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为孩子们一生的发展打好底子
真正让学生喜欢语文,享受语文激励心智发育的喜悦,同时又能够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好底子。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力是一线的中学老师,他们对语文教学的状况最了解,一切改革措施最后都要靠他们来落实。这套新教材到底怎么样?能否真正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我们等待着来自一线教师的“裁判”。
就我们编写这套教材的意图来说,除了贯彻“新课标”的精神,还格外注意吸收多年来广大中学教师的经验,注意我国不同地区大多数学校目前的状况,注意改革的可行性。我们总是力图设身处地,充分考虑广大中学师生使用这样一套新教材时可能碰到的问题与困难,考虑如何与长期形成的好的教学传统衔接,考虑如何有利于唤起广大教员的主动性与创新思维,努力寻求达到最好教学效果的途径。所谓“守正出新”,也包含有这些意思。
中学语文改革的压力很大,难度也很大,更需要求真务实。在“高考”还不可能有大的改革的情况下,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不可能完全绕开这个“指挥棒”,这是非常实际的情况。这套教材的编写是考虑到这种“国情”的,但又希望在保证所谓“基本口粮”,让学生得到基本的知识训练的前提下,能激发同学们对祖国语言文学和文化更大的学习兴趣。所以本教材一方面注意夯实基础,另一方面,留给老师教学发挥和学生个性学习的空间也还是比较大的。
中学的学习是为成年的生活做准备的,但中学时代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部分,是不可代替的最美好的生活段落。本教材的编写设计力求贴近青春年华,为学生健康、快乐而充实地度过高中三年着想,内容和板块设计注意体现“学生本位”的意旨。不过这也许只是提供某种可能,真正让学生喜欢语文,享受语文激励心智发育的喜悦,同时又能够为他们日后的发展打好底子,那还有待广大老师教学实践中的发挥。
这套教材是人教社和北大中文系以及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合作编写的。北大方面有十多位著名学者加盟这个项目,另外,还有清华等其他几个大学的教授,以及数十位资深的中学教师和教研员参与这项工作。这套教材的编写已经成为一个契机,使北大中文系更深地介入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向广大中学教师学习,和大家一起努力推进教育大业。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有误导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观念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千百万家长,让他们紧张。一个人的成长不是短时间的,如同跑马拉松,一开始在起跑线上就绷那么紧,能跑下来吗?可是这种似是而非的观念,几乎成为“集体无意识”了。
关于学前儿童及小学低学段的阅读问题,我觉得总的还是要减负,阅读很重要,但注意适量,不要太多功利性阅读。所谓功利性阅读,主要表现就是瞄准考试,为了升学,为了上个好的学校。把读书都往这上面联系,目标那么明晰,就成为压力,成为没有趣味的东西了。你带孩子去公园,本来就是玩嘛!老想着让孩子学习什么,回来好写日记作文什么的,孩子就觉得趣味索然,玩不起来了。你要孩子读书,本来也是愉快的事情,可是“教化”味道太浓,处处往学业上引,甚至还有任务目标,那读书也成为苦差事了。为什么孩子们往往不太愿意去读老师或者家长指定的书,而喜欢他们自己挑选的书?他们可能想逃离那种功利性的阅读状态。再说,现在的孩子们负担实在太重,除了教育体制(比如高考、中考、择校,等等)的制约,更严重的是社会上对儿童与幼儿教育可能存在误区。所以要推进儿童阅读,我主张千万不要一窝蜂搞“提前量”,不要增加儿童的负担。学前儿童和小学低年段的阅读,一是不要太过“教化”,二是不要太多的量,应当首先考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能快乐,这就是读书的目的,如果能多少养成读书的习惯,那就更好了。对孩子而言,阅读应当是快乐至上的。
现在有一个口号,大家都似乎认可和习惯了,就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观念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千百万家长,让他们紧张。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口号,并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的。一个人的成长不是短时间的,是十几年几十年的,就如同跑马拉松,一开始在起跑线上就绷那么紧,能跑下来吗?可是这种似是而非的观念,几乎成为“集体无意识”了。也许家长是有他们现实的周密的考虑,比如孩子是否能上名校,等等。这有他的道理,也可以理解。可能总不能让孩子人生伊始就绷紧神经参与快跑竞争吧。童年的“价值”不只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童年本身也是“生活”,而且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生活,童年如果负担太重,不快乐,就失去了人生美好的序曲,对于将来也会有负面影响的。再说,童年与青少年的成长除了学习,上好的学校,更重要的是否还有人格心理如何健全发展的问题呢?这些说来都是“大道理”,可是很多时候“大道理”管“小道理”。
学前儿童与小学生的负担不断加重,跟“起跑线”的误导相关,大家都无奈,但大家都紧张,都参与。现在的幼儿园把小学课程内容提前学了,许多地区学前班办得非常活跃。这不一定符合教育规律。还有“胎教”,真的如某些宣传说的那样重要、甚至是决定整个人生发展的吗?不少年轻母亲听信夸大了的宣传,刚怀上孩子几个月,就开始上各种学习班,听音乐、读诗,朗诵莎士比亚。说句笑话吧。汉姆莱特有一句台词“To be, or not to be”,过去一般翻译为“生存,还是放弃?”针对前面说的紧张情况,我看可以将翻译改为:“(孩子)出来,还是不出来?”我把这样的译法说给北大英语系的教授听,他开玩笑说“很经典”!(笑声)
现在就是这样,社会上商业化的蛊惑人心的东西很多,伪科学很多(什么“聪明枕头”、智慧开窍的补品,等等),各种针对孩子们教育而赚钱的现象非常严重,可是很难听到真正可靠的科学的声音。大家都被一些功利性的缺少科学论证的说法弄得很紧张。目前我们对学前儿童及低学段学生的阅读也还缺少科学的研究,需要整合多学科来共同完成,给千百万家长一些可靠的认识。刚才有个记者要我给他们刊物题词,我就题了“儿童阅读,快乐至上”八个字。我的意思是儿童阅读很重要,但其重要性在于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在儿童阅读问题上,我们再也不要被类似“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集体无意识”误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