)、侧切牙(2)、尖牙(3)、第一双尖牙(4)、第二双尖牙(5)、第一磨牙(6)、第二磨牙(7)和第三磨牙(8)。第一到第三磨牙就是臼齿。南方古猿的颊齿有平的研磨面,说明他们取食比较坚硬食物(例如硬的水果和硬壳果)。粗壮型的臼齿尤其硕大,被称为“磨石臼齿”。这种牙齿自然把嘴脸的面积扩大了,使得他们具有较大的脸以及强大的肌肉附着,嘴也向前凸出。

然而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改变却使得从南方古猿分出来的一支形成了直立人(路径是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后者与前者在牙齿上有了区别。南方古猿是后部牙齿大,而直立人是后部牙齿减小,前部牙齿增大增强。后部牙齿减小,使得咀嚼时后部牙齿用得较少,于是下颌骨及面部相关骨结构缩小,人的吻部自然向后明显收缩。早期人类外凸的吻部收缩后,其面容就与灵长类有了显著的差异,形成了平正而和善的面容。

人类学的传统解释是,直立人的前部牙齿增大后部牙齿减小是与其肉食增多分不开的。直立人能制造工具,而且有协作分工以进行共同的狩猎活动,从而能捕获更多的猎物,因而肉食增多了。但是,他们的前部牙齿的增大并不与咀嚼食物相关,似乎与用嘴来咬紧和衔住物品有关,也可能与制备动物性食物有关,例如,用牙撕扯肉食以便将其分割成小块,或是为了小孩食用而撕碎肉食等等。

尽管这种解释有许多怀疑之处,但直立人的后部牙齿缩小和前部牙齿增大却是显而易见的,也因此而成就了今天人类的短吻和几乎是七窍与面部在同一平面的构造,也才有了现代人和善的面孔。

不过,人的嘴生来并非只是为了吃和喝的,它的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说话。语言的创造、形成和发展是人类的第二大进化,一点不亚于人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进化,因为这是从精神和形而上开拓了人类生存的疆界和空间,不仅能够形成无以计数的文化产品,而且能用语言把人类的所有知识记载下来,并传承下去。

语言的创造和发展是一部鸿篇巨制,但是,从其起源来看,离不开人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嘴、鼻、呼吸道都为语言的创造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因为人类的语言首先是口语,也即有声语言,其次才过渡到创造文字,形成书面语言。语言的本质则是声音与意义的结合。因为,通过不同的发音可以携带不同的意义,这种意义是约定俗成的。

例如,“刀”和“夜晚”在汉语中是用“dāo”和“yèwǎn”的发音来表达的,在英语中尽管有书面字母knife和night来表达,但是在语音中也是最早的口语中则是用[naif]和[nait]来表达的。于是,用嘴、鼻、喉的不同发音来表达不同的意义既是语言的创举,也是对嘴鼻等功能的充分和扩大的利用。

人的嘴、鼻等发出多少不同的声音来表义呢?这首先要从人类的发音器官谈起,人类的发音器官当然不仅是嘴(口和口腔),而是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呼吸器官,即肺、气管、支气管和相关呼吸肌群组成,是发音的动力器官。二是振动器官,即喉。通过喉内的声带振动而发出声音。三是共鸣器官,由喉腔、咽腔、口腔和鼻腔连成一个形似喇叭的声道,产生共鸣。此外,胸腔、鼻腔也参与共鸣。通过共鸣作用能够加强和放大声波,美化嗓音,使其富有色彩。四是吐字器官,由口腔、舌头、软腭、嘴唇、下腭等组成,其功能可使言语清晰。

当然,人类仅仅能用嘴等器官发音是形成不了语言的,而是首先需要有音素的意义。音素(也即音标)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有了音素就能把人的发音区分开来,因为音素属于一个有规律的有限的发音系统,人的发音则是无限的。

通过音素可以把语音分为元音和辅音,它们有几个区别。一是发元音的时候,气流在整个声道内顺利通行而不受任何阻碍;发辅音的时候,声道的某一部位封闭起来形成阻碍,气流必须克服这种阻碍才能通过。比如发汉语普通话bā(八)中的b时,双唇闭拢,形成对气流的阻碍,然后双唇打开,气流才能冲出口腔发出音来。二是发元音时,发音器官各个部分的紧张程度是均衡的;发辅音的时候,形成阻碍的部位就会特别紧张。三是发元音时,呼出的气流畅通无阻,气流较弱;发辅音的时候,呼出的气流必须冲破阻碍才能通过,气流较强。四是发元音的时候,声带一般都要振动;发辅音的时候,浊辅音需要振动声带。清辅音则不需要振动声带。元音主要靠声带发音,有声调,辅音主要是用气流与牙齿舌头等其他器官摩擦发音。

因此,从辅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就可以看出人的嘴或口腔在语言形成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例如,汉语普通话辅音发音部位有7类: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音、舌根音。而发音方法则有9种,根据气流破除发音阻碍的方法分为塞音(爆破音,如b、p、d),擦音(如f、s、sh),塞擦音(如z、c、zh),边音(l)和鼻音(m、n、ng);根据声带是否振动分为清音(g、k、z)和浊音(ng、l、r);根据气流的强弱分为送气音(如c、ch、q)和不送气音(z、zh、j)。

国际音标中标明的辅音发音部位则有11个:双唇音、唇齿音、齿音、齿龈音、后齿龈音、卷舌音、腭音、软腭音、小舌音、咽音和声门音。例如,双脣音是由上下唇接触发出的声音,唇齿音是由下唇和上齿接触发出的声音,舌尖音是舌尖接触上齿龈发出的声音等等。

看看,姑且不论元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辅音如此多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基本上都是用嘴(口和口腔)来完成的。没有嘴,人类的语言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创造出来,甚至也不会有今天用语言来记载知识并传承文明。

今天,还有人以嘴能发出多种语音来证明一群人讲一种语言(方言)是有文化的标志。在说上海话是否有文化的争论中,有人以上海话中保存的尖团音、入声和清浊音为证据,说明这是学习英语的最好基础语音,由此证明说上海话是有文化的表现。当然,如果说能让嘴和口腔发出多种语音来表达多种语义,这确实是一种语言表义丰富的证据,甚至是语言多样性的体现,也可以说是有文化的表现。但如果以此为证据,则还不如说人们讲俄语是更有文化的表现,因为,俄语的发音方法更为丰富多彩,甚至有其他语言所没有的独特的语音,如弹舌音。

无论怎样,人类的嘴脸其实并非只知道吃饭,在语言的创立以及建立在语言的人类成就上,实在是为人的极大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立下了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