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咖啡:张信刚文化与经济讲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喝咖啡与饮茶和社会、文化、政治的关系

咖啡传到中东以后,在叙利亚有商人想到要将咖啡作为单独的货物来卖,就出现了咖啡屋。我在土耳其住过半年,我注意到,大家真的都很喜欢喝咖啡,但是,每天都喝好几次茶的人也非常多。《古兰经》里有明确禁止喝酒的经文,很多社会学家认为,正是这条禁令使得咖啡和茶在穆斯林国家里特别受欢迎。16世纪时,奥斯曼帝国内咖啡屋盛行,许多宗教人士借咖啡屋传播官方不认可的教义并且组织信众,苏丹就下令禁止咖啡屋。

1639年,在意大利也开张了咖啡屋,大家聚在一起聊天,结果就是无所不聊,常常会骂那些当政者,当政者听到了心里就不舒服,就要找个理由把咖啡屋关掉。在历史上,欧洲国家至少曾经三次关闭咖啡屋。英国的查理一世被斩首,查理二世上台之后,咖啡屋的一些言论对他不利,他就找理由关掉咖啡屋。中国有句古话“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同样的道理,你能把咖啡屋禁掉,但是你不能把人们的嘴巴封住。

19世纪中东地区的咖啡屋

英国把美洲作为殖民地时,美国人也喝茶,英国人就要抽税,但美国人说没有代表权就没有交税的义务,结果有人强行登船,把英国运来的茶倒在波士顿的海里去了,这就是波士顿倾茶事件,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之一。这件事就是由构思者们在咖啡厅里讨论出来的。而自从波士顿的倾茶“派对”之后,美国人也逐渐转为喝咖啡了,这和后来拉丁美洲的咖啡种植业大发展绝对有关系。

我在巴黎住的时候,很喜欢带来访的朋友去拉丁区的旧法兰西戏剧院(Comédie-Francaise)对面的一个叫做Le Procope的老咖啡馆。这是1686年时一个从西西里来的叫Francesco Procopio的意大利移民开设的一家卖咖啡与冰激凌的小店。因为他卖的咖啡味道香浓,又靠近剧院,所以生意非常兴隆。18世纪下半叶,法国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艺术家们常在这里聚会。伏尔泰简直就天天耗在这里;年轻军官拿破仑有一回在这里喝完咖啡没钱付账,就把军帽留下来当抵押;后来当了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也常光顾这家时髦的咖啡馆;法国大革命的领袖人物丹东(Danton)也时常在这里和他的同党们密商。所以说咖啡馆对法国大革命有催化作用一点也不为过。这也就会让你明白,为什么过去欧洲和伊斯兰世界的统治者们经常要关闭咖啡屋。

咖啡屋甚至还曾发挥过对整个世界的资本运作产生巨大影响的功能:证券交易所这个概念就是一帮买卖股票的中介人在纽约华尔街上的一家咖啡屋里讨论出来的。

喝咖啡的地方有咖啡屋,喝茶的地方则有茶馆。“老舍茶馆”大家都听说过,但这本来是老舍虚构的,只是人们根据《茶馆》这个话剧把这个茶馆建起来了。这就是文化产业,有了文化根基就能发展一些相关产业,文化与经济是联系在一起的。《茶馆》里有一段,在墙上贴着一句话“公共场所,莫谈国事”。中国当时的情形与16世纪的奥斯曼或者英国是一样的,人们的言论被控制得很严。现在的茶馆都做得很现代化,人们来到这里是“摆龙门阵”来喝茶,而不是品茶的,大家坐在一起聚一聚,聊聊天,喝喝茶,不像陆游、苏轼那样用新火试新茶。我去四川、重庆都看到很多这种茶馆,人们喝茶可以喝好几个钟头,茶馆里还可以下棋、打麻将。

茶与咖啡现在都很国际化了。我去亚丁湾和红海交汇处,就在也门对岸的吉布提,看到那里的年轻人用玻璃罐子喝茶,很方便,和中国“文化大革命”年代的做法很相似。茶在日本当然非常盛行,而且日本的茶道是与禅宗以及武士道结合在一起的。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日本茶道有严密的组织形式,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烦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茶本身的消费量不是很大,但是与茶相关的许多活动,带动了茶的发展。日本的茶往往做成茶末的形式,绿色的,很精细。在中亚国家,人们有一些本土的喝茶习惯,比如说,中亚几国都用碗喝茶。

