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经典与后经典叙事学是什么关系?

20世纪60至80年代初的西方结构主义叙事学被称为“经典叙事学”,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西方产生的女性主义叙事学、修辞性叙事学、认知叙事学等各种跨学科流派则被称为“后经典叙事学”。前者的特点是以文本为中心,将叙事作品视为独立自足的体系,隔断了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关联;后者的特点则是将叙事作品视为文化语境中的产物,关注作品与其创作语境和接受语境的关联。80年代以来经典叙事学在西方遭到后结构主义和政治文化批评的夹攻,研究势头大幅回落,学者们纷纷宣告经典叙事学的过时或者死亡。而事实上,这些年来经典叙事学的著作依然在西方出版发行。1997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出版社再版了荷兰叙事学家米克·巴尔《叙事学》一书的英译本。伦敦和纽约的劳特利奇出版社也于2002年秋再版了里蒙-凯南的《叙事虚构作品:当代诗学》;在此之前,该出版社已多次重印这部经典叙事学的著作(包括1999年的两次重印和2001年的重印)。2003年11月在德国汉堡大学举行的国际叙事学研讨会的一个中心议题是:如何将传统的叙事学概念运用于非文学文本。不难看出,其理论模式依然是经典叙事学,只是拓展了实际运用的范畴。在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西方叙事学领域,可以看到一种十分奇怪的现象:后经典叙事学家往往认为经典叙事学已经过时,但在分析作品时,他们经常以经典叙事学的概念和模式为技术支撑。在教学时,也总是让学生学习经典叙事学的著作,以掌握基本的结构分析方法。伦敦和纽约的劳特利奇出版社2005年出版了国际上首部《叙事理论百科全书》,其中大多数辞条为经典叙事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可以说,编撰这些辞条的学者是在继续进行经典叙事学研究,而这些学者以美国人居多。这种舆论评价与实际情况的脱节源于没有把握经典叙事学的实质,没有廓清叙事诗学(或语法)与叙事批评之间的关系。经典叙事学的主体是叙事诗学(或语法),只有少量叙事作品阐释。正如通常的诗学和语法研究一样,叙事诗学探讨的是叙事作品共有的结构特征,无需考虑语境,因此脱离语境的叙事诗学研究直至今日,还不断出现在叙事学的论著之中。See Dan Shen(申丹),“Why Contextual and Formal Narratologies Need Each Other,”J NT:J ournal of Narrative Theory 35.2(2005), pp.141-71.就具体叙事作品的阐释而言,则需要考虑作品的创作语境和接受语境。正因为如此,很多后经典叙事学家把注意力转向了作品分析。经典叙事学脱离语境来分析作品的方法确实已经过时,我们在分析作品时应充分关注社会历史语境的影响,但脱离语境的叙事诗学的不少模式和概念在今天依然是十分有用的分析工具,本书将予以重点介绍。

后经典叙事学的诞生与政治批评、文化研究直接相关,也受到认知科学等其他学科发展的影响。后经典叙事学家在作品分析中关注读者的能动作用,关注社会历史语境如何作用于作品的创作和接受。后经典叙事学家注重跨学科研究,将叙事学的研究与女性主义文评、精神分析学、修辞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等各种其他学科相结合,大大拓展了叙事学的研究范畴,丰富了叙事学的研究方法。本书将介绍“修辞性叙事学”、“女性主义叙事学”、和“认知叙事学”这三个最为重要的后经典叙事学流派。近年来,随着文化研究的展开和深入,叙事学家越来越注重非文字媒介叙事(如电影、戏剧、绘画叙事等),对此,我们也将加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