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化产业导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我国图书出版业的盈利模式与发展趋势

一、我国图书出版业的盈利模式

图书出版作为文化产业的一种,实现盈利是产业持续、良性发展的必要保证。但目前我国图书出版业在产销流程、盈利模式上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将严重制约产业的发展。

(一)我国图书出版业盈利模式现存问题

1.盈利模式单一化

目前,纸质图书出版发行是我国出版业的主要盈利来源,在有限的市场容量中,盈利模式的单一化严重制约了出版企业的发展。

在新兴媒介飞速发展以及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中,出版产业单一化的盈利模式直接影响到其市场竞争力。例如,网络媒体、广播电视等对传统图书市场份额的分割已经不容忽视。

2.增值能力日渐弱化

当前,我国出版产业中,出版环节平均利润率约为15%—25%,发行环节的平均利润率约为5%—10%,其中,出版环节利润率占全行业利润的比重超过70%。但是,随着要素成本的不断提高和定价能力的不断下降,出版环节的利润率逐步走低。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相关课题组的调查,2006年我国39家大型出版社的税前利润率仅有7.13%。

产业链中存在着相当数量的业态陈旧、盈利能力低的环节,也是出版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3.盈利来源日渐边缘化

数字化的图书、报刊、音像电子出版物等新兴图书产品,获取便捷、相对成本较低,对传统出版物构成巨大威胁。特别是面对以免费商业模式为主导的互联网的竞争,数字媒体、新兴媒体的读者数量大幅增长,出版业如果不变革现有的盈利模式,盈利来源日益边缘化的风险会日渐加大。王松茂:《融合趋势中的出版业盈利模式创新策略》,《出版科学》2008年第6期。

库存持续走高、图书积压严重问题是图书出版业盈利模式诸多问题的集中显现,对其进行剖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出版业的盈利模式问题。

库存问题是我国图书出版业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一方面,图书销售册数增长缓慢,并呈下滑趋势;另一方面,图书库存量直线上升,且资金周转十分缓慢。许多出版社的库存数大于一年、甚至两年的销售码洋。

图书库存量居高不下,使得图书出版的生产销售链条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状态——产品不能顺利地进入流通领域;进入流通领域的产品不能顺利实现销售;销售困难致使书店不肯向出版社进货,提出加大折扣作为进货的交换条件;在高折扣的压力下,出版社无奈,只好用高定价来向消费者转嫁危机;书价越高,超过消费者的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书越卖不出去;书越难卖,库存越高,于是又开始新一轮恶性循环。

从图书的生产方来看,图书印数即产量高是导致高库存的一个客观原因。与其他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一样,图书出版也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特性,边际成本随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持续递减,即图书印数越高,分摊到每册书上的成本就越少。因此,图书生产量同产业利润有着直接的关联。但是,一味追求由产量而带来的利润,忽视了对市场需求的调查分析,难免会给图书销售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这就引出了我们要分析的第二个原因——供求脱节。

对图书产销通盘考察,可以看出供求脱节是导致库存持续走高的根本原因。在我国图书出版业中,长期以来供求矛盾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其具体表现有三:一是供给方对需求方的实际需求缺乏严密、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出版选题论证程序过于简单,主要是根据经验判断,甚至有的仅凭感觉;二是供求结构扭曲,读者迫切需要的图书匮乏,而读者并不需要的图书却大量重复出版,造成库存积压;三是供求渠道不通、环节不畅,图书的营销推广不到位,读者要买的书无处可寻,出版社的书卖不出去。周蔚华:《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的供求分析》,《出版经济》2002年第9期。

具体到图书出版的下游,图书发行混乱无序也是库存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发行销售中存在的问题有二:其一,出版信息沟通不畅。多年来,在出版者和书店之间基本上只有新华书店总店的新书目及各出版社为各种订货会准备的书目,这些书目介绍的文字简单、雷同,从中难以看出每本书的特色,而出版者和读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就更为不畅。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应用使这种情况有所改善。但由于读者群中只有一部分有条件使用网络购书,如何从根本上满足大多数读者对图书信息的需求,仍是出版发行方要考虑的问题。其二,图书销售网点布局向城市倾斜。城市图书网点的区位布局中,有从中心向边沿转移、从繁华地段向相对较偏僻地段转移的趋势,中小书店面临的生存压力加大;另一方面,农村的图书网点急剧下降,“三下乡”等阶段性活动并不能满足广大农村读者的需求。同上。

