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本套MPA教材筹划于三年之前,现在终于开始陆续付梓印刷。拖延日久,略有遗憾,但在我国MPA教育启动十周年之际开始出版发行,也有一番特殊的意义。
我把本套丛书定位于“第二代MPA教材”,以便与已经大量出版发行的相关教材有所区分。具体说,第二代教材力图在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自己的特色:
首先是课程的框架结构。第一代教材基本上是本科生教材的翻版,内容上追求系统全面但章节过多,没有为案例研讨留下适当的余地,不完全符合MPA的教学模式。第二代教材按照MPA主流课时模式(14周+讲座)设计,共分6到9个专题,除特殊课程和一般课程的导论之外,每一专题都有对应的案例。这不仅更切合MPA的教学方式,而且由于总体数量的减少,每一专题可以有更大篇幅展开讨论。
其次是案例写作。第一代教材大都配有相应案例,但由于章节过多和篇幅限制,案例叙述在短小简洁的同时不得不牺牲可延展性。精短案例适合课堂上的即兴演练,却难以作为学生独立深入研讨的文本;依此为基础的案例分析也容易流于是与非、黑与白的简单价值评判,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代教材在案例方面力图体现两个进步:(1)突出案例与相关专题核心知识点的相关性。各专题作者对核心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的把握最为精准,由他们编写对应案例有利于保证案例与核心知识点的相关性,从而使专题讲授和案例研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由于条件和基础的限制,目前尚难做到全部配备自编案例,但这无疑是今后新版的努力目标。(2)突出案例本身的可延展性。通过大篇幅细致的案例叙述,为深入分析和纵深思考埋设足够的事实和线索,或者使案例分析成为针对现实问题探讨解决方案的演练。为此,有的课程将采用案例组的方式,某一专题安排一组案例,可以是国外、国内案例的组合,也可以是成功、失败案例的组合。
第三,内容和行文风格。第一代MPA教材注重理论知识和学理性,行文风格也接近本科生教材,对学科背景多样且以应用为主的MPA学生而言适用性有限。第二代教材试图更好地处理理论知识和实用性之间的关系,内容选择上突出实用性,行文风格上更适合MPA读者的需要。
最后是针对授课教师的配套服务。本套教材的内容和行文风格以MPA学生为读者对象,难以同时满足授课教师的需要。为此,本套教材统一设计了面向授课教师的参考文献和资源目录。多数现有教材也开列了参考文献,第二代教材的参考文献力图突出几点特点:(1)参考文献针对各个专题分别开列,以增强其针对性和实用性。(2)参考文献在系统搜集和浏览的基础上筛选,确保高质量并对主讲教师备课有切实的帮助。(3)鉴于教材容量有限,拟采用案例目录的形式列出一些可供讨论的案例名称及其资料来源,供任课教师选择。
这样一来,每个主专题均由三大板块组成:(1)教材内容正文;(2)相关配套案例;(3)参考文献和资源目录。
以上是撰写者多次交流形成的共识,也是教材撰写时的指导原则。由于种种限制,主观愿望最终转化为客观现实,还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所有作者将会为此不懈努力。
我愿在此深鞠一躬,对承担教材编写任务的教授们表示真诚的谢意!他们都在相关领域具有公认的学术地位,系统讲授过相关领域的MPA课程且教学效果优异,绝大多数还承担着繁重的行政工作。应该说,其中每个人组织策划类似的丛书,都有着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就我本人而言,虽从事MPA教学多年,但只有在卸下行政担子之后,才得以有暇考虑和张罗此事。让我感动的是,所有教授们都欣然应允,体现出挚友间的信任和支持。我要特别感谢应松年教授,他是老师和长辈,不仅欣然承担行政法教材的主编任务,而且第一批交稿。这种对晚辈的关爱和提携,我将铭记于心。
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张黎明主编、耿协峰主任和倪宇洁女士,高教出版社的张冬梅女士、牛杰编辑,他们在丛书策划过程中给予了热情的帮助和指导,随后又在组织、沟通协调中付出各自的辛劳。正是大家的协同努力,本套教材得以问世。
感谢使用本教材的老师和MPA同学们,你们的认可是最高的奖赏,你们的批评和建议是改进完善的动力和营养。愿我们同心协力,为提高我国MPA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周志忍
200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