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有关风格的理论批评,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魏晋南北朝时代,批评者即注意以“体”、“体貌”这些相当于现代所谓风格、风貌的词语来指陈作家、作品以至一个时期的文学的风格特征。曹丕《典论·论文》把多种不同体裁的作品归纳为四种风格,说:“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中评论建安七子的作品,说“徐幹时有齐气”,“孔融体气高妙”,“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等等,都是就风格立论。陆机《文赋》指出,文章的体貌千变万化,所谓“体有万殊”。他列举了十种重要文章体裁的风格特征,如“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等语,为一般人所熟悉。

到南朝,关于风格的理论批评,有进一步的发展。总结前代文论、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书中有许多地方论述或涉及风格。书中《体性》、《风骨》、《通变》、《定势》四篇,是专门论述风格的。《体性》篇探讨文章体貌和作家才性的关系。它把文章分为典雅、远奥等八种体貌,指出文章的体貌,决定于作家的才气和学习,列举了贾谊、司马相如以至潘岳、陆机等十二位大作家,指出由于他们才气不同,因而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全篇对文章风格和作家个性修养的关系,进行了相当深入的分析。《定势》篇把章表奏议等二十来种文章体裁归纳成典雅、清丽等六大类,较之《典论·论文》、《文赋》,持论更趋细密。《风骨》篇针对当时靡丽柔弱的文风,提倡文章应当写得爽朗刚健,即具有风骨。《通变》篇探讨历代文风变化,从上古到晋宋,由质趋华,风力(即风骨)日衰;主张折中今古,使文章有文有质,主旨与《风骨》篇提出的风骨与藻采兼备的观点互相呼应。此外,《时序》篇论述历代文学发展,很注意揭示各时期的文风特征。如说东汉文章深受儒学影响,形成“华实所附,斟酌经辞”的文风;建安文学因社会动乱,“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东晋因玄学流行,文章“辞意夷泰”。分析都颇精辟中肯。在《辨骚》、《情采》、《物色》诸篇中,刘勰纵观历代文学发展,指出文章的两大源头,“六经”之文雅正,楚辞之文奇丽;后来汉赋以至晋宋文章,着重学习楚辞,日趋藻饰,形成不良文风。因此他大力提倡宗经,要求以学习“六经”雅正的文风为本,同时吸取楚辞的藻采,以期做到执正驭奇,使文风华实结合。由此可见,关于文学风格的论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不但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形成了一条贯穿全书的主线。

当时另一文论专著钟嵘的《诗品》,也着重从体貌风格方面考察和品评诗人。《诗品》在评论许多诗人时,常常注意揭示他们创作的风格特色,在这方面发表了很多精辟的见解,成为《诗品》的主要构成部分。它常常指出某家之诗源出某家,也是根据对各家诗歌体貌进行分析和比较得来的论断。如评西晋张协诗曰:“其源出于王粲。文体华净,少病累,又巧构形似之言。”即是说张协诗具有华净、巧构形似之言的风格特征,而此种风格特征又渊源于王粲。钟嵘在《诗品》中根据对各个诗人作品体貌的分析、比较,把诗歌分为源出《国风》、源出《小雅》、源出《楚辞》三系。《国风》一系又分两支,《楚辞》一系又分三支。钟嵘在这方面的分析、论断不一定都正确,但他从体貌风格方面对前后许多诗人的渊源影响关系进行探索,重视诗歌流派的研究,开拓了文学批评的领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风格批评和流派探索,构成了《诗品》一书的主要部分,由此也可见风格论在该书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地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魏晋南北朝有关风格的理论已经相当发达,归纳起来,大致有作家风格论、体裁和作品风格论、时代风格论、建立在风格分析基础上的文学流派论等诸种。此外,江淹的《杂体诗序》有曰:“关西邺下,既已罕同;河外江南,颇为异法。”关西、邺下、河外、江南,分别指西汉、曹魏、西晋、东晋四个朝代,它们分别建都于不同地区。江淹的评论,既指不同的时代风格,也涉及地域,为后来地域风格论开了先河。至唐初《隋书·文学传序》比较南北朝文学的不同有曰:“江左宫商发越,贵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地域风格论的色彩就更加明晰了。

唐宋元明清时代,文学理论批评进一步发展,除专著、论文外,还出现了诗话以及词话、曲话、选本、评点等多种样式。有关文学风格的批评,仍然分量很大,占据着重要地位,特别在诗、词、散文批评中尤为显著。其情况纷繁,不能详述。但就其论述角度而言,大致上也不脱上述作家、体裁作品、时代、流派、地域诸种。举其著者,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大致描述不同类型诗歌的风格,属作品风格论;论词有婉约、豪放之分,论散文有阳刚、阴柔之别,则属流派风格论。由于有关文学风格的理论批评,材料众多,地位突出,因此,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不但是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也有助于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包括作家、作品、流派等)增加认识和理解。

建国以来,学术界对古代文学理论批评颇为重视,有关著作、论文发表很多,近十多年来更是如此。研究的领域在拓展,程度在深入,这是很可喜的。但对古代文学风格学这一重要课题,却显得注意不够。单篇论文固然也有不少,但大多数局限在个别文论家、文论篇章的小范围内,如对《文心雕龙·风骨篇》、刘勰风骨论的探讨。詹锳先生的《文心雕龙的风格学》是一本很有质量的专著,也仅就《文心雕龙》进行论述。我在前几年研究《文心雕龙》、《诗品》时,也颇注意两书中有关风格的言论,写了若干篇章,后来收入拙著《文心雕龙探索》和《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与杨明合著)两书中,也是局限在小范围内。

吴承学君这本著作,可说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饶有意义。全书内容丰富,视野宽阔,涉及面颇广,举凡作家风格、体裁风格、时代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等,均有专题论述。在论述每一专题时,究源竟委,考察其渊源和历史演变,作出深入细致的分析。他勤于学习,敏于思考,在搜集、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往往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惬人心意。他还注意到学习、运用新的文艺理论,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分析,因而使人感到不但材料相当充实,而且观点比较新颖。在我所看到的近年来青年同志所作有关古代文学的论著中,这是一部很有质量的书。于今出版有日,为之欣喜。

承学此书是他于1987年至1990年在复旦大学攻读“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博士研究生时所作的毕业论文。当此期间,不少学生忙于找寻较好的经济出路,学习情绪不安定,但他仍能专心钻研,甘于坐冷板凳,终于写出这部著作。韩愈曾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又说:“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答李翊书》)我很喜欢这两句话。承学在研究方面取得好成绩,使我更加相信这两句话包蕴着真理。由于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关风格的理论批评资料异常丰富,承学此书的论述,当然不可能面面俱到,甚至有些较重要的理论批评,也会有所遗漏;书中某些论点,论证尚不够充分,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承学将本着孜孜不倦的精神继续探索,也期望引起学术界同行的呼应和争鸣,使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的研究,今后更加深入发展。

王运熙

1991年12月于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