出版上游的盲目生产与中下游流通渠道的无序销货共同导致了出版发行流通秩序的混乱。流通渠道混乱又使产业价值链上的各方遭受伤害,最终导致了图书出版发行业发展的滞胀,使产业陷于困境。张志林、包蕴慧:《从国际经验看我国图书发行渠道整合的路径选择》,《出版发行研究》2007年第9期。

(二)我国图书出版业盈利模式未来走向

2007年10月1日,浙江新华书店集团公司向业界高调宣布,正式启动“低价适销书工程”。1.4万余个品种图书,在集团统一连锁经营网络下,由集团统一进货、统一折扣、统一门市销价。浙江新华称,对于图书的类别,不设限制,只要供货商供给浙江新华的图书和音像制品折扣低于5.5折,浙江新华就会在此基础上顺加4.0折,按低价适销书销售。由于在低价适销书上贴有特有标志——橙色标签,该工程因此被媒体称为“橙色风暴”。浙江新华能拿出所属店面中的黄金地段和次黄金地段,为出版社开辟库存书销售渠道,这是值得肯定的。但要从根本上来解决高库存、高折扣、高定价等一系列问题,关键是形成合理的销售模式,使图书产品实现从出版商——销售商——读者的顺畅传递,在供求平衡中使图书的再生产得到有效保障。

1.市场细分

任何一个出版企业都不可能把整个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因为每一个企业的资源和服务能力有限,难以满足整个市场的需求。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来看,如果企业为满足整个市场的需求,倾力进行品种的扩张,势必导致单个品种的印数降低,单位成本上升,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况且,市场瞬息万变,消费需求尤其是潜在需求的急剧变化,使企业想占领所有市场、满足所有需求的愿望实际上根本无法实现。因此,现实的选择是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确定企业的目标市场。

市场细分的基础是读者需求和读者行为的相似性,核心是读者需求和读者行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市场细分的原则是既不能失之过粗,又不能片面追求过细;既要考虑市场上潜在产品和替代产品因素,又要考虑自己产品不同生产周期的市场因素。市场的目的是在片区市场内找到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因此,分片市场必须具有潜力——读者人数、购买力和消费预期。如果企业为细分市场而细分,不考虑市场潜力,仍采取多品种、小批量策略,造成图书单位成本上升,最终还是会影响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市场细分应是企业中长期的基本战略,因此,必须保持相应的稳定性,否则将无形地加大经营风险。左志平:《图书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的战略选择》,《中国出版》2007年第3期。

2.网络出版发行

网络出版包括电子书、检索咨询、网上信息服务、多媒体数字平台、线下增值在内的多种服务项目。目前,全国涉及互联网出版的网站约3.5万家,网络出版从业人员总数超过10万人。我国的网络出版的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部分网络出版领域,如网络游戏出版、网络学术和网络文献出版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特别是网络学术文献出版已具规模,已经进入良性循环。

传统出版社也已开始积极探索基于网络和新技术的出版模式,逐步介入数字内容资源和网络出版。截至2007年12月,我国已有400家出版社开设了网站。但是,经常更新、实际应用的不到100家。在排名前30位的网站中,教育类11个,占36.7%;专业类13个,占43.3%;大众类6个,占20%。其中,只有人民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两个网站不具备电子商务功能,即有93.3%的网站具有电子商务功能。《中国出版社网站建设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出版社网站的主要功能依次为——出版社形象展示、图书网站宣传、交流平台和销售。

(1)网站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技术方面,由于出版社一般没有专门的经过培训的网站制作人员,网站好坏没有明确的指标考核,所以在技术方面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阻碍着出版社网站的发展。

