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前言
政策科学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西方工业国家兴起的一个全新学科,曾被人视为是“当代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发展”。在五十多年的学科发展历程中,受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综合影响,政策科学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公共政策已成为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主要工具之一。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恢复建立公共行政学科以来,公共政策的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在众多专家、学者的辛勤努力下,其研究成果斐然。进入21世纪后,市场经济的完善、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迫切需要政府提高自身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的能力,从而对公共政策的研究与教学又提出了更高要求。
1996年,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了我们编写的《公共政策分析》一书。作为教学与研究成果的总结,该书获得了学界同仁的认可与好评,被许多高校用作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用书,并荣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但实事求是地讲,该书的体系和内容均存在较多的不足与缺憾。因此,2006年我们重新编写了这本书,并作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出版后共印刷十次,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和鼓励。因此在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支持下,我们决定予以修订,并作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再次出版。
总的来说,本书总结了公共政策学界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经验,在四个方面做了较大的改进:
一、作为修订和再版的教材,本书在体系与内容上对原书进行了较大修改与变动,既注重对公共政策基本概念与理论的介绍,又注重对政府决策基本过程与环节的剖析,更注重对学界最新研究动态、最新学术观点的梳理。
二、尽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共政策研究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但时至今日,中国的公共政策研究仍然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公共政策理论与方法的本土化进程依然缓慢。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用利益分析方法来思考转型期中国公共政策实践中的许多问题,因此书中某些内容体现了我们所提出的“利益政策学”的研究思路。我们期望这样的努力能对加速公共政策本土化进程有所裨益。
三、公共政策分析是一门实践性与操作性很强的应用社会科学,学科性质与定位决定了本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们在以下两方面进行了尝试:其一,每一章后面都附有“案例分析”,我们希望这些案例有助于读者更为准确、深入地理解相关的公共政策理论,掌握相关的公共政策分析方法。其二,本书十分重视公共政策分析的实用技术的介绍。从第八章到第十二章对公共政策分析的技术与方法、特别是公共政策分析的量化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四、我们在写作与编排时力求规范。章、节的逻辑结构力求合理、清晰;直接引文和重要的参考文献统一用脚注方式注明出处;每一章的前面按照统一格式设置了“内容概要”与“要点提示”,每一章的后面统一编写了“关键术语”和“复习思考题”;每一章都附上了一定数量的“参考书目”,便于读者进行延伸阅读;在全书后面统一编排了“中英文人名对照表”。
与第一版相比,在第二版中,我们对本书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修改。修改内容主要是结合教学实践,更新了部分案例,调整了部分篇章内容,修订了个别文字错误,并根据新华社译名室编的《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对书中英文人名的译法进行了全面订正。
目前本书的具体分工是:
陈庆云 第一章、第八章、第九章
李永军 第二章
曾军荣 第三章、第七章
王洛忠 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
鄞益奋 第十章
郁俊莉 第十一章
黄璜 第十二章
在本书第二版即将付梓之际,对诸位作者的努力与合作表示感谢,对北京大学出版社耿协峰等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们参阅了大量中外文文献,吸收了许多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在行文中不能一一注出,在此一并致谢!同时,由于时间和水平所限,书中肯定存在不当甚至错误之处,恳望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陈庆云
2011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