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一)
在我印象中,董君武校长是一个喜欢思考问题、勤奋好学的校长。我与他认识已有多年。记得约七八年前,当时我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任系主任,他报考了我们系教育管理专业的教育硕士。在安排论文指导教师时,他选择了我,由此开始了我们之间的学术往来,当时他已是上海市育才中学副校长、育才初级中学校长。后来我调到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工作,我们继续保持着这种来往。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有一种感觉,认为在职中小学教师,尤其是还担当学校领导职务的校长、副校长等来我们系报考教育硕士,镀金色彩多于自我素质提升的追求,因此对指导教育硕士我并不特别热心。但事实证明我的想法过于偏颇。虽然确有少数教育硕士有这样的情形,但大多数情况下,在职教师攻读教育硕士的态度还是非常诚恳、认真和踏实的,他们克服了在职学习的种种困难,虚心好学,精心撰写硕士论文,研有收获,学有所成。董校长可以说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更令我意想不到并高兴的是,研究生毕业后,董校长没有把取得学位作为学习的终结,相反依然那么热衷于学习,热衷于教育科学和学校管理研究。展现在眼前的这本《学校变革与教育领导》,足以表明其乐于思考、勤于学术耕耘的个性。
在我看来,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一定要遵循源于实践,基于实践和服务于实践的原则。所谓源于实践,意思是研究的问题一定要来源于教育教学第一线;所谓基于实践,意思是一定要立足于学校,以学校教职员工为主体,而不能指望外来的所谓专家捉刀代笔;所谓服务于实践,即是研究成果一定要在学校发展中发挥作用,能推动学校教育和教学的进步。也可以用另一种逻辑程序来阐述这一观点,即从教育(教学)出发到教育科研再回到教育(教学)。在本书中我们看到,董校长及其研究团队围绕“学校改革与教育领导”主题所进行的探索,正是遵循了中小学教育科研这一基本原则和路径,因此他们的研究有着扎实的基础和鲜明的针对性,其研究成果确实对所在学校的变革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书所展示的学校变革研究,源于董校长现任职学校的特定环境。90年代中期,为应对静安区基础教育的结构调整和高考的“独木桥”所暴露的诸多弊端,学校开始了探索以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相结合的“双通道”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经过十年“双通道”的教改探索,上海华东模范中学于2005年9月被正式命名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成为当时全市唯一一所由普通高中创建而成的示范性高中。2006年7月,董校长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刚刚结束培训,便被调任该学校任校长。显然,从一所初级中学到一所包含初高中的完全中学任职,对董校长来说,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挑战。面对高校扩招和高中生源减少的现实,以往经验已无法成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依靠,如何寻找新的学校定位,让学校进入更高的发展平台,是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于是我们从本书了解到,在董校长的带领下,华东模范中学领导团队经过广泛调研,提出了“在组织变革中提高学校领导力”的学校发展新思路,并将这一发展思路纳入学校教育科研计划,还为此申请了国家教育科研课题。历时三年的研究,学校有计划地进行渐进式组织变革,在不断提升学校领导力的同时,教育质量和文化品质也得到显著提高,有效实现了学校持续改进和内涵发展的目标。显然,这样一种基于学校现实,又能服务于学校发展的教育研究,不但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而且对其他同类型学校的改进和发展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除了上述可取之处外,在我看来,本书在教育理论研究上也有颇多新意。例如,首先,揭示了“学校领导力”的内涵和结构。以往有关教育领导力的研究较多集中在校长领导力或课程领导力方面,而董校长及其研究团队的研究揭示,学校的领导力不应仅仅局限于校长领导力,还应包括行政团队的领导力、教师的领导力(教师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领导力)和学生的领导力。在学校组织变革中,全面提高学校组织及其人员的领导力,有利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提升,有利于学校教育理念和课程理念的贯彻,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形成,也有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和学生领导力的培养。这样一种研究视角,确实为学校改革构建了一种新的认识框架。其次,提出了“学校在变革中寻求发展”的命题。其含义是,学校的发展常常是在学校的变革中发生的,没有变革就没有发展,学校的持续发展源自学校的持续变革。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变革都能促进学校的发展。本书试图告诉我们,怎样的变革能有效促进学校的发展,变革的时机、内容、程度以及领导团队等对变革会起到什么影响。这其中既有经验体会,也有不足和教训,从中给人不少有益的启发和思考。再次,丰富了“在组织变革中提高学校领导力”的案例研究。研究者将提高学校领导力置于组织变革这一特定背景中进行研究,广阔而深厚的研究土壤,为一个个生动鲜明的案例的提炼提供了可能,于是就有了关注学生学习行为改善的“四环节十六字”,关注教师教学行为改善的“四环节十六字”,关注优秀学生培养和困难学生教育的导师制,关注学生通识和通能培养的“双通”教育等等。从这些生动案例中,我们可以直接体察到各种具有可操作性的观点和方法,这对学校领导力的提高具有极大的实践参考价值。
我们期待董校长继续努力,在教育研究中不断取得新的学术收获;也期待董校长及其研究团队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探索,在教育领导和学校领域不断有新的思考,新的追求和新的成功。
于华东师范大学
201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