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的真相(百家讲坛书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政局症结

皇帝跟长孙无忌的这次交锋,充分反映出了这个时期朝廷局势的根本症结:君臣二元结构。名义上皇帝是政权的最高责任人,但是实际上因为有一个权臣的存在,皇帝的实际权力得不到落实。朝廷中存在着两个权力核心,皇帝与权臣。这样,就势必发生矛盾冲突。永徽时期的二元政治结构,一方面是唐高宗,另一方面是长孙无忌。我们看了皇帝与长孙无忌的那段对话,或许就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要证明唐高宗与长孙无忌之间产生了矛盾,除了这次对话交锋之外,其实刚刚说到晋州地震,张行成的“大臣阴谋”的观点,现在结合起来考虑,他所指的,应该也是长孙无忌。如果说,这两件事仍可是说证据不足,那么我还可以提出第三个证据。这个证据是一个影响不大的小案件,但是像《资治通鉴》这样选择材料十分严苛的史书还是记录了下来。这就是李弘泰诬告案。

永徽元年正月,“有洛阳人李弘泰诬告长孙无忌谋反,上立命斩之”。高宗表现得很干脆,采用当年唐太宗的手段,告发事件立刻结束。但是,这个李弘泰诬告是孤立事件吗?现在当然不能证明李弘泰背后有人指使,如果李弘泰仅仅是一个野心家,那么这个野心家一定嗅出了什么味道。

事实上,这个李弘泰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做赌注来赌博。他在赌什么呢?赌皇帝和长孙无忌的关系已经到了一个关口。如果皇帝想整倒长孙无忌,那么他的告发正好能够被皇帝利用。皇帝利用这个案件整倒长孙无忌,他李弘泰就立功了,可以一举成功,名利双收。

不知道李弘泰掌握什么证据,至少他了解到皇帝与长孙无忌之间存在问题,于是他才来告发。虽然不能证明这个李弘泰是一个聪明的人,但是他确实是嗅觉敏感的动物,他确实嗅出了当时已经存在的政治味道。

可惜,时机没有掌握好,过早了。皇帝还没有想整倒长孙无忌,所以他只好赔上一条性命,只好被唐高宗一刀砍断。

唐高宗与长孙无忌的关系存在问题,唐高宗自己有感觉,他直接感受到来自长孙无忌的搪塞。他身边的大臣也有感觉,张行成利用地震事件说出了大臣阴谋这样的话,矛头所向,也是君臣关系。甚至连李弘泰这样的一名不闻的野心家也嗅出了其中的味道,企图投机来获得政治利益。

这是什么问题呢?这就是二元政治结构的问题。中国古代思想家都倾向于认为,政治一元化才是稳定的结构,而二元结构一定会带来政治动荡,因为两个核心势必引发斗争。一旦这种观察得到部分证实,相应的问题就会如影随之。这其实就是永徽政局的基本症结所在。小的事件可以来自各个方面,但是基本的矛盾冲突只能来自这个基本结构。

舅舅当家,皇帝怎么办?这早晚都会酿出事端。