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基因与心灵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G.Jung,1875—1961)说,世界发展的趋势显示,人类最大的敌人不在于饥荒、地震、病菌或癌症,而在于人类本身。因为,就目前而言,我们仍然没有任何适当的方法,来防止远比自然灾害更危险的人类心灵疾病的蔓延。
尽管我们还不能防止心灵的疾病,但是,今天,我们对心灵有了一些了解,并从生命内核深处来解读心灵的奥秘。
心灵的基础当然是生理和环境,所以在基因的深处镌刻着心灵的密码。还是从基因敲除来看看,基因如何影响甚至决定着心灵。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杜克大学的冯国平(Guoping Feng)等人敲掉小鼠的一个称为Sapap3(为SAPAP3蛋白质编码)的基因,这种突变小鼠变得比正常小鼠更为焦虑并且强迫性地整理它们的面部。这种行为反复出现的后果是,它们的毛发脱落和皮肤受伤。当对小鼠服用治疗人类的妄想性强迫症的药物(选择性血清素重吸收抑制剂)后,它们的焦虑和强迫症状消失了。如果注射一种促发物到突变小鼠的纹状体内,让它们的Sapap3基因复原后,又可治好它们的强迫症,而且把这种基因仅仅放置到大脑很小的区域,也可以让它们的行为变得正常。那么,人的Sapap3基因在23对染色体的什么地方?这正是从生物学角度理解灵魂的窗口。
每个人都会产生恐惧情绪,而且除了对死亡、暴力、战争、灾难、奇异现象产生恐惧外,每个人的恐惧对象甚至大相径庭。例如,有的人怕蜘蛛,有的人怕毛毛虫,还有的人怕老鼠。那么基因是否表达着恐惧?
现在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例如,美国新泽西罗格斯(Rutgers)大学的格莱博·苏米亚茨基(G.Shumyatsky,1964—)等人发现了决定恐惧的基因,它控制着大脑中一个与恐惧反应有关的区域的蛋白质分泌。这种基因称为胞浆磷蛋白基因,能编码并产生胞浆磷蛋白(stathmin)。这些蛋白高度集中于大脑中产生恐惧和焦虑的区域杏仁体。如果这种基因缺失,哺乳动物和人就不会感到恐惧。可以说,胞浆磷蛋白基因就是恐惧基因。这就让我们能更为深入地理解人和动物的恐惧、焦虑、抑郁、精神创伤后综合征(PTSD)、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甚至精神分裂症等。
西方医学的奠基者、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Hippcrates,约前460—前370)和古罗马的名医盖仑(Galen,129—200)创建了气质的四种类型学说。他们认为人有四种体液,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这四种体液在每个体内所占比例不同,从而确定了胆汁质(黄胆汁占优势)、多血质(血液占优势)、黏液质(黏液占优势)、抑郁质(黑胆汁占优势)四种气质类型,各有不同的心理特征。
胆汁质的人是以情感发生的迅速、强烈、有力为特征,同时动作的发生也是迅速、强烈、有力。属于这一类型的人都热情,直爽,精力旺盛,脾气急躁,心境变化剧烈,易动感情,具有外倾性。
多血质的人情感发生迅速、微弱、易变,动作发生也迅速、敏捷、易变。偏于这一类型的人,大都活泼好动,敏感,反应速度快,热情,喜与人交往,注意力易转移,志趣易变,具有外倾性。
黏液质的人情感发生缓慢、内蕴、平静,动作迟缓、稳重易于抑制为特征。偏于这一类型的人大都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情感不易外露,沉默寡言,善于忍耐,注意力不易转移,具有内倾性。
抑郁质的人情感体验深而持久,动作迟缓无力。属于这一类型的人大都反应迟缓,善于觉察他人不易觉察的秋毫细末,具有内倾性。
尽管这一理论至今人们还在运用,但是其科学性也受到广泛质疑,例如,所谓黄胆汁和黑胆汁并未得到解剖学和生理学的验证。所谓的黏液质和抑郁质成分过多,必然是一个不善交际甚至有社交恐惧症的人,这种说法也只是一种并未完全证实的说法。希波克拉底和盖伦最初的研究只不过注意到了人的心理现象与生理特质的某种关系。这种联系有合理的一面,但局限于当时人类的认识,不可能获得较为科学的解读,因为他们的假说并不能得到实验科学的充分验证。
现在,生命内核的研究揭示,人的心灵当然是由生理和生物学特性所决定的,其中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心理特质,如气质、性格等。
老鼠与人的习性稍微有些相像,当它们与陌生者,尤其是具有攻击性的同类接触时,会退缩和不安。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艾里克·内斯特(E.Nestler,1954—)把一只小棕鼠放入一个装有进攻性强的大白鼠笼子内。经过10天与攻击性强的大白鼠的较量,小棕鼠似乎有了社交恐惧。即使在受到欺凌后一个月,这种在正常情况下群居的小棕鼠也退缩到笼子角落,远离大白鼠和它的其他同类棕鼠。
棕鼠的社交退缩显然与大脑中的奖励回路有关联,这个神经回路能够让老鼠在获得食物、性和药物后感到满足。随后内斯特又去除了一组棕鼠大脑奖励神经回路中的一个关键蛋白,称为大脑衍生嗜神经组织因子(BDNF)。去除了BDNF的棕鼠不再害怕有攻击性的老鼠。这意味着BDNF基因是决定生物恐惧的生物学原因,也是大脑奖赏神经回路中的关键分子。实际上,恐惧也就是一种基因编码的神经分子。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也是一种心灵的病症,总是困扰着现代人。然而,基因的变化可能是造成这种神秘的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慢性疲劳综合征有时也称作肌痛性脑脊髓炎(ME),它造成疲乏、嗜睡和记忆力差等症状。20世纪90年代该病还获得了“雅皮士流感”(yuppie flu)的绰号,从而引起人们广泛注意。尽管该病呈现精神症状,而且没有明确的生物学原因,因而人们广泛怀疑有无此病的存在,但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人患上此病,仅在美国就有100万人受此病症的影响。但是,该病又找不到明显的原因。
对病人采取血样进行基因对比分析,发现CFS患者有12个基因产生特征性变化以帮助身体处理CFS的应急状态。而其中一组基因序列可以预测某个人是否患有CFS,准确率可达75%以上。这也意味着基因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慢性疲劳综合征这种心理疾病。
其实,人类的大部分心理活动包括心理疾病都与基因紧密相联,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是,我们过去并不了解而已。当人类从生命内核着手去看待自身的心灵时,也许可能找到某种方式来防止远比自然灾害更危险的人类心灵疾病的蔓延,甚至使我们的心灵更为强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