②硬件方面,一些出版社网站没有自己的服务器,也没有注册顶级域名。而且服务商带宽不足,导致网络不稳定,速度极慢,无法打开,域名很难被记住。

③服务方面,目的不明确,停留在宣传展示的层面上,忽视了对客户关系管理等实实在在的服务,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更多的潜在顾客上,没有建立与作者、经销商的互动联系。

④传播理念方面,与国外出版社网站相比缺少信息互动。

(2)网站的未来走向

①利用博客、论坛形成作、读、编互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图书发行之后无法反馈读者意见的状况。

②建立专业数据库,向内容提供商转变。建立一个强大的专业数据库是出版社及其网站得以长期生存的基础,实现由传统出版商向内容提供商的转变。目前高等教育出版社已建设了立体化的教材资源库。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和新浪“爱问”搜索引擎合作,搭建了面向公众的“中国大百科在线搜索”服务平台。

③完善电子商务功能。目前由于没有完备的物流系统,有些中小城市不能快速配送且成本比较高,在线支付功能也不够完善。随着网络的普及、物流与支付功能的完善,网络将成为读者购书的重要途径。

④远程教育与内容资源互动互补。一批专业出版社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远程教育,纸质图书与出版社网站将形成内容资源的互动与互补。出版社将其内容资源数字化之后,除可提供数据库的在线检索和内容下载之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远程教育。尤其对于少儿社、教育社来说,随着数字内容的不断积累,系统的内容资源、丰富的教学课件,以及知识资源之间的相互关联,都将为远程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⑤按需印刷,提供个性化服务。一批出版社已经开始提供电子书和按需印刷等数字出版业务,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内容定制服务的出版时代即将到来。在按需印刷方面,目前已有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近十家大社开展了这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随着出版社专业图书数据库的建立,将有越来越多的出版社网站提供数字化的内容资源。无论是一本完整的电子书,还是任由读者自己选择的章节、片断个性化定制和按内容付费,将是今后出版社网站盈利模式之一。参见王坤宁:《中国出版社网站建设现状调查报告》,转引自《中国出版社网站常更新者不足百家》,中国新闻出版网—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12-12。

3.连锁经营

我国加入WTO后,图书零售业首先面临的就是国外图书连锁经营的挑战。与传统的零售书店相比,连锁经营的生命力在于其规模大、成本低、效率高。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图书连锁经营仍然处于摸索与发展阶段,亟待根据我国出版行业的现状,探索推行图书连锁经营的有效路径。当前,注重品牌经营、建立信息系统、完善物流配送、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完善图书连锁经营、提高连锁经营效益的关键。

4.个性化营销

传统的营销方式是通过大量营销宣传或促销活动,拉动客流;做好货源调配,确保商品适销对路;实行会员制,通过团购扩大市场份额等。而个性化营销,更强调服务的一对一、人性化,例如通过细分会员,有针对性地向他们传递信息,不仅告诉他们最新书讯,而且向他们详细讲解图书的卖点,对读者的购买产生有效的影响。这是实现市场细分的有力武器,而且,精准的会员营销达到一定规模能够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

二、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发展趋势

(一)当前我国图书出版产业的宏观环境

1.政府监管力度明显加大

(1)加强出版物质量管理

在2006年第16届全国书市印制质量检测中,抽取的3010种图书中就有20%左右的图书存在不同程度的印制质量缺陷,其中39种存在严重缺陷,“无错不成书”似乎成了普遍现象。为了解决这一严重影响新闻出版行业的形象和声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问题,新闻出版总署决定把2007年作为新闻出版行业“出版物质量管理年”。

作为“出版物质量管理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新闻出版总署开展了以教辅读物为重点的专项质量检查活动。从抽查结果看,2006年总署抽查教辅读物58种,合格率为72.4%;2007年抽查138种,比2006年多出80种,合格率达84.7%,比2006年提高了12.3个百分点。此次抽查的138种教辅读物中有21种不合格,涉及出版单位19家,总署对这19家出版单位进行了通报批评,在新闻媒体上公开曝光,并依照《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做出处罚决定。

