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学丛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走在东西诗歌新的交汇点上

在中国新诗发展的总体线路网中,30年代崛起和风靡一时的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潮,可以说是20年代初期象征派诗歌潮流的一个继续,但它又与初期象征派诗歌潮流有着迥然相异的特征。其差异首先体现在它们吸收中外文化传统营养时在艺术选择上的不同价值取向。现代派诗作为一个富于艺术创新精神的群体,比起初期象征派诗人群来,在对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双重吸收中,表现出了更为强烈和更为自觉的现代意识。

中国新诗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在东西文化的撞击与交汇中开始了一个漫长的现代化历史进程。吸收西方文化的艺术养分是这一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这也是中国新诗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向。作为这个历史潮流中一个前卫派艺术出现的现代诗派,自然比其他艺术流派表现出了更为开阔的态度和更为强大的消化力。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萦绕在这一诗人群的心头:怎样以更为开放的意识广泛吸收外来的艺术营养以丰富自己?怎样以创造的精神融化外来的艺术营养以完成自己?他们有十分强烈的寻路意识。在“浩茫的青空”中,寻觅和辨识着自己的“路途”,是一种非常艰巨的创造。对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在多向的吸收与融化中创造自己的道路,寻找和确定自身的位置,是这一诗人群面临的重要课题。

两种艺术迫切感交织在这些诗人的心中。一方面,他们比初期象征派诗人更为审慎地回顾并吸吮自己民族诗歌传统的乳汁,表现了向中国艺术传统复归的迫切感;另一方面,新诗艺术现代化的迫切感,又使他们把这种对自己民族传统艺术营养的吸收,汇流在向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潮流的接近之中。然而这两者在他们的诗歌意识中不是完全平衡的。有的更倾向于对传统的吸收,有的更努力于对外来的创化。但是,就整个诗人群体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来看,现代派诗吸收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养分比起它接受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来,要更为迫切些,更为自觉些。一些诗人流露了在“化古”与“化欧”中再造新诗传统的强烈现代意识。他们在双重吸收和双重融化中建构着具有中国民族和东方色彩的现代派诗歌。

艺术发展中一个自然而又合理的现象是:每个时代的诗人都愿意观照迫近自身时代和心态景观的更新的艺术潮流。现代派诗人群产生和活跃的时代面临着这样一个历史环境: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由法国象征派诗歌开始的单一的现代主义艺术潮流,衍化为西方各国多种现代艺术流派创造、竞争的局面。

法国象征派诗歌创始期一辈的大师,如波德莱尔、魏尔伦、马拉美、兰波等诗人,他们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体现的审美原则,虽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完全消失,但是,艺术不断创新的规律制约着这一潮流,使其在自身的发展中又发生了不断的变化。进入20世纪20年代之后,不仅在法兰西的土地上涌现了一个象征派诗歌的“新生代”诗人群体,同时也由于这一潮流的冲击而在西方产生了各种现代主义艺术的变种,如未来派、意象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这些形形色色的流派构成了20世纪前30年里世界现代主义诗歌的巨大潮流。他们对整个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绝望与否定的思想律动,与身处黑暗、寂寞、幽谷般社会现实中的30年代青年诗人,有更多共鸣之处。他们更为簇新的艺术探索,在更大程度上摆脱了浪漫主义传统艺术光环的笼罩,表现了更新的现代人的情绪和节奏,吸引了聚集于都市生活氛围中的中国30年代青年诗人群的目光。中国30年代现代派诗歌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潮走到了一个新的交汇点上。站在这个新的交汇点上,现代派诗人群面临着艺术选择的复杂走向和艺术吸收的多元格局。

现代派诗人队伍本身就是一个庞杂而松散的诗人群。由于上述的艺术环境,他们接受西方文艺思潮和诗歌流派的冲击也因之而复杂化和多元化了。各个诗人在自身的艺术探求中接近了不同风格和倾向的诗人。这样,就使得这一流派的外来影响的艺术渊源呈现了多向的特征。

现代派诗歌表现了在向现代世界艺术潮流迈进过程中那种不可避免的既丰富又庞杂的特色。艺术渊源的多元造成了诗人群体杂糅的特色。当时的研究者就这样评述道:现代派诗在形式上可以说是采用了美国新意象派的外衣;在意境和思想态度上他们取了法国象征主义的态度;在内容上是横亘着一种悲观虚无的思想和绝望的呻吟。他是法国象征派诗和美国新意象派诗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混血儿”[1]。当然不能说这一概括全面完整地说明了现代派诗外来艺术渊源的全貌,但它起码道出了这一诗歌流派接受外来诗歌影响多元化的客观事实。而这种多元化又统一于现代主义这一艺术总潮流之中。

如果具体考察一下,这种外来的艺术影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法国后期象征派诗歌;二是美国与英国的意象派诗歌;三是以T.S.艾略特为代表的英美现代派诗歌。这些不同的艺术潮流在各个诗人身上的影响先后不同,深浅不同,因而使一些诗人显出不同的风姿。他们以各自的姿态构成了这一诗人群的总体特色。用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来概括现代派诗人群的外来影响和艺术风貌,虽然不能说是完全准确的,但大体可以看出这一诗人群的艺术渊源和美学探索趋向的一个模模糊糊的轮廓。

30年代的现代派诗就是以这种“混血儿”的姿态崛起于诗坛,进行自身的艺术探索和创造的。他们是在东西方诗歌新的交汇点上向世界张大了自己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