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考上北大(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姓名:余韧哲

录取院系: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毕业中学:长沙市一中

获奖情况:2008.5“省直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

2008.11厅直“优秀团员”称号

2009.6厅直“优秀社会实践工作者”称号

2009.10湖南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一等奖

2009.9长沙市中学化学竞赛特等奖

2008.6长沙市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初赛二等奖

2010.5校级“新概念三好学生”称号

2009.8校级“新概念三好学生”称号

2008.7校级“优秀团员”称号

2009.2校级“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2008.5校湘苑文学社“优秀社员”称号

2009.7校通讯社“优秀社员”称号

还顾望旧时,前路漫浩浩

从得知自己即将跨入燕园大门至今,已有一月余。亲朋好友源源不断的称赞与祝福在我看来甚是夸张,却又如笼着飞机的云雾一般稳稳当当地托起我高考后完全释然的心,旋即在我眼前弥散开来,模糊了本是直指未来的视线。在高三拼搏的日子里,我曾信誓旦旦:毕业后的暑假要捡回所有因为学业而失去的东西!然而当暑假如期而至,当“北大”的光环在我的头顶上升起,当众人盲目的夸耀眼光纷至沓来,我徒生一丝优越与满足感,人生路上的种种懊悔与遗憾抛至九霄云外。有人说:赞美是毒药,批评是良方。迷失在暑假的我真切地印证了这一流传的哲理。

幸而,我们接到北大征文的任务,于是我博得一次机会整理尘封已久的思绪。在十几年的成长路上,我行进得踉踉跄跄。而今目视不同年龄的后生们重走相似的道路,激起我记忆的层层涟漪,感慨或追悔或宽慰接踵而至,细细品味倒是收获良多,我便不枉走这十八年的人生。

偶见新闻报道,如今的小学生暑假忙得不亦乐乎,因为家长们兴致勃勃地在两个月的日子里满满塞入五彩斑斓的兴趣班,多者甚至达九至十种。一张张稚嫩的脸上浮着疲累,揪得人心酸。然而,忆起我的童年,却远比他们充满辛酸。离开娘胎三个月,我不幸被病魔的阴霾所笼罩,留下的是孱弱的身躯。小学时,父母将我“安置”到学校篮球队,然而一次雨中训练却诱发生病,把我“送”进医院住一星期;之后父母安排我在乒乓球队强身健体,我却屡次因出汗感冒而生病;父母最后的希望寄托于书法,这计划却终因我弱不禁风的身板无法承受遥远路途中的砭骨寒风而不幸流产。连番的中断让爸妈提心吊胆,遂放弃让我发展特长的念头。如今我已不复是那株“病秧子”,但曾经的羸弱没有给我留下任何特别的才能。即将步入大学校门的我深知:社会需要的不是会读书、拿高分的状元,而是秉有多方面天赋与能力、适应力强的全能型人才,因此学业的优异在偌大而复杂的大学里无法证明什么,而异于常人的长处与技艺却彰显一个人卓越的品质。于是尽管电视上的小脸被疲惫包围,但我对他们心生羡慕与赞许,因为大部分特长发展的黄金时期都在少儿阶段。作为过来人,我明白:任何如兴趣班这样附有规章制度约束的活动都会让天性追求自由的儿童萌生厌烦情绪,因此在才艺的启蒙阶段,“逼”的方式或许是家长的最优选择。我以为最佳策略是:起初家长选择一系列中意的兴趣班“逼迫”孩子参加,并时刻留心观察孩子在各个兴趣班的学习情况;一段时间后(此时基本功训练早已结束,进阶训练尚在进行中),家长主动舍弃那些孩子的表现落后于同龄人、且厌烦情绪依旧的项目,坚定不移地保留孩子逐渐喜爱、展现出过人天赋的技艺。如此这般筛选,家长们便能以最高效率为孩子“量身定做”最适合他(她)的特长。不过正如高速运转的机器不可昼夜不息,孩子们投身的兴趣班亦不能过多,新闻里所言九至十个未免会压垮孩子们本不壮实的身躯。在“特长”这一浩瀚星空,我已失足沦为跛脚汉,但眼见后生们朝气勃发地成长,我唯愿他们的父母为了孩子锦绣的未来,智慧地攫住他们当下的黄金岁月。