手执大茶杯的作者与用玻璃罐喝茶的吉布提青年

我多次到过土耳其,他们在1888年的时候跟日本学了种茶,回来后在黑海东南岸一个雨量充足的地方种植茶叶,成立国营的茶公司,现在正在推广有机种茶,而且还在茶厂里配置农业部的研究人员,另外还有单独的试验室。他们研究的不只是其传统上喝的红茶,还在出产绿茶,想在国际市场上打开一条高端茶产品的新路。

其实,除了茶和咖啡,另外还有三种东西,跟它们有相似之处,分别是槟榔、Khat和可口可乐。大家见过槟榔吧,人吃了之后会兴奋、开心,可能会傻傻地笑。据说做苦力的人,以及开长途车的司机,为了保持精力,都喜欢嚼槟榔。台湾地区就有很多槟榔。槟榔不是直接拿来吃的,而是切开以后往里面塞一些石灰,嚼完之后就吐出来。台湾地区有“槟榔西施“,一般在公路交通出口都有穿着很清凉的女孩,吸引司机去买槟榔,这也是一种营销策略了。

也门的Khat地摊

大家对Khat可能会比较陌生,有人叫它阿拉伯茶,看起来就像青菜叶,在也门和东非特别多。据我看到的资料,一个也门的家庭,平均一个月要把17%的收入花在买Khat上。在索马里,街上经常会看到人们嘴里在嚼这样的东西,无论男的女的都嚼。买卖Khat是大生意,有权势的人能够取得垄断买卖权。Khat里应该含有一些令人兴奋的物质,但不是咖啡因。

可口可乐大家都非常熟悉了。Coca是南美洲的一种植物。19世纪末期的美国药房都兼卖饮料,在南部亚特兰大(Atlanta)的一间药房,有一天,汽水不够了,店主就到药房后面拿了一些药掺上水加到汽水里,结果大受欢迎。人们问他这是什么,他说叫可口可乐(Coca Cola),名字因此就传开了。可口可乐的配方,至今除了持有人家族之外无人知晓,但至少含有咖啡因,还有很多糖。可口可乐在宣传、制造、市场营销等方面都是20世纪最成功的商品之一。20世纪2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并将名字翻译成中文“可口可乐”,很成功。这么简单的一样东西,包含了很多文化、经济、社会、政治的因素在里面。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茶与咖啡。茶与咖啡都是在16世纪的时候传到欧洲的。17、18世纪的欧洲人还觉得中国很神秘,伏尔泰等作家,用他们的想象把中国描绘得很美好,中国的形象很完美,所以有一阵子在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人们会把中国的瓷器摆放在家里,以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品位。有钱的人家会专门在家里开辟一个小角摆放中国装饰品。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在中国和欧洲国家的贸易中,茶和茶具占中国出口的大宗。

目前,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产茶国,年产量大概1000万吨。但是世界上最出名的茶叶品牌是立顿(Lipton),它不生产,只包装销售,每年获利甚丰,应该远远超过任何一家中国的茶叶公司。就算在中国,恐怕任何一家中国公司的茶叶都没有立顿茶叶或是雀巢咖啡那样普及,更不要说在全世界的销量了;而且目前中国的茶叶公司也没有足够的研发力量去做市场调查和品质改良。据我看,基本都是在做一些比前些年改进了很多但也因此使价格高了很多的包装和营销工作。等到哪家公司的茶叶普及到全国每个超市和便利店都能买到的时候,中国茶业的现代化就成功了。

英国的正式茶点(High Tea)

一开始咖啡在欧洲并不顺利。虽然欧洲人向阿拉伯人学了很多东西,但是他们一般选择茶而不是咖啡,因为咖啡被认为是穆斯林国家的产品。但是当英国占领了印度以后,英国社会上普遍有了喝茶的习惯,并把茶传到了北美洲。