(2)出重拳打击盗版、保护版权

2007年6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在2006年年底表决通过的关于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即“国际互联网条约”)的决定正式生效。加入这两个条约,有利于加强我国与国际社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合作,借鉴国际社会在互联网领域版权保护的成功经验,完善我国的著作权法律制度,提高我国互联网版权保护水平,促进我国互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于1996年12月在日内瓦召开的关于版权和邻接权若干问题的外交会议上通过了“国际互联网条约”,并于2002年生效。目前有近60个国家批准或者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目的是为了在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领域,特别是互联网领域更充分地保护版权人的利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目的是为了在数字领域,特别是互联网领域更好地保护表演者和录音制品制作者的权利。9月29日,国家“反盗版举报中心”成立,公众只要拨打免费举报电话12390,就可以对盗版侵权行为进行直接举报和投诉。为确保举报工作顺利开展,国家版权局制定发布了《举报、查处侵权盗版行为奖励暂行办法》,规定对查处或协助查处重大侵权盗版案件有功个人和单位将给予1—10万元奖励。国家设立专项反盗版资金,成立反盗版举报中心,对于遏制侵权盗版行为的发生,鼓励和保护自主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国家版权局的一系列举措效果正逐步显现,许多省市已经开始行动起来,制定了本地版权保护的相关规定。不过,较之纸质出版物的版权保护,网络版权保护难度更大,因此,打击网络盗版更需根据网络特性和技术变化,防治结合,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办法。

(3)构建出版发行行业诚信体系

按照统一部署,构建诚信体系包括以下步骤和内容:在全行业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努力培育出版发行经营者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出版发行企业的信用风险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建立以企业(法人)准入、市场准入、职业准入、岗位准入为基础的出版业准入制度,加快建立有利于行业发展的出版物公平交易规则。形成完善的信用服务体系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出版发行企业诚信档案和数据库;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完善出版物市场长效监管的各项工作机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推行政务公开,抓好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完善审批制度,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鼓励有实力、讲信誉的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尽快改变发行资源分散、竞争水平低下的状况,为诚信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产业环境;推广应用《图书流通信息交换规则》等发行标准,加快发行术语标准等各项标准的制定,搭建全国统一的、贯通上下游的出版发行业信息交换平台,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营造公开透明的经营环境;将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与党建工作、行政工作、业务工作、监察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出版发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组织开展社店互评活动,推广使用规范合同文本。

2.实施“走下去”、“走出去”、“走开去”战略

(1)“走下去”,就是要大力推动新闻出版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农村,大力推动出版物发行向农村扩展,培育和扩大农村出版物市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文化建设。

(2)“走出去”,就是要大力鼓励和支持我国出版物出口和版权输出,坚持“以进带出”,灵活运用“借船出海”和本土化策略,组织重点国际活动,推动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取得新突破。

(3)“走开去”,一是努力扩大出版物的阅读人群;二是扩大出版物衍生产品的开发,加快传统出版产业向现代内容产业的转变,拓展传统出版业的产业链,开发占领新兴的网络、手机等媒体,发展动漫、网络游戏及相关影视制作、剧目(节目)策划等内容产业。

未来一个时期,国家将以基层和农村为重心,逐渐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具体包括:加快民族地区出版事业发展;推动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做好国家重大文化典籍的整理、出版、使用、保护工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中华文化的积累服务;组织好义务教育免费教材的出版发行工作;办好为“三农”服务和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服务的各种平台,使公益性出版事业有新的发展。

3.加快出版发行企业改制步伐,重塑市场主体

(1)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出版发行单位(尤其是中央在京出版单位、大学出版社和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打造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出版发行企业或企业集团。

