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中国传统建筑与室内空间发展概述
2.1.1 概说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形式、空间处理、材料使用、艺术造型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对亚洲各国建筑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以汉族木构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自古以来就以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而著称于世。这种建筑风格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体系和鲜明而一贯的特征。它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并创造了与这种结构方式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形式和外观造型,常采用一种被称为“抬梁式”的木构架结构体系。其主要特点是:沿房屋进深方向在基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矮柱和短梁,构成“一品”木构架。在平行的两品木构架之间用横向联系的“枋”联络“柱”的上端,再在各层梁头和短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90度直角的檩,起联系构架和承载屋面重量的作用。这样由两组木构架形成的空间称为“间”。一座房屋通常由二三间乃至若干间沿面阔方向排列为长方形平面,同时它们也可以组成三角形、正方形、多角形、圆形、扇形、万字形等特殊平面的建筑。由于这种“抬梁式”建筑的木构架类似“框架”,建筑物上部分荷载沿梁架、立柱传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空间的作用,不承受荷载,这就赋予建筑以极大的灵活性。室内空间可用各种隔扇、门、罩、屏等加以分隔,还可将它们随需要安装或拆卸(图2-1)。
图2-1 北京四合院(来自《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由建筑单体的外部造型特征看,中国古典建筑基本上由台基、屋身、屋顶三大部分组成。
1.台基
由砖石砌成,承托着整座房屋,一方面起保护木柱不受雨水和潮气侵蚀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与柱的侧脚、墙的收分相结合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感,使其显得庄严雄伟。如故宫太和殿及天坛祈年殿的台基,前者显示了皇宫至高无上的尊贵;后者则表现了祈天建筑的高耸云霄、与天相通的气度。
2.屋身
架设于台基之上的屋身,一般采取明间略大,两侧面阔递减的方式,既满足功能要求,又使外观取得了主次分明的艺术效果。在较为重要的建筑物上,在其屋身和屋顶的交接部分设置有一种被称为“斗拱”的构件,它是中国古典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所谓“斗拱”,实际上是由短木块、木枋组成的一种悬挑结构,主要起支撑巨大的屋顶出檐和减小室内大梁跨度的作用。明清时期斗拱逐渐蜕化,成了柱网与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3.屋顶
屋顶部分是中国古典建筑最具特色的造型要素之一,它不仅为建筑在美观上增加了不少神韵,而且也对其“性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屋顶的形式归纳起来有五种: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悬山顶和硬山顶。
在古代,屋顶形式是封建等级制度的象征,例如皇家建筑用庑殿顶,王公贵族最多用到歇山顶之类。此外,同一屋顶形式中,因瓦饰的规格、颜色不同,斗拱的有无及大小等,又划分出细微的等级差别,这些等级制度均不得超越,否则就有灭顶之灾。不难看出,中国建筑的屋顶是独具风韵的,它那弯曲的屋面,向外、向上探伸出的翘起的屋角,使十分庞大高耸的屋顶显得格外生动而轻巧。
中国古典建筑由于主要为木结构,故单体建筑的体量一般不可能很大,因此除了利用高隆的地势、巨大的台基的烘托向高层发展外,更常采用的是借助于建筑群体的组合取得宏伟壮丽的艺术效果。通常是利用一系列紧凑的院落的递进,富有层次和秩序地将空间画卷随时间顺序展开,强化了高潮及整体群体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传统建筑与室内风格的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我国传统建筑与室内风格形成的主要阶段。
2.1.2 发展概述
1.原始社会(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我国已知的最早的人类住所是北京猿人居住的天然洞穴。
大约六七千年前,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氏族社会。随着生产方式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洞穴搬进了房屋中。由于气候、地理、材料等条件的不同,建筑的营造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长江流域的干阑式建筑(图2-2)和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式建筑最具有代表性。
图2-2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
2.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476年)
奴隶社会包括夏(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社会的开始,商朝则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大发展时期。
商朝的统治区域以河南中部黄河流域为中心,东至大海,西至陕西,北至辽宁、河北,南至湖北、安徽。这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青铜手工艺达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建筑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宫殿和陵墓,以及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与此同时,木构架也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方式。
周灭商后,根据宗法分封制度,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周公制礼作乐,营造“明堂”,以营造洛邑为代表,建立了一系列的城市,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的基本形制形成了。
虽然整个奴隶社会时期的建筑现在已无实物可考,但是通过考古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当时的建筑遗迹,如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平面(图2-3)。
图2-3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平面