又见刚刚离开童真的小学校门或是青涩的初中校门的后辈,义无反顾地用各种“优秀生培训班”填满丰沛的暑期时光,只因灰色的“分班考试”威严地把守着他们即将踏入的下一校门。进入好学校,还有“实验班”与“普通班”的差别;他们不一定明了“实验班”到底“实验”在何处,但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告诫提醒着他们:去实验班,就能变得优秀。于是,无论是被激励或是被逼迫,孩子们都一鼓作气冲向校外等候多时的培训班。暂且不说“实验班”是否真能塑造优秀学生,单论社会上品种繁多的分班考试培训班,它们是否能为学生们铺平通往实验班的大道?记忆中,我在相同的时期是未曾参加类似培训班的,甚至未曾思忖考实验班之事,然而高中一年级却奇迹般以中上游的成绩进入第一等实验班(我所在的中学的实验班分两个等级)。数名初中阶段与我成绩相当的同学牺牲三个月的暑假在复习资料中游弋拼搏,结果有人连二等实验班都未能跻身。其中一名女生本是学业的佼佼者,沉醉于学生活动,亦热心于铺天盖地的补习班,步入高中,不仅流落至所谓“普通班”,学业表现也自此一落千丈,从“阳春白雪”坠至“下里巴人”,最终仅录取至一所二本院校。不过,纵观晋级实验班的“优胜者”们,尤其是之后仍驰骋于学业沙场最前线的“先锋”们,超过半数也曾挥洒青春于考前训练班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考前培训班筑成了指向实验班的通途。某学业成绩常年位居前列的同学表示,培训班的教导与练习如钥匙一样旋开了原本被桎梏的思维,于是考场上逻辑与灵感的泉流汩汩不息,而自身对高中学业顺理成章地愈加得心应手。自然,前述女生思维的狂龙未曾在培训班的孕育中被激活,因而之后的学业路,她行得颠簸。总而言之,考前培训班无法预定实验班的门票,只能如锲而不舍地凿着磐石的雨滴一般,击打上锁的思维之门。有的人锁得严实,培训课的力道欠缺;有的人的锁已陈旧,经历培训课的冲刷后,锈迹斑斑的门轰然打开。因此平日里投奔这些培训班不是错误,但仅以通过“分班考试”之类为目标而涌向考前培训课就成了时间和金钱的浪费,因为那不能为他们想要的结果买下任何保险。而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有的人修行不够,培训课启迪不了僵化的思维,对他们来说这亦是浪费。当下流行的弊病是盲目跟风,千军万马争相挤入课外班的“囚笼”。但对待课外培训班,评测的重中之重在于它是否提升固有的思维水平,即一段时间的培训后,你思考学术问题是否灵感激荡、较之前轻松很多。想想自己,学校不远藏着一个名声广播的私人培训机构,高二时,我不声不响地插入其数学课的行伍,只想一探究竟它在同学中异常火爆的原因。老师的声音沧桑而平朴,授课时无意间显现出相当高的学术水平,发下的习题中没有一眼“秒杀”的基础题,亦无用常规方法轻松破解的中档题,而几乎全部要求思维的光点在不大的脑腔中四处游走,与颅骨碰撞出灵感的火花。我本不发达的逻辑思维在这一批批“技巧性习题”中苟延残喘了半个学期,终有粉身碎骨之感。是时,寻觅课外班的大军冲着此处的名声仍蜂拥而入,但我毅然选择退出,因为再精品的习题,若我无法吃透,也徒是一堆无字天书,正如一个消化不良的人,即便是山珍海味、满汉全席,也没法大补他的元气。我不知在那个培训班摸爬滚打一两年的同学中,有多少是真正受益颇丰的,但无论如何,聪明人当是审慎评判,智慧决策,循着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前进。

前些天与下届的学弟学妹交流经验,一道道深邃的目光满盈沉浸书海后的疲倦,却直直地投射着笃定的光芒。然而提及高三,一种迷茫与不安瞬时浮现在他们久经“沙场”的脸庞。有人不止一次地问:“高三到底有多累?”眼光中混杂着恐惧的气息。想当年我们之中亦有许多这样的恐惧者,因为害怕、因为焦虑,便以为自己要流淌百倍的汗水才不至于孑然为昂首前行的大部队所遗弃。于是他们发扬长征精神,焚膏继晷,日夜苦读。有仁兄屡次作文至凌晨两三点,落笔后欣喜若狂地给语文老师发短信,令老师哭笑不得。在老师眼里,该仁兄已然醉心于学习,触及新一层境界,而我看,这不过是焦虑恐惧情绪的外化罢了。高三学生应深有体会:眼见已完成的练习、试卷越摞越高,心底油然而生一分成就感与满足感。这样的情绪恰到好处地遮蔽了焦虑与恐惧,因此恐惧者们自是如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一般,摒弃生活的一切,无休止在学海中向前、向前、再向前。而当我们跃过高三的苦楚回首凝眸,却察觉我们实是受骗者:整整一年的学习任务除开应试鲜有其他作用,而当年多做几套试卷,于终点处的高考又有多大益处呢?我庆幸,自己在高三死守十一点就寝、七点起床、午睡半小时的作息,绝不迁就泰山压顶般的作业任务,还挤海绵般把休息时间献给武术。人是有血有肉的生命啊,怎能够没日没夜地绞动那血肉凝成的大脑呢?劳逸结合,效率才更上一层楼。有节律的生活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动漫中的防护罩,将直愣愣扑面而来的压力分散开去,促成我处变不惊的心态,在高三既不紧张亦无急躁,这对考试的发挥十分有利。面对深埋于书堆的学弟学妹,我揣着过来人对高三的无奈,凝重地告诫:高三绝不是拼命的时期,以最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最平和的心境为利器在握,反抗它昏天黑地的折磨,才不枉为合格的高三生。

昔日已往,眼前,燕园静谧地伫立。填报志愿时,我斟酌再三,选择了“电子信息科学类”。这并非我期望在电子领域卓有成就,而是信科的课程覆盖面相对较广,与我在本科的目标恰恰相合,即:全面摄入知识,提升整体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北大的教育理念与我的目标若合一契,这也正是我选择北大的原因)。在信科这片广袤的草原,我只求以最谦逊的态度、最精巧的方法、最扎实的努力,跨入“复合型人才”的行伍。道阻且长,但我当如寻求伊人的青年,溯洄从之,直至水中央轻抚最美丽的梦想。

环顾望旧时,前路漫浩浩。

个人格言:给永远比拿愉快。

学习感悟:方法远比勤奋重要。

个人寄语:燕园,是梦想的起点,而非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