(2)鼓励推介有实力的出版发行企业上市,努力打造出版发行领域战略投资者。

(3)完善出版物市场体系,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加快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卓宏勇:《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明年工作几十项 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北京晨报》2006年12月29日。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谈及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时指出:“在改革中要着力培育战略投资者,光靠自身的积累有些事情是办不到的,要加快出版发行企业上市融资的步伐。打造一些资产交易的平台,加快重组兼并和实行股份制。”《柳斌杰就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和2008年工作等答问》,中国网china.com.cn,2008-01-03。按照培育出版发行业战略投资者的要求,未来一个时期内,国家将继续加大对骨干出版发行集团公司的政策倾斜。包括:支持大型出版发行集团公司上市融资和跨行业融资,壮大资本实力;支持有条件的出版集团公司通过兼并、股份制等形式在异地设立有出版权的分支机构;支持大型出版集团公司跨地区兼并重组其他的出版单位;支持有实力的出版发行集团公司从事多种媒体综合经营;鼓励大型发行集团公司利用现有的发行网络、物流配送体系和供书数据库对周边省区的新华书店发行网络和民营书店进行整合,逐步形成区域性出版物批销中心和配送中心。

全国出版物发行网络的标准化建设问题将提上日程,力争尽快推出可供全行业采用的出版物发行基本数据库,改变目前各自为阵、重复建设的局面。

可以预见,继2007年的辽宁出版传媒上市、赣版集团重组中国和平出版社之后,在政策扶持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力量推动下,将加速一批战略投资者的产生。

(二)我国图书出版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1.接受、融合、创新——新技术时代的图书出版业

新技术之于传统出版业,既意味着新的发展空间,又潜含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一方面,新技术的运用有助于提高传统出版业的经营水平、创新传统出版业的商业模式、拓展传统出版业产业链条。例如,网络出版已经形成新的商业模式、产品形态和业务结构,特别是在专业出版领域,网络出版的优势已初步显现,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新技术的运用也有助于传统出版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扩大规模,例如实行按需印刷,开设网上书店,开展网络营销等。但是,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出现也降低了出版发行的进入门槛,对传统出版业的生存与发展形成威胁。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出现,出版社、书店不再是出版、流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任何一个具备基本计算机知识和上网条件的人在理论上都可以成为出版者,在网上发表自己的作品,这无疑将使传统出版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竞争。

除此之外,威胁还将来自于服务和内容方面。在服务方面,数字出版具有检索方便、易于更新和价格低廉等特点,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网络的检索优势还将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手机技术的发展,未来几年,以查询为主要功能的数字出版物将会分流相当一部分传统工具书和资讯类图书的市场。在内容方面,免费或价格低廉的网络内容使传统出版业的读者不断流失,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超级搜索引擎及其对图书馆和出版业的数字化计划,不仅使主要以提供内容为主的传统出版业的影响力受到削弱,同时还通过广告销售等商业模式改变着传统出版业以内容销售为主的商业模式。

融入新技术变革的潮流之中,在创新中谋求发展,无疑是传统出版业的必由之路。但是,在自建网站、拓展网络出版业务的过程中,拥有技术和平台的内容集成商,将比分散的单纯倚重于内容的传统出版商拥有更大的优势。一旦内容集成商“羽翼丰满”,便会选择向上游原创出版延伸。因此,构建自身的网络平台,形成自身完善的网络系统,对于传统出版来说是当务之急,否则,在即将到来的角逐中,势必处于不利的地位。传统发行同样面临着理念更新和技术迅速升级的迫切问题,只有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应对网络发行带来的挑战。

2010年,90%以上的出版社将出版电子图书;到2015年,中国电子图书的销售额将达到100亿元,贡献的利润将达到全部图书销售利润的50%。有专家指出,未来电子书发展将呈现四大趋势——多元并存、图书馆和大众市场互为促进、出版社成立专职机构推进网络出版机制、e纸一体化。目前,除纸书之外,电子书、移动电子书、多媒体电子书、按需印刷、按页打印等新兴图书形式已经开始并行发展。李冰:《在“2006北京国际出版论坛”上的演讲》, http://www.china.com.cn/txt/2006-08/28/content_7111152_3.htm。