3.封建社会前期(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
这段时期包括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秦、汉(公元前220年—公元220年)、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从战国到隋朝建立前的这一千余年的时间内,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分裂到统一,由统一再到分裂的过程。自战国开始,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到秦统一中国,建筑及建筑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汉代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建筑产生了显著的进步,形成了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繁荣期,同时也促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各种建筑及其形制的基本完成。它的突出表现就是木构架建筑的逐渐成熟,后世常见的叠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的木结构已经形成;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特色之一的屋顶——形式也多样起来,从明器、画像砖等资料可知当时悬山、庑殿、攒尖、硬山、歇山、囤顶已经普遍应用,屋脊上的搏脊、正脊,以及脊上的雀、凤、人、猿、山字、博山炉等装饰也都已出现。同时砖石建筑与拱券技术也有了较大发展(图2-4)。
图2-4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式样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不稳定、战争破坏严重、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一个时期。政治的黑暗造就了宗教的光明时代,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在这个时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居于儒、道两家之上成为三教之首。佛教的传播带动了佛教建筑的发展,佛塔、寺庙、石窟等多种建筑形式出现了,佛教的建筑、造像、绘画艺术也影响到了中国的建筑艺术,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和圆润。
4.封建社会中期(581—1279)
这段时期包括隋(581—618)、唐(618—907)、五代(907—960)、宋(960—1279)。
隋、唐、宋三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与室内风格的成熟时期。经过五百多年的发展演变,至唐宋时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了它的顶峰,出现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划最严密的都城——唐长安城。同时,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出现了专门从事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的技术人员——都料。
在北宋时期,政府颁布了中国古代的第一部建筑规范——《营造法式》,它把“材”作为建造房屋的标准——将木构架建筑的用“材”尺寸分成大小八等,建造房屋时按照房屋的大小、主次用“材”。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工时,同时工料的估算也有了统一的标准,而且方便施工。
宋代的建筑装修在色彩上有很大的发展。唐代的房屋多采用板门和直棂窗,宋代则大量使用格子门、格子窗、阑槛钩窗。门窗格子有方格、文、古钱文等,门窗上的格子不仅增加了装饰的效果,还改进了采光条件。在建筑色彩上,唐代以前以朱、白两色为主,门窗上点缀青绿色和金色,屋顶以灰黑色简瓦为主,因此唐代的建筑色彩较为明快端庄。在宋代,木结构部分采用各种华丽的彩画——“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迭晕棱间装”、“解绿装”、“丹粉刷饰”等,加上屋顶使用琉璃瓦,使得建筑变得富丽堂皇。在室内装饰上,宋代发展了大方格的平与强调主体空间的藻井,废弃了唐以前席坐式的低矮的家具,转而采用垂足而座的高桌椅(图2-5、图2-6)。
图2-5 敦煌壁画
图2-6 宫乐图
中国传统建筑与室内空间的风格自宋以后,再无大的发展。
5.封建社会后期(1279—1911)
这段时期包括元(1279—1368)、明(1368—1644)、清(1644—1911)。
元、明、清三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处于迟缓的状态中,尤以元和清为甚。中国古建筑在某些方面更趋完美,但同时也走向衰微。在明代,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纹饰均日趋定型。室内陈设当中,经过宋元时期的积聚和发展,家具艺术在这一时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无论是在选材用料、造型设计、榫卯构成,还是在加工制作和装饰手法等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这当以明式家具为代表。
著名的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中国古代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规划思想在此得到了最完整、最精彩的体现,其建筑群体布局艺术可谓臻于化境。始于商周时代的中国园林,至明清时也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著名的皇家园林有圆明园、颐和园、三海、承德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则以江南的无锡、苏州等地最为兴盛,比如无锡的寄畅园、苏州的留园与拙政园。此外,在明清时代,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建筑也有了相当的发展,现存的著名建筑有西藏的布达拉宫、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以及云南傣族的缅寺、贵州侗族的风雨桥等,形成了各民族建筑群芳吐艳、异彩纷呈的现象。
由于清代地域辽阔、幅员广大,各地区民族生活习性、思想文化、建筑材料、构造方式、地理气候不同,因此住宅建筑形式多样,但是,在汉族地区,仍以木构架建筑为主。具有代表性的住宅建筑有北京的四合院、徽州的明清住宅、闽南的客家土楼、云南的一颗印住宅、陕北的窑洞、藏族住宅、云南傣族的干阑式住宅等(图2-7~图2-11)。清雍正十二年颁布了《工程做法》,列举了二十七种单体建筑的大木做法,并对斗拱、装修、石作、瓦作、铜作、铁作、画作、雕銮等做法和用工用料都作了相应的规定,将官式建筑用官方规划的形式固定下来(图2-12)。
图2-7 福建客家土楼
图2-8 陕西窑洞
图2-9 云南藏族民居
图2-10 北京四合院
图2-11 安徽黄山民居
图2-12 清式抬梁式木构架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