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研究文学制度,或者说从制度的视角研究文学,是近些年来的一个热门课题,其理论根据,还是中国传统的“知人论世”。从作家的视角研究文学偏重于“知人”,从制度的视角研究文学,则属“论世”。这种研究文学的方法,在西方属于社会历史研究方法的范畴,也是很传统的。当然,一些后起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在涉及文学问题时,也会谈到一些与制度有关的问题,如福柯的知识社会学理论和布迪厄的场域理论等。“知人论世”或社会历史的研究方法,属于文学的“外部研究”,即研究文学文本以外的一些环境因素,而不是文本本身。这种研究方法,以前习惯于谈论一些诸如自然条件、文化习俗、经济基础、社会变迁之类的问题,失之于泛,如今集中到具体的制度问题上,得之于专,所以近些年来,颇为一部分学者所喜好。
从制度的视角研究文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制度研究,是从今天的文学制度中,抽取出一些单项元素,如管理、出版、传播、接受,乃至教育、社团、期刊、稿酬等,用以研究既往时代的文学或别一国度的文学,以说明其所受这些制度因素的影响。但这种制度研究所涉及的单项,因为并非仅仅属于文学制度的构成因素,而是普遍的社会制度或文化制度的组成部分,所以并不能真正深入地说明文学问题。狭义的制度研究,面对的则是文学制度的全体,或者说是一个已经完形的制度。文学这种精神界的花朵,就植根于这个制度的苑囿之中,它的生长和发育,无一不受这个制度所提供的气候和土壤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综合的、有机的、整体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就能较深入地说明文学问题。对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问题,尤为适宜。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种逐渐制度化的文学。这种制度化,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主要表现为文学有赖于一个普遍存在的文化市场生存,这种文化市场不是古典式的,以官、私刊刻为生产手段,依靠趣味共赏、诉诸同好来维持文学的消费和流通,而是附属于一个整体的、在先被称作资本主义、如今被称作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举凡文学的生产、出版、发表、传播、流通、接受、消费等等,都有赖于这个文化市场的中介,通过这个文化市场才得以实现。所以,研究现代文学制度,就不能不关注这个文化市场,以及与这个市场紧密相联的种种制度性因素。
新中国成立以后,现代文学生存其间的这个文化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的主要表现,便是它的属主,由原来被称作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体制或市场经济体制,变成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个变化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一个经济制度问题,但实质上却是一个整体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变化。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变化,所以,研究这期间的文学制度,就不能不关注这个整体的社会制度的变化问题,尤其是在其中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的政治因素。这种起决定作用的政治力量,不仅仅造就了一个新型的社会制度,同时也构造了一个附属其下的文学制度,中国文学由是进入了一个制度化的时代。这种文学制度生成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在其后的十余年间,渐趋一统。虽然“文革”当中,被“彻底砸烂”,但“文革”后又恢复重建,延续至今。近六十年来的中国文学,就是生存于这个统一的文学制度之中。变化只在于,“文革”前的十七年,这个制度的一统化程度较高,“文革”后则迭经改革,诸般皆有所松动。但这个制度的存在,毕竟是一个事实。所以研究当代文学制度,自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也有充足的理由和根据。
但凡一个制度的诞生,总有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是由前一种制度,转换成后一种制度,或由无形的制度,变成有形的制度,抑或从非制度化到制度化,总要伴随着一种历史的阵痛。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许多极为复杂、极其艰难的涤除、开创、蜕变、组合的事件发生,以及因此引起的诸多矛盾和斗争。如宇宙之大爆炸,胚胎之初养成,一切生命的原质,和影响后来的生长、发育,乃至异变、绝灭的基因,无一不孕育其中。展示这样的过程,揭示其中的关键和细节,如探究宇宙生成、生命诞生,寻其根而溯其源,总一知而百惑解,当代文学之种种隐曲幽微、诡谲迷奥,豁然显矣。
与此前学者所做的现当代文学制度研究不同,张均博士的当代文学制度研究,旨在论析当代文学制度的发生,揭示在这个过程中,种种社会政治力量(权力)的作用,以及因这种作用而导致的文学内外各种势力之间的博弈;正是这些势力集团(包括其中的个体)之间的博弈,使当代文学制度不至于在人们的印象中,仅仅是一些无生命的机构、规则和政策条文,而是一个个“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恩格斯语)的个体或集团活动着的历史现场。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均是人化了文学制度研究,或曰把文学制度研究还原成了人的研究,即构建制度、操作制度和被制度所构建、所操作的活生生的人的研究。这是张均博士的一大发明,一个创举,也是本书独特的价值和魅力之所在。相信它的出版,会为文学制度研究开辟一片新天地。
张均博士与我有师生之缘。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曾在我门下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从事实际工作多年,在中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又转而到我这儿做了两年博士后研究,这本书就是他在博士后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书稿交付出版之际,嘱我写几句话作为纪念。
是为序。
己丑年冬至日于武汉大学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