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书(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语言的思维功能

一、如何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直接涉及语言和人类自身的关系。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先要理解思维这个概念。

思维在传统上属于哲学和逻辑学的范畴。哲学中把思维看作是人类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人的感觉器官对外在事物直接的感觉和知觉属于感性认识,还算不上思维。思维是理性的认识。思维以感觉器官的感觉和知觉为基础,同时借助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可以概括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逻辑学是对思维形式的研究,把概念、判断和推理看作思维的基本形式。

在哲学和逻辑研究中,思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已开始从实证科学的角度探索人类大脑中的这一神秘现象,让人对思维的性质有了更多的认识。现代心理学认为,思维是知识的认知、获取和运用的过程,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证明,思维作为人脑的活动,具有大脑神经生理的基础。

无论是传统的哲学、逻辑学对思维的研究,还是现代科学对思维的探索,语言都始终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在传统哲学和逻辑学对思维的研究中,语言是一个窗口。研究者完全是凭借着语言来研究看不见的思维过程。思维的基本形式都要依靠语言。概念表达要依托词语,判断和推理要在话语中实现。即使使用像数学符号那样的表达形式,也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心理学则认为,客观的现实通过认知转化为主观化的信息必须有一套符号。符号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中介。符号可以有视觉形式、听觉形式等各种物质载体,但最基本最重要的符号是语言。语言符号帮助人达成对外界的认知,储存认知的成果,并且发展人的认知能力。认知神经科学则证明,大脑中有专门控制语言功能的区域,和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语言的思维功能是语言的基本属性。

二、如何理解语言思维功能的生理基础?

大脑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是人的各种行为的指挥中枢,也是人类语言思维能力的生理基础。本小节对大脑基本构成和功能分区做一个简单介绍,目的是从神经认知科学的视角揭示语言和思维的内在联系。主要掌握以下两个方面:

1.了解大脑的左右分工。人的大脑有左右两个半球,中间有脑桥连接。人在出生时没有左右大脑的分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语言认知能力的成熟,大脑左右半球开始承担不同的支配行为的功能。这表现在左右大脑分别控制相对一半的身体行为,即右半边躯体的行为由左脑控制,左半边躯体的行为由右脑控制。此外,大脑左半球还控制着语言功能以及相关的计数、分类、推理等功能,掌管抽象的、概括的思维,而大脑右半球则在音乐等艺术感知、人的面貌识别、立体图形的识别、整体把握能力、内在想象力等方面起着主要作用,掌管不需要语言的感性直观思维。大体上,抽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同受左脑控制。

2.了解大脑的其他具体功能分区。大致分为躯体运动区、躯体感觉区、视区和听区,对称分布于大脑的左右两个半球。人类特有的语言功能区基本都在大脑的左半球。比较有名的是布洛卡(Broca)区和韦尼克(Wer-nicke)区。布洛卡区在大脑的左半球前部,如果受损会得失语症,丧失说话能力,存在句法表达障碍,不会使用单纯表达语法功能的成分,对句法结构的理解也出现困难。韦尼克区在大脑左半球的后部,如果受损会得感觉性失语症,可以听到别人的话,但不能理解,可以流利地说出句子,但句子的意义却是混乱的。

对于大脑功能分区的研究多基于对脑部受损伤的患者的临床观察。研究者透过损伤造成的行为能力缺失来判断脑部结构的功能分区。大体上,人脑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但并不是绝对的,思维过程往往需要这些功能的综合运用。从对大脑功能分区的初步研究看,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生理基础具有很大一致性。

三、如何从儿童语言习得过程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儿童语言习得也称第一语言习得。与之相对的是指一个人掌握了母语之后,再学习其他的语言,这称为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不同的是,第一语言习得与思维和认知的发展是同步的,因此成为我们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的一个途径。这里主要从词汇和语法两方面来看儿童语言习得和思维发展的关系。

