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于现实和书斋之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平等和效率携手共进原文以“从瑞安实验看‘平等与效率’的新解”为题发表于《解放日报》,2007年4月3日,第7版。

长期以来,平等总是摆在和效率相对立的位置上。一般的观念认为,追求平等就要牺牲效率,而追求效率就必然以牺牲平等为代价。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们许多经济政策的出发点。但是,这种发展观不仅背离了和谐社会的主旨,而且在学理层面上也站不住脚。

在学理方面,平等和效率冲突论在两个方面是错误的。首先,它认为增进平等必定要进行收入再分配,而收入再分配必定降低效率。但是,增进平等不一定需要进行收入再分配,而收入再分配也不一定就会降低效率。中国目前最大的不平等是城乡之间的不平等。在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都在0.35左右,在国际上属于较低水平;但是,在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却达到3.4倍,属世界之最。如何降低城乡收入差距?面对农村8亿多人口,最好的办法是给农村居民提供就业岗位,而不是给他们增加转移收入,因为前者是永久性的,后者是暂时性的。目前在城里打工的农村居民估计有1.4亿人,他们没有要国家的一分钱,但收入水平却提高了。通过农村居民自己的劳动所创造的收入改善,是最持久也是最有尊严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就不需要进行收入再分配了,我国在基础设施、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地区差异非常大,对不发达地区的收入转移仍然是必要的。当人们担心收入分配影响效率的时候,他们犯了两个错误:一个是错误地理解了效率的含义,混淆了短期效率和长期效率以及局部效率和全局效率之间的关系;另一个错误是忽略了平等的激励作用。这两个错误实际上是联系在一起的。收入分配的确可能降低短期效率,也可能有损于局部效率。比如,当国家把一部分财政收入拨给中西部地区办教育的时候,就势必会减少对东部地区有利可图项目的投资,东部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会放缓。但是,这里被忽视的,是国家的转移支付包含着激励因素。由于教育设施的改善和教育费用的降低,更多的中西部家庭愿意送他们的子女去上学,中西部的教育水平就会提高;在长期,这将有利于中国总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因此,国家的转移支付虽然可能有损于短期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却会增加中国的长期国际竞争力,提高我们的长期增长速度。另外,中西部的年轻人会大量到东部地区打工,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就是提高东部地区的竞争力。因此,国家的转移支付看似有损于东部的短期利益,实则是有利于东部乃至全国的长期利益。

平等和效率冲突论的第二个错误是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一定程度的平等是追求效率的必要条件。第一,人人享有平等的权利是保障市场经济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试想,如果至今仍然不允许农村居民自由流动,东部沿海能够有今天的经济成就吗?第二,没有一定程度的平等,经济不可能有大的发展。如果一个国家只有少数人能够享受教育,而多数人是文盲,这个国家肯定发展不起来。平等地分配社会中的基础资源可以激励底层社会积极向上的激情,从而提高效率。第三,平等增加底层民众的尊严感,也增强上层民众的崇高感,从而可以起到整合社会的作用。如果说稳定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那么,通过促进社会的整合,平等就变成了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实践总是先于理论而存在。当学术界还在为平等和效率孰轻孰重争论的时候,各地的实践已经走在了前面。浙江省瑞安市针对移民子弟的“阳光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浙江省全面免除所有学生义务阶段学杂费的大环境下,阳光工程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及高中职业教育全面向移民子弟开放;二是向部分贫困移民子弟提供可抵等额学杂费的教育助学凭证,在缴费时兑现;三是对进入私立职业高中的本地和移民子弟一视同仁,每人提供1000元的学费补贴给学校用作发展经费。这三个方面所包含的意义都是重大的。尽管全国各地都宣布向移民子弟开放义务教育,但是,各种诸如暂住人口证、父母务工证明、“三金”缴纳证明等证件要求却让移民望而却步。更为重要的是,由于高考的地域分割至今未见任何松动,高中教育无法向移民子弟开放。瑞安向移民子弟开放职业教育,为他们获得一技之长并在当地谋求发展提供了条件。在沿海发达地区,移民子女的去向已经成为一个大的社会问题。由于长期脱离原籍,且无农业生产经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将滞留在发达地区。而且,短则五年,长则十年,这些人将进入生育期,届时,他们的子女将完全变成没有户口的“当地人”。瑞安市政府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张开双臂接纳他们,称全国各地来的移民为“新瑞安人”。提出这个称呼是需要勇气和胆识的,因为它跨越了户口制度所设置的无形藩篱。在此基础上,瑞安市教育局将面向本地贫困人口的教育助学凭证项目推广到移民子弟,给予他们和本地人同等的待遇。这一措施自2003年实施以来,已经有3000多移民子弟享受到了阳光工程的资助,对于缓解贫困移民家庭的生活压力起到了一定作用。比这更重要的是,它产生了示范效应,代表了瑞安人民的一种新的价值取向,这就是,移民是新瑞安人,而新、老瑞安人在瑞安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最后,对移民开放职业教育,是瑞安极富远见的一个政策。新瑞安人已经是瑞安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对提升瑞安经济的竞争力至关重要。随着本地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以及向海外的移民,瑞安的劳动力供求关系在近些年一直是需求大于供给。瑞安经济以劳动密集产业为主,对蓝领工人的需求量很大,但本地年轻人普遍缺乏当工人的意愿,填补供需缺口主要靠移民。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瑞安教育局向所有进入私立职业高中的学生提供1000元的学费补贴,本地学生和移民学生一视同仁。之所以只面向私立高中,是因为它们为政府节省了办学经费。瑞安这种对待私立学校的胸怀,是另一件值得钦佩的事情。