2.整合、差异、品牌——从传统向现代出版发展模式转变

创新发展、特色经营、品牌发展、集约高效、人才立社、智慧营销、全球视野是现代出版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因此,未来一个时期,出版业将以深化改革、资源整合、战略发展、特色经营为主线,逐步实现从传统发展模式向现代发展模式的转变,具体体现在:①资源整合,出版行业将通过重组、兼并、收购等方式对社会出版资源、出版产业资源、媒体产业资源和世界出版资源进行整合,优胜劣汰,最终形成大的出版企业集团和差异化发展的中小出版企业;②结构调整,包括调整出版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产品结构、人才结构、市场结构等;③建立现代出版企业制度和社会化、市场化运作的新机制;④构建人才品牌创新发展的新模式。《中国出版业,警惕2006》, http://book.sina.com.cn,2005-12-23。

构建现代出版发展模式,首先要解决出版社发展模式的创新问题。创新出版发展模式,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必须要有科学、准确的市场定位,这是特色发展、树立品牌的前提;②根据定位和市场需求来调整结构,重新配置资源,努力策划、经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图书,力求特色鲜明,避免同质化竞争;③培育、经营品牌,将品牌的持续发展作为立社之本;④ 摆脱粗放发展,走集约高效的发展模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

3.教材出版发行招投标——将搅动出版市场的“奶酪”

教材出版发行在整个图书出版业中所占比例过高,成为图书出版结构良性发展的一个瓶颈。为了加强中小学教材用书管理,深化教材出版发行体制改革,2002年年初,原国家计划委和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三部门在福建、安徽、重庆三地进行了第一轮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投标改革试点。2005年9月,扩大试点。截至2006年年底,试点中的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投标对中小学教材长期以来指定出版的方式和单一渠道发行体制进行了改革,波及面超过全国三分之一的省份。招标结果实现了出版和发行环节的分别让利,教材总体价格降低。其中,江西平均降幅达15.2%,重庆两大集团降幅为9.52%,广东最高降幅达23.47%,广西降幅达20%。《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008年秋季,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投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是,对于长期以来主要依靠中小学教材的出版发行来取得规模效益的很多教材出版社以及各省新华书店来说,无疑产生了很大冲击,大幅度降低了他们的利润空间,增加了他们的经营压力,也给整个出版业带来了震动。

同时,在试点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市场体制不成熟,制约了充分竞争的实现。实施中小学教材发行招投标的初衷在于打破长期以来的地区封锁和贸易壁垒,允许有书、报、刊总发资质的独立企业法人跨地区参加投标。但发行投标单位需要在当地具备一定的配套发行网络、物流配送能力及从业经验、应急事件处理能力等条件。招标法规定的投标单位必须在三家以上,除了省级新华书店和邮政企业,在本地很难找出其他具备相关条件的企业。由于邮政系统目前没有成为独立企业法人,取得书、报、刊总发行资格存在障碍,新闻出版总署一直未发给其总发行资质证书。从2006年3月重庆和浙江中小学教材发行开标的情况来看,虽然参加这两个省份中小学教材发行投标的单位有10多家,但在邮政企业没有介入的情况下,重庆市和浙江省新华书店的得分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朱胜龙:《中小学教材招投标扩大试点:新一轮的市场洗牌》, http://www.pep.com.cn/cbck/2006_3xz473/200703/t20070321_359441.htm。因此,教材出版发行招投标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还需要相关配套措施的跟进。

除教材出版发行招投标之外,2005年3月7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免费教科书政府采购工作暂行办法》,规定中央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必设科目的教科书。地方如编写地方课程教材,应限页数、限价格,同时地方财政也必须出钱,对这些学生免费提供这些教材。免费教科书严格在政府采购指导价下进行。文件下发后,各地均在制定相关地方政策,2007年,广东全省所有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都可领到教材,山东向全省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放免费教材。

同时,“十一五”末期,我国小学和初中在校人数测算分别为9649.7万和5463.1万人,小学和初中在校人数与峰值[分别为13995.4万(1997年)和6690.8万(2003年)]相比分别减少4345.7万和1227.6万,下降比例为31.05%和18.35%,这无疑将给教材出版企业“雪上加霜”,预计教科书出版在“十二五”期间将全面步入微利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