儿童学习词汇的过程是一个对外界的概念认知过程。对孩子来说,学会了一个词,也就认识了词的概念所反映的一类事物。儿童掌握一个词也是对事物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孩子从一岁开始零星地掌握词汇。一开始对词所指代的事物的范围往往认识得很不准确,比如以为“猫”只是指自己家里那只小花猫,或者以为“猫”是所有毛茸茸的有四条腿的小动物,这时不能说孩子学会了“猫”这个词,也不能说掌握了“猫”的概念。当孩子真正掌握了“猫”这个词时,也就同时认识了“猫”所指代的动物和其他类动物的区别。可见孩子是通过词汇的掌握认识一类一类的事物的。从一岁到六岁,孩子的词汇量会从0上升到2000以上,特别是在两岁以后,词汇量增加速度非常快。

儿童语法的掌握体现在语句的使用中。儿童一般经过独词句和双词句的阶段再逐渐掌握多层次结构的语句。独词句和双词句阶段孩子还不会使用形态、虚词等纯粹表语法功能的成分。但类似“狗叫”、“猫跳”之类的双词句中,已运用了不同词类的组合和结构关系。到进入复杂句式的运用阶段,孩子就已经掌握了语言的基本语法体系。语句的使用是儿童运用语言表达特定情境下的经验认知,对现实现象作出判断或推理。从独词句到双词句,再到复杂的句式结构的运用,掌握的语法形式越来越多了,对外在世界的各类现象之间的关系也有越来越多样的认识了,比如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先后顺序、因果关联等等。语法的掌握过程也是儿童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的过程。

四、如何理解儿童语言习得和大脑分工的临界期(the critical period)?

儿童语言习得具有先天的生理基础,这就是大脑具有的机能。但是如果出生后没有处在正常的语言环境中,没有外在的社会条件,这种语言能力就不能得到开发,到大约12岁左右,这个潜能就消失了,以后再也无法像正常人那样运用语言,心智也不能得到正常发展。这个时间称为语言习得的临界期。

儿童语言习得的临界期和儿童成长过程中大脑左右分工的时间是一致的。如果五六岁前的孩子大脑的左半球受损,右半球还可以部分地代替左半球的功能。但是过了语言习得临界期的孩子,如果大脑左半球受到损害,丧失的语言能力就很难恢复了。这说明到语言习得的临界期时大脑左右半球分工也已经完成了。

还有研究表明,出生于聋哑父母家庭的孩子如果把手语作为“母语”,那么手语习得的过程和正常孩子自然语言的习得过程类似,同样具有临界期。手语和自然语言一样也是一种思维表达的工具。作为母语的手语习得同样具有临界期,说明临界期与大脑的思维功能及生理机制的密切关联。

总之,儿童语言习得临界期的存在,既体现出语言能力具有先天的自然生理基础,同时也反映出具体的语言系统的社会属性,离开正常的语言社会,先天的语言潜能无法实现。

五、如何理解语言和思维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从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密切相关性及其生理基础,可以看出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是人类共有的能力,依托于共同的生理基础——大脑。但是,母语习得和大脑分工临界期的理论也说明了,这一人类共有的能力要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实现。离开正常的社会环境,这些潜能不能得到发挥,人无法学会说话,智识也不会得到开启和发展。

每个社会环境都具有特殊性,每个社会的语言结构形式也具有特殊性。世界上的语言有几千种,它们的外在形式结构都具有明显的差异。人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语言,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个认识客观世界的特殊方式,包含着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语言是一套对现实现象的符号编码。不同的语言对现实世界的编码方式有很大不同。这可以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比如,音义关联模式、词汇的概念分类、语句表达中必要的语法范畴等。不同语言间的种种差异充分体现出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思维能力的普遍性和思维方式的特殊性,与语言的性质是密切相关的。人类语言能力基于共同的机制,那么在千差万别的具体语言结构中也一定隐含着共同的结构原理。语言既具有全人类的普遍性,也具有不同语言结构的特殊性,二者都是语言本质研究所不能忽略的。我们不能因为人类思维能力的共同性而忽视语言的多样性,也不能因为语言的多样性而断定各民族的思维能力有强弱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