瑞安的阳光助学工程在开办之初也不是没有争论的。当市政府将方案提交给市人代会讨论时,有人大代表就提出,为什么要资助移民子弟在瑞安读书?市教育局叶耀国局长向人大代表仔细地阐述了资助移民子弟的意义。首先,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非常关心移民的生活状况,瑞安向移民子弟提供助学资助,是贯彻中央精神的表现。其次,给移民子弟提供资助有利于瑞安的经济发展。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益处主要表现在有利于稳定瑞安企业的工人队伍。企业在用人方面最担心的是工人的高流动性,解决了工人子女的上学问题,就扫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给瑞安企业带来直接的好处。最后,给移民子弟提供助学资助还有利于瑞安的治安和社会稳定。如果移民子弟无法上学,他们就会流落街头,成为不稳定因素。叶耀国局长给出的这三点理由最终说服了人大代表和财经工委,提案获得通过。经过几年的实践,阳光助学工程已经在瑞安深入人心。在移民子弟集中的学校里,移民子弟已经占学生总数的40%—60%,最高可达90%。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从教师到学生,已经建立起移民子弟与本地子弟“一家人”的观念,地域隔阂被逐步打破。

瑞安实验的意义是重大的。在理论层次上,它表明平等和效率可以携手并进;在实践层次上,它为其他城市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但是,瑞安实验的推广和深入涉及两个全国性的政策瓶颈:一个是户口问题,另一个是高考招生资源的分配问题。在一般人看来,户口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要么给一个人当地户口,要么就让他成为外来户。瑞安实践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是,户口可以是和一系列权利挂钩的连续状态中的一种。各地可以根据本地情况,创立包含不同权利组合的蓝印户口、绿印户口等。在国家层面上,我们已经开始给外国人发“绿卡”,即永久居留权;在地方层面上,各地能否仿照这一做法,也给新移民颁发“绿卡”?但是,这些中间状态的户口不能解决移民子弟的高考问题,因为按照目前的高考资源分配体制,移民子弟必须回原籍参加高考,并使用原籍省份的高考名额。这种体制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其一,它迫使移民在孩子将上高中时回到原籍。瑞安移民子弟集中的初中在初三这一年级有大量移民学生流失,这不仅增加了家长的负担,而且也浪费了瑞安本地的教育资源。其二,许多移民子弟并不是在父母的原籍出生的,因此他们根本就没有户口。他们的高考问题无法解决。其三,许多移民长期在沿海省份工作,对沿海省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他们却不能享受那里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他们对原籍省份的贡献并不大,却要占用那里的高考资源。这样,两方面看来都是不合理的。因此,我们已经到了改革高考入学资源分配制度的时候了。一个可能的改革方向是将现在按照户籍人口分配名额的方法改为按常住人口分配名额;同时,只要父母在一个地方工作满若干年,学生亦在当地就读若干年,学生就可以参加当地的高考。户口和高考改革现在不做,五到十年后也必须做,因为移民第二代已经留在了沿海发达地区,他们很快即将生育孩子,这些第三代移民肯定将成为无户籍人口。因此,瑞安实验既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同时也对现存户口和高考制度提出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