作者在一个乌兹别克斯坦家庭作客时用碗喝茶

全世界在欧洲殖民主义的影响下,茶的普及要比咖啡早,当然茶从来没有像可口可乐那样大规模的商业化。还有,郑和下西洋对茶的推广作用也不可低估,因为他的舰队带了许多茶叶,一则供自己饮用,二则以促进贸易。除此之外,中国的瓷器也因此得到了推广。有人认为,中东一带的人喝咖啡都用没有柄的小瓷杯,其实就是郑和当初带过去的中国喝茶用的瓷杯。在中亚地区,一般都是用碗喝茶,这和中国西北地区的习俗相似。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咖啡在美国才真正发展起来,那时才有大公司推广咖啡。它们的策略是推广低质量磨成粉的真空罐装咖啡,如Hills Brothers、Folgers 和Maxwell等牌子。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在欧洲的士兵非常喜欢喝咖啡,每天要喝很多杯,因此每杯都很淡,这就是欧洲人所鄙夷的“美国咖啡”。战后,美国的咖啡业者协会进行了持续的宣传工作。他们最大的成功就是使雇主们给所有员工在上班时有一段休息聊天的时间,并且把这段时间称为“coffee break”,而不是英国用的“tea break”这种叫法。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美国几乎每个办公室里都有一个小小的咖啡间,员工可以随时去倒一杯来喝。美国的消费量使世界咖啡产量大增,也使美国公司在咖啡期货交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巴西等国的经济与咖啡价格息息相关,巴西总统的两次选举就决定在咖啡价格上;甚至还有一位巴西总统因为咖啡价格下跌的压力而开枪自杀,死前还留下一封“情辞并茂”的遗书。

今天世界上70%的咖啡是在南美洲生产的,许多咖啡园的主人往往是美国的大公司。但是世界各主要咖啡生产国就像石油生产国一样,有国际协议规定售价不得低于多少,也有生产配额。这样商业化和国际化的咖啡豆生产和6世纪时埃塞俄比亚的牧童见到的咖啡豆可真是大相径庭,而也许这就是人类社会无法避免的进步吧!我的看法是,既然躲不过去,咖啡原产地的埃塞俄比亚也好,茶原产地的中国也好,就只能参加这场国际大游戏了。

阿拉伯咖啡豆固然是公认的好咖啡豆,但是它的生命力不够强,时常被天气或害虫损坏。所以就有另外一种生命力很强但是味道较苦的原产自刚果的罗布斯塔咖啡豆充斥市场。刚果所在的地区是法国的殖民地,所以法国人一般都喝用罗布斯塔咖啡豆煮的咖啡。

而大众化的另一个表现是速溶咖啡的出现和大行其道,以及为不愿或不能喝刺激性饮料的人们特制的无咖啡因咖啡。然而,大众化的淡咖啡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20世纪60年代中期,有一个移民到美国的叫Alfred Peet的荷兰人不信美国人天生就喜欢喝味道很差的咖啡,认为他们只是不知道什么叫做好咖啡。于是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附近开了一间小型的咖啡店,强调原料是百分之百的上品阿拉伯咖啡豆,并且采用重烘焙,每天只供应新鲜咖啡。我曾经好几次到他开的第一家Peet’s Coffee&Tea小店里去和加州大学的教授会面,每次都是一饱口福。这家咖啡店可以说是美国精品咖啡文化的开山鼻祖。

之后,在1971年,有三个华盛顿州西雅图的青年人志同道合,决定开一个他们心目中的梦幻咖啡馆。结果他们创建了星巴克(Starbucks),既当场卖新鲜的咖啡,也卖咖啡豆和一些咖啡用品。现在星巴克已经成了一种世界性的文化,里面可以无线上网,可以自由地聊天,保证顾客有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目前全世界一共有17000多家星巴克,大中华区的第一家1998年开在台湾地区,1999年进入内地,2008年的时候在港澳台加上内地就有500家了。全世界美国占了11000家,加拿大1000家,日本800家左右。星巴克整个是现代心理学在商业上的应用,同时也符合现代都市繁忙生活的需要,跟中东以前的咖啡屋的社会功能差不多,只不过是现代版而已。经营者善于经营管理,不能不承认他们做得很成功。

今天的讲座开始之前,我特别要求组织者给大家每人一杯茶或者咖啡,并且我也要求他们做了一个统计,结果是这样的,进来的人当中,有110人要了咖啡,49人要了茶。大家对这个结果是不是很惊奇?在茶的故乡,在北京大学的这个报告厅里,在这次以茶与咖啡为主题的讲座中,选择咖啡的听众是选择茶的人的两倍还多。[1]

北京大学校园里的师生缘咖啡厅

我也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做了一点实地考察,这里没有专门的茶室,但是有五家称作咖啡厅或咖啡馆的餐饮地点。所以最后我想说“谁遣香茶挽梦回”,也许是时候要“且将新火试新茶”了。我今天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1] 作者2010年秋又应邀到山东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做了同一主题的演讲,也请组织者给每位听讲者一杯茶或咖啡。在山东大学的350位听讲者中,70%选择茶,30%选择咖啡;在中央财经大学的170名听讲者中,选择茶与咖啡者各占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