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焦距与景深
一、焦距
在摄影技术中焦距也称为焦点距离,是指从光学透视的主点到焦点的距离。根据光学镜头焦距的可调和不可调,分为变焦镜头和定焦镜头。在定焦镜头中,根据镜头焦距的长短又分为标准镜头、长焦镜头和短焦镜头。
焦距越长,视角范围越小,画面清晰的范围越小,画面背景越虚;焦距越短,视角范围越大,画面背景越实。焦距是影视导演对画面视觉中心、矩形效果控制的重要手段,焦距通过改变景物中的主体成像清晰度控制视觉中心,也从而改变画面中景物和主体的关系,实现表现的效果。
(1)短焦,广角镜头:35毫米。拍摄空间的范围变大,突出近大远小的特点,夸张了前景和后景之间的空间距离感。可以表现宏大的场面,但拍人物时容易变形
(2)中焦,标准镜头:35~50毫米。还原人对空间的视觉透视感受,空间既不延伸,也不压缩
(3)长焦镜头:50~250毫米。空间纵深压缩,前景后景的距离被拉平,背景虚化,主要突出人物在环境中的主体地位。长焦镜头俗称“望远镜头”,视野较窄、景深较小,常用于表现较远处的物体。由于长焦摄影的视域较小,如果被拍摄物体是运动的,为了避免失焦,往往需要配合变焦摄影。影片《毕业生》的结局,达斯汀·霍夫曼在人行道上面对镜头奔跑,赶去教堂,阻止女友嫁给别人。由于长焦镜头压缩了景深空间,使观众在视觉上以为他虽然尽其所能地快跑,却也只是前进了一小段距离(如图2-16所示)。这样,观众感同身受地体验到了主人公此时此刻焦急万分的心境,禁不住替主人公捏了一把汗
图2-16 电影《毕业生》,男主人公为阻止女友嫁给别人而拼命地奔跑
二、景深
所谓景深,就是根据特定的焦点和镜头孔径,由所摄镜头的前景伸延至后景的整个区域的清晰度。因为镜头焦距不同,通过光学镜头拍摄到的空间与真实的空间也有所不同,所以就有了“景深”和“景深空间”的概念。“景深”指距离摄影机镜头最近的清晰影像到最远的清晰影像之间的距离。镜头焦距不同,观众实际看到的画面空间、景深大小也随之不同。景深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焦距,更重要的是由三个要素决定:光圈、焦距、物距。
景深主要由镜头的口径(光圈)来控制。一般而言,光圈开口越窄,景深越深。景深也受焦距的影响:广角镜头具有较深的景深;长焦镜头位于最大光圈时,仅具有非常浅的景深。
在影像镜头中的景深,涉及的是场面调度问题,首先,电影镜头的景深是指一个镜头中的众多被摄物之间的关系。其次,景深镜头是电影镜头中包含制作者特殊想法、制作者精心安排的特殊镜头。最后,景深往往与双表演区、多表演区相关。
景深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
1.清晰区与模糊区
清晰区与模糊区,就是电影镜头的前景和后景,一个清楚,一个模糊。
清晰区与模糊区的表现又主要有两种情况。
(1)双表演区,清晰区与模糊区相互置换。置换代替了镜头的组接,日本电影(低成本)和日本、韩国的电视剧中经常使用,产生一种特殊的、神秘的效果
(2)表达主观的感受,主观强调。焦点的由“虚”到“实”,或由“实”到“虚”(如图2-17所示)
图2-17 《毕业生》中用焦点的由“实”到“虚”表现伊琳的思想变化
2.全景深
一个镜头之中,没有清晰区与模糊区的区别,前景和后景同样清楚。景深镜头往往是长镜头。说到底,景深镜头是把十几个、几十个镜头安排到一个镜头中拍摄,这也就是后面要讲的场面调度。需要注意的是:景深镜头在电影中又可以分为运动景深镜头与静止景深镜头。运动景深镜头的核心是纪实,表现生活的状态,以欧洲电影为典型代表,静止景深镜头则是一种东方式的距离和冷静,以侯孝贤、杨德昌、李安为典型代表。
三、焦距的作用
焦距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点。
(1)有助于叙事,应用于表现复杂、丰富的叙事内涵。例如,通过一个移动镜头,配合变焦,镜头同时拍摄到了人物的看的动作与被他注视的物体这样一个瞬间的动作过程,其他的拍摄方法难以达成这样的叙事效果
(2)用于抒情。例如,长焦距镜头,可以人为地压缩景深,如果用于主观镜头,可以表现一种心理上的亲近、熟悉;相反,短焦距镜头,人为地拉伸景深,如果用于主观镜头,则可以表现一种心理上的生疏、冷漠。异常的变焦速度,也有抒情、表意的功能,猛然地改变焦距,可以震慑观众的内心
(3)模仿人的眼睛,完成对焦、变焦的动作时,形成摄影机镜头“合一”的幻觉
(4)创造特殊的